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枯萎——( ) 依赖——( ) 优雅——(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大家都喜欢吟诵古诗应景。感叹时间如水不能倒流,人们会想到《长歌行》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慨坚贞不屈的精神和清白正直的崇高气节,人们就会想到《石灰吟》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想到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我们就想到了《诗经·采薇》 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燕子去了,____________;杨柳枯了,____________;桃花谢了,____________。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______________?(《匆匆》
3.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古诗名句填空。
(1)春城无处不飞花,____________。日暮汉宫传蜡烛,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____________。终日不成章,_________。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庭地白树栖鸦,_________________。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___。
(4)《十五夜望月》。作者在诗中描述了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秋思”一词告诉我们,诗人描写的是___________天的景物。 “秋思”是一种清冷、孤寂,思念感怀的情绪,这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等词可以看出。“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疑问,我们很难作出具体的回答,但通过读诗,我们可以想象到有一个人一定是思绪满怀的,他就是____________。
(5)少壮不努力,_____。
4、补充恰当的关联词。
1.我(____)来工作的,(____)来休息的。(填关联词语)
2.现在的老百姓(____)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____)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
3.(____)不怕困难的恶人,(____)能攀登科学高峰。
4.(____)困难再大,我们(____)要按时完成任务。
5.(____)明天天气好,我们全家(____)去游览杜甫草堂。
5、读音节,写规范汉字。
biān pào cǎi huì rǎn gāng jiě shì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làng màn nài hé luò tuo tōng xiāo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诗句中“潜”字运用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饱含诗人___________的心情。
【2】用自己的话写写这两句诗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3】这两句诗写出了______的美丽景象,“____”与“______”相互映衬,不但点明了云厚雨足的特点,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4】诗人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 )
A.触觉 B.听觉
C.视觉 D.嗅觉
【5】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喜”是这首诗的情感主线,全诗不着一个“喜”字,字里行间却处处洋溢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B.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夫带来丰收的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
C.诗的最后两句是想象雨后清晨的景色: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鲜润浓艳,垂满枝头。
D.作者描写春雨融情于景,从夜写到晓,由写内心的感觉到写客观景物,由听觉到视觉,充满诗情画意。
7、诗歌阅读
新凉 徐玑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注释)徐玑:南宋时温州诗人,“永嘉四灵”之一。 田畴:田地,田野。
【1】本诗描绘了黄莺在初秋微凉的天气中自由翻飞、____________的景象。
【2】“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间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完成习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诗的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也用相同的手法,以“春雨”为描写对象,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这首诗中,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谈一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一声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阁振三:“你认识他吗?”
阎振三摇了摇头。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
( )哼( )你不认识( )我可认识他( )侦探冷笑着( )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 )看好( )别让他自杀( )先把手枪夺过来( )
(作者:李星华)
【1】在最后一个自然段的( )处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这句话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用________来比喻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敌人派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为了抓________,表现出他们的心虚。
【4】找出与课文中“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用“ ”画出来。
【5】从李大钊被捕时的过程看,敌人是心虚的、残暴的,主要表现在:
①语言上: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数上: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神态上: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碗牛肉面
一个春寒料峭的黄昏。店里来了一对特别的客人——父子俩。父亲是盲人:一张布满着重重皱纹的黝黑的脸上,一双灰白无神的眼睛茫然地直视着前方。他身边的男孩小心地搀扶着他。那男孩看上去才二十来岁,衣着朴素寒酸,身上却带着沉静的书卷气,是个正求学的学生。男孩把老人搀扶到一张离我的收银台很近的桌子旁坐下。
“爸,您先坐着,我去开票。”男孩放下手中的东西,来到我面前。
“两碗牛肉面。”他大声地说着。我正要开票,他忽然又朝我摇摇手。我诧异地看他,他歉意地笑了笑,然后用手指着我身后的价目表,告诉我,只要一碗牛肉面,另一碗要葱油面。我先是怔了一怔,接着就恍然大悟。我会意地冲他笑了,开出了票。他脸上露出了感激之情。
厨房很快就端来了两碗热气腾腾的面。男孩把那碗牛肉面移到父亲面前细心地招呼:“爸,面来了,小心烫着。”
老人却并不急着吃,只是摸摸索索地用筷子在碗里探来探去。好不容易夹住了一片牛肉就连忙地把牛肉往儿子的碗里夹。
“快吃,你多吃点。”老人慈祥地说,一双眼睛虽然无神,但脸上的皱纹却布满温和的笑意。
让我感到奇怪的是,那个做儿子的男孩并不阻止父亲的行为,而是 地接受了父亲夹的肉片,然后再 地把肉片夹回父亲的碗中。 ,那父亲碗中的牛肉片似乎永远也夹不完。
“这个饭店真厚道,面条里有这么多肉。”老人感叹着。一旁的我不由一阵汗颜,那只是几片薄如蝉翼的肉片啊。
做儿子的这时趁机接话:“爸,您快吃吧,我的碗都装不下了。”
“好,好,你也快吃。”老人终于夹起一片肉片,放进嘴里慢慢嚼起来。儿子微微一笑,这才大口吞咽他碗里的面。
姨妈不知道什么时候也站到了我的身边,静静地凝望着这对父子。这时厨房的小张端来了一盘干切牛肉,她用疑惑的眼神看着姨妈,姨妈努嘴示意,让小张把盘子送到那对父子的桌子上。
男孩抬头环视了一下,见自己这一桌并无其他顾客,忙轻声提醒:“你放错了吧?我们没要牛肉。”姨妈微笑着走了过去:“没错,今天是我们开业年庆,牛肉是我们赠送的。”
一听这话,我左顾右盼了一下,怕引起其他顾客的不满,更怕男孩疑心。好在大家似乎都没注意到达一幕。男孩也只是笑笑,不再提问。他又夹了几片牛肉放入父亲的碗中,然后把剩下的装入了一个塑料袋中。
我们就这样静静地看他们吃完,然后再目送着他们出门。
小张去收碗时,忽然轻声地叫起来。原来那男孩的碗下,还压着几张纸币,一共是六块钱,正好是我们价目表上一盘干切牛肉的价钱。一时间,我和姨妈都说不出话来,只有无声的气息静静地回荡在每个人的心间……
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不曾忘记这对父子相濡以沫的一幕。不知他们今天可好。那样的儿子一定能为父亲和自己营造出一份温馨的生活,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1】把下列词语准确地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
A.悄无声息 B.周而复始 C.默不作声
【2】文首处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文末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推测一下文中画横线句子中“我”悟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好在大家似乎都没注意到这一幕。男孩也只是笑笑,不再提问”这句话的意思,然后再看看哪一种说法不恰当。( )
A.句中用“似乎”一词表明,并非大家真的都没注意到这一幕,男孩“不再提问”是怕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反而使老板为难。
B.大家肯定都注意到这一幕,他们没有表示不满,是因为他们都被男孩的孝顺体贴所感动,因此都支持老板的做法。
C.男孩的笑表示对老板关心的感谢,“不再提问”是为了不让父亲起疑心。
D.男孩其实心里已有了自己的打算,因此顺势接受了老板的好意,体现出男孩的善解人意。
【5】“一时间,我和姨妈都说不出话来,只有无声的气息静静地回荡在每个人的心间”,试以姨妈的口吻说说她此时的心理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与理解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本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3】文中划线的“发现者”、“创立者”的位置能否对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中红色的词语在含义上与文章结尾段落的一个词相照应,这个词是__________
【5】语句中“?”指什么? “ !” 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快乐阅读。
特殊的点名
李诗令
①下课的铃声骤然响起,马教授心头一震,随即用发颤的声音说道:“同学们,下课了!”
②然而,同学们瞪着大大的眼睛,谁也没有动。四年前,他们怀着无限的憧憬踏进校园,转眼就毕业了。明天,他们将奔向各自的岗位,面对讲台上这严父慈母般的老人,这才华横溢、著作等身而又平易近人的老专家,这位把毕生精力都献给教育事业的老教授,他们是多么想将时光留住片刻,和老教授多待一刻啊!帐然之中,他们每个人还意识到,只要这个班集体一解散,就意味着他们这一生再也难以相聚了。
③马教授望着自己的学生们,喉结动了动,他很想再次宣布“同学们,下课了”,但嘴巴张了张,竟未能说出。窗外,艳阳高照,杨柳依依,蝉声长鸣,而整个教室里一片安静。
④班长站了起来,红着眼圈说:“老师,你给我们点个名吧!”沉默打破了,同学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释放点,渴盼地望着老师,说:“对!老师,您就给我们再点个名吧!”
⑤马教授愣证了半响,面带微笑地扫视了一遍同学们,然后慢慢地捧起了花名册。同学们立即调整坐姿,端端正正坐好,凝神望着老师。“现在开始点名!”马教授清了清嗓子,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⑥"肖石、张天利、温颖……”他大声点着名,四十五位同学相继站起又端正坐下。
⑦“马国政!”
⑧“?”同学们蒙了。
⑨“到!”未等同学们反应过来,马教授已响亮地回答了自己的点名。
⑩掌声立即响起,同学们眼里啥满了激动和幸福的泪水。
【1】“憧憬”的意思是______,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的“?”的含义是( )
A.同学们想要下课了。 B.同学们问马教授问题。
C.同学们感到很突然,心中疑惑不解。 D.同学们质问马教授。
【3】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有两个同学对文章进行了内容概括。
同学 A:文章讲了在马教授上的最后一堂课结束时,学生们请他给全班最后一次点名,马教授在点了全班同学的名字后还点了自己的名字并响亮地回答,同学们深受感动。
同学B:文章讲了在马教授上的最后一堂课结束时,学生们请他给全班最后一次点名,马教授点了全班同学的名字,同学们深受感动。
(1)你认为同学(______)的内容概括更准确。
(2)你认为上面不够准确的内容概括,原因在于(_______)
A.内容概括太吵峻。 B.内容概括不完整。
【4】文中“马教授愣证了半响,面带微笑地扫视了一遍同学们,然后慢慢地捧起了花名册”,这是一处对人物_______和______的描写。展开想象,此时的马教授会想些什么? 请写一写。
【5】文章的题目是“特殊的点名”,谈谈这次点名特殊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现代文阅读
十八岁的记忆
①许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在一列南下的火车上,一位满脸稚气的男青年倚窗而坐。他是个农村娃,一件崭新的白色半袖衫掩盖不住黝黑的皮肤。在此之前,他连火车都没坐过,他要到南方去上(mèng mèi yǐ qiú)的大学。男青年对面的座位上,坐着一对母子。
②车厢内闷热异常。男青年感到口渴难耐。
③“方便面、健力宝、矿泉水!”乘务员大声叫卖着。
④健力宝?男青年知道,这是一种极(shē chǐ)的饮料。读高中时,班里有钱的同学才喝得起。爸妈从来没给自己买过。如今,他要到外地上学了,衣兜里有了些许可以支配的零花钱。犹豫再三,他终于从衣兜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5元钱,递给乘务员。
⑤男青年不知如何开启这罐饮料。他把健力宝拿在手里,颠来倒去看了看。最后,他把目光定在了拉环的位置。迟疑了一会儿,他从腰间摸出了一把水果刀,企图在拉环的位置把健力宝撬开,撬了两下,发觉易拉罐的壳很坚硬,便停下了手中的水果刀,又把目光盯在了拉环处。这时,却听见对面的妇女对儿子说:“童童,快把健力宝给妈妈拿过来。”小男孩说:“妈妈,你刚喝过水,怎么又渴了?”小男孩便站在车座上,把手伸进了车窗旁边挂着的塑料袋。
⑥妇女把健力宝拿在手中,眼睛盯在拉环上,余光注视着男青年,只听“嘭”的一声,健力宝打开了。随之,车厢里又传出“嘭”的一声响,男青年的易拉罐也打开了。妇女微微地笑了一下,喝了一口,就把自己的健力宝放在了茶几上,显然,她并不渴。
⑦男青年望着这位素不相识的妇女,咧开嘴笑了。
⑧许多年后,男青年参加了工作,却仍对这件事(jì yì yóu xīn)。他感激那位善良的中年妇女。她为了不使他难堪,没有直接教他易拉罐的开启方法,而是间接地完成了这一过程。妇女的举动是一种小小的善。
⑨ 男青年把这种感激化做了更多小小的善,带到了社会的角角落落……
⑩ 那位男青年就是我,那年我18岁。
【1】根据文中三处拼音,把汉字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素不相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男青年买健力宝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感到口渴难耐。
B. 因为他以前没有喝过健力宝。
C. 他现在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零花钱。
D. 他想知道易拉罐是怎样开启的。
【4】妇女“微微地笑了一下”是(______)的笑,而男青年“咧开嘴笑了”是(_____)的笑?(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到括号里)
A. 讥讽 B. 欣慰 C. 感激 D. 窘迫
【5】“男青年把这种感激化做了更多小小的善,带到了社会的角角落……”
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名著片段,完成练习。
秃鹤
曹文轩
①春节即将来临,油麻地小学又接到全乡文艺会演的通知。“今年必须争得小学组第一名!”校长桑乔对蒋一轮等几个负责文艺宣传队的老师说。他们商量来商量去,最后选定演话剧《屠桥》。屠桥是个地名。有一天,这个地方来了一连伪军,他们无恶不作。那天夜里来了新四军,将他们一股脑儿擒获。桑乔看上这个本子的原因是里头有许多让人不得不笑的场面。几个主要角色很快分配好了,可等到彩排时,蒋一轮才发现有一件事没有考虑到:那个伪军连长在剧本里是个大秃子,而且里头许多唱词与道白都要涉及秃子。
②“这怎么办?”蒋一轮问桑乔。“不好办。”原本定的饰演伪军连长的是柳三下,他可是长着一头浓密头发,蒋一轮去找柳三下商量,看他肯不肯将头发剃掉。柳三下一听,用双手抱住自己的头:“不行,我可不做秃鹤!”秃鹤也是油麻地小学的学生,因为头发稀少,经常受到大家嘲笑,甚至孤立。
③眼看着就要会演了,油麻地小学上上下下就为这么一个必需的秃头而苦恼不堪。“只好不演这出剧了。”桑乔犹豫着说。“不演,恐怕拿不了第一名。”蒋一轮说。很快,油麻地小学的学生们都传开了:“《屠桥》不演了。”大家都很遗憾,秃鹤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不说话。
④傍晚,孩子们都放学回去了,禿鹤却不走,在校园门口转悠,当他看到桑桑从教室里走出来时,连忙过去:“桑桑,你给我送个纸条给蒋老师,好吗?”
⑤“好吧。”桑桑接过纸条。秃鹤转身离开了校园,不一会工夫就消失在苍茫的暮色里。
⑥蒋一轮打开了秃鹤的纸条,那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蒋老师:我可以试一试吗?陆鹤”蒋一轮先是觉得有点好笑,但抓纸条的双手却微微颤抖起来,当校长桑乔看到这个纸条时也半天没有说话,然后说:“一定让他试一试。”
⑦秃鹤从未演过戏,但他决心演好这个戏,他用出人意料的速度,将所有台词背得滚瓜烂熟。为了把戏演好,他把这个角色要用的服装与道具全都带回家中。晚上,他把自己打扮成那个伪军连长,到院子里,借着月光,反反复复地练着……
⑧正式演出那天,秃鹤已胸有成竹,《屠桥》从演出一开始,就得到了台下的掌声。当秃鹤将大盖帽甩给他的勤务兵,秃头在灯光下锃光瓦亮时,评委们就已经感觉到,油麻地小学又要夺得一个好名次了,只见秃鹤脚蹬大皮靴,脑袋一歪,眼珠子瞪得鼓鼓的:“我杨大秃瓢,走马到屠桥……”
⑨禿鹤把那个角色演绝了。演出结束后,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只管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而当他们忽然想到秃鹤时,秃鹤早已不见了。“大家立即分头去找。”桑乔说。是桑桑第一个找到了秃鹤,那时,秃鹤正坐在小镇的河边,望着被月光照得波光粼粼的河水。桑桑走到他跟前,说:“大家都在找你。”桑桑听到了秃鹤的啜泣声。
⑩许多师生都找来了。他们对秃鹤说:“我们回家吧。”秃鹤的哭声克制不住地奔涌而出,许多孩子也都哭了。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文艺会演缺少主要演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秃鹤把那个角色演绝了。”这句话中,“绝”的意思是 。文中哪一句话具体表现出“演绝了”?请用“ ”画出来。
【3】油麻地小学的学生们都传开了:“‘《屠桥》不演了。’大家都很遗憾,秃鹤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不说话。”请联系上文想一想,秃鹤心里在想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秃鹤的哭声克制不住地奔涌而出。”演出获得了成功,秃鹤此时为什么而哭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经历过文艺会演这件事以后,同学们对秃鹤的态度会发生什么转变?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像“秃鹤”这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还有谁比我更了解他呢?(改为陈述句,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5分)
①天空挂着圆月。(扩写句子)
②从这件事中,受到很大的教育。(修改病句)
③树在风中摇摆。(改为拟人句)
④索溪峪的美使我们流连忘返。(改为反问句)
⑤雪花从天空中飘落下来。(改为比喻句)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原句:鲁肃答应了为诸葛亮借二十条船的要求。
(1)改写成带“把”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写成带“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沿着这条小路走,能到图书馆。
改成反问句: 。
2.海上日出很壮观。
改成感叹句: 。
3.草原的景色很美。
改成比喻句: 。
20、把下列句子改成陈述句。
1.大家都能办到的事,难道我就不能办到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雷锋精神怎么会过时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么重的东西,我怎么拎得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小练笔。
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使人信服,请用一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勤能补拙”等。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