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迪庆州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五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在括号内填上古诗的作者。

    孟浩然 杨万里  白居易 

    杜牧  贺知章  李白

    《忆江南》_______

    《咏柳》_______

    《春晓》_______

    《望庐山瀑布》______

  • 2、近义词填空

    爱护  爱惜   珍惜

    (1)他从小就养成了一种(    )书籍的习惯。

    (2)他十分(   )时间,一分钟也不让它白白浪费掉。

    (3)粮食是宝中宝,人人都要(    )。

    维持   保持   保护

    (4)解放前,爷爷起早贪黑地干,可还是(    )不了一家人的生活。

    (5)老红军战士始终(    )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6)青蛙是益虫,我们要(     )它。

     

  • 3、把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

    妙手成( )       ( )重心长             迫不( )            ( )李满门

    ( )然而止        ( )其境            ( )无悔               引人入( )

    (1)形容亲自来到某种境地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急迫得不能再等待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他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地教育他,终于使他悔悟。

    (3)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一生善施教化,他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遍布天下。

  • 4、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莫名______)(______   专心______)(______

    座无______)(______   无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5、把词语按一定顺序排列。

    (1)中国  昆山市实验小学  江苏省  昆山市  昆山市实验小学六(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准备活动    领奖品    冲到    起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部    没有    少数    一半    多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头部    身体    上身    牙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课外阅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

    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

    离梦杳如关塞长

    【注释】 ①水国:水多。②蒹葭(jiān jiā):水草名。③苍苍:深青色。④今夕:今晚。⑤离梦:离人的梦。⑥杳(yǎo):无影无声。⑦关塞:边关塞外,代指遥远的地方。

    【1】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要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往往要借助独特的景物。从第一、二句能看出本诗是在______季所作,选取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都能够传递离情。

    【2】第三句诗的意思是:谁说友人千里之别从今晚就开始了?根据这句话的意思和语气可知道最后一句诗的意思是(  )

    A.离别后的梦无声无息,就像迢迢关塞一样绵长(有这样的梦相伴,我们如同没有分离)。

    B.离别后连相逢的梦也杳无踪迹,它竟像迢迢关塞那样遥远(让我连离别的思念都无法寄托)

  •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①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②闻说:听说。③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④望眼:视线。⑤缘:因为。

    【1】这首诗中正面写塔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侧面写塔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诗人登临飞来峰上的千寻高塔亲眼看到的景象。( )

    ②诗人登高远望,觉得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诗的后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

    ③本诗揭示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人生哲理。( )

    【3】“浮云遮望眼”运用了典故——“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浮云”在这里指__________。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他______________的政治抱负。

  •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江上渔者

       

       

    1默写古诗。

    2“江上往来人”中“往来”是因为(  

    A.江上风景美 B.江上鲈鱼美 C.江上一叶舟美 D.看渔民打鱼

    3反映了渔民劳作艰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通过____________的对比,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分别是什么?反映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照。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篇章阅读

    散步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茅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雾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línlín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您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________水波lín lín________

    2说说第③段划线句中加下划线字的表达作用。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划线句属于________描写,在本文中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4选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A. 母亲是一位善解人意的慈祥老人,儿子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

    B. 母亲开始要走大路,后来改变主意要走小路的原因是拗不过孙儿的强烈要求。

    C. 整个世界是由上一代、中年一代、下一代组成,而中年一代不仅要承担抚养下一代的责任,更要承担赡养上一辈的责任。

    D. 本文揭示了温馨和谐、尊老爱幼的主旨。

    5我们都有一个幸福家庭,只要你用心观察,亲情无处不在,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家庭中的亲情故事。(要求:叙事表达亲情,语言表达流畅,30字以上,不得说散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伸出你充满善意的手

    ①深夜,一辆长途客车在贵州的深山中抛锚了,巨大的暴风雪一次又一次向旅客肆虐过来。尽管关紧了门,车上所有的人还是感觉到了浓浓的寒意。有人开始从旅行袋里取衣服,有人开始在车子里走来走去,试图驱除寒意。汽车的电力很快用完了,空调关闭,车里的温度一降再降,陌生的人们只好相互抱着取暖,然而还是无济于事。很多人在想:要是这时,有一团温暖的火那该多好。

    ②终于有一束手电扫了过来,车上所有的人都(   )地惊呼起来。来人是一个打扮非常普通的老人,他的背上还有一个篓子,里面是热腾腾的馒头。

    ③有人开了门,老人把篓子放在车上,他指着车前不远处说,那里就是他的家,他真诚地邀请车上的人到他家去。然而让人意外的是,车上没有一个人起身,老人连续说了三次,唯一的反应还是沉默。老人只好把篓子放下,自己一个人回家了。

    ④这时车上的温度已经是零下五度,热腾腾的馒头正在迅速变冷,有一个小男孩起了身,但迅速被身旁的母亲拉了回来:“你要干什么?那东西有毒,吃不得。”“就是,我们宁愿挨冷挨饿,也不去冒这个险。”车上不断有人附和。

    ⑤半个小时后,老人再次来到车上,当他发现篓子里的馒头一个都没少时,只是轻轻叹了口气。他再次邀请,依然没有人反应。当他正准备下车时,车上终于有人说话了:“爷爷,我相信你,我跟你去。”说话的正是刚才那个被母亲拉住的小孩。

    ⑥老人的眼圈红了   孩子 你不怕我是个坏人   孩子走上去 伸出他的手 挽住了老人说   爷爷   我相信你

    ⑦在孩子的影响下,车上才不断有人下车,跟随老人而去。

    ⑧第二天,所有人都安然无恙地上了车,面对送行的老人,很多人羞愧地低下了头。

    ⑨有记者问老人:“你的善意一次次被人拒绝和怀疑,你为什么还要坚持下去?” 老人告诉记者,在这座深山里,他经常能遇到抛锚的长途车,这已经是他做的第一百件善事了。老人语重心长地说,他只是希望能以自己充满善意的手,为这个陌生而隔阂的世界多添一点爱和温暖,让人心不再可畏。

    1请在第②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一个合适的词语。

    2给短文第⑥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

    3读句子,填空。

    ⑴让人意外的是,车上没有一个人起身,老人连续说了三次,唯一的反应还是沉默。

    老人连续说了三次说的是:  

    老人连续说了三次,唯一的反应还是沉默沉默的原因是:  

     

     ⑵第二天,所有的人都安然无恙地上了车,面对送行的老人很多人羞愧地低下了头。

     羞愧的意思是:  

    很多人羞愧地低下了头的原因是:

    4写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对文章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作出你自己的评价。

    ⑴小男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短文,按要求答题。

    古代旅行

    施蛰存

    若是徐霞客生在今天,看到现代的交通情况,一定非常满意,一个月的旅程,一天便能走完,真是实现了费长房的缩地术。但是,我有时会怀疑,从骑马乘船到火车,从火车到汽车,从汽车到飞机,对于一个旅行者到底有什么积极意义?狄更斯小说里经常提到给驿车旅客歇夜的小客栈,他似乎很有兴趣描写这种小客栈的风光人物,害得我读了也心向往之。史蒂文生的《骑驴旅行记》,也曾经使我艳羡,很想如法炮制一回。其实,“细雨骑驴入剑门”,陆放翁在史蒂文生前七百年,早已领略到骑驴旅行的趣味,可惜他只留给我们一首小诗。《入蜀记》虽然写得不坏,终是偏于记事,极少描写。严格地说还不算记游文章。

    抗战八年,给我以很好的机会,使我在大后方获得多次古代旅行的经验。骑驴下马,在云南的山陵丘壑间寻幽觅胜;乘一叶轻舟,在福建的溪洪中惊心动魄地逐流而下;穿一双软底布鞋,在浙赣两省的旧官塘大道上漫步,都是真正的旅游。我曾从广东梅县步行到江西瑞金。还有一次从宁都走到赣州。浙江省内,从龙游到寿昌,从江山到玉山。都留有我的足迹。当然都不是孤身而行,至少总有三人结伴,才不怨厌前路遥远,也有了安全的保障。江西浙江的旧路上还很好地保存着古代驿路的遗址。长亭短亭,宛然犹在。虽然已不是宿夜的地方,却还可以小坐一二十分钟,歇歇脚力。亭中,有人设摊,供应茶水。有几处还供米酒,甚至酒酿冲鸡蛋。在正午休息的地方,往往是个镇市,有二三十户人家,有一家饭店,你还可以在那里吃到时蔬野味。有些凉亭设在山上,非常合理,你走上一个大山坡,已经很累,就有一个舒服的凉亭在迎候你休息。你坐在一个大长桌边,从老妇人手里接过毛巾,擦净汗水,喝一杯茶或一碗米酒。如果需要吸烟,江西有的是好烟丝,这里也有供应,卷烟纸是奉送的。如果想吃闲食,花生米或地瓜,一般也可买到。这时候你俯瞩原野,仰接烟霞,大可以舒啸一番,然后轻快地下岭赶路。这些都还是唐宋以来的风俗制度,马可·波罗在中国旅行的情况,想必和我没有多大不同。

    唐诗宋词中,有许多赠别和行旅的作品,都是以当时的交通条件为背景的。

    现代人读了,总是隔一层,没有体会。即如“夜泊秦淮近酒家”,“夜半钟声到客船”这等诗句,古人读过,即有同感,因为人人都有这种生活经验;现代青年读后,便无动于衷,连想象也无从想象,因为他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这等境界。各式各样的古代旅行给我的好处,就是使我能够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这一类诗词。不论是骑马、乘船或徒步,每一次旅行都引起我一些感情。我也做过几十首诗,自己读一遍,觉得颇有唐宋人的风格和情调,因为我的行旅之感和古人一致了。要多认识一些中国的山川林木、风土人情,乘火车、搭飞机的旅游者是收获较少的。有过一位外国人到中国来旅行,他坚持要坐火车,不要乘飞机。他说是为了多看看中国大地,我以为此人的见识是高人一等了……

    【1】语言积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如法炮制: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动于衷:_________________

    【2】信息提取:

    (1)古代旅行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文章中对古代旅行描写的句子,读一读,并完填空。

    古代旅行的主要交通方式是_______________,古代驿路遗址给作者印象最深的是________________。由此你可以感受到作者最喜欢古代旅行的原因是______(选择正确答案)

    A.和同伴一起欣赏山水景物。 B. 慢慢感受途中风土人情。 C. 能体验书中的小客栈。

    (2)作者去过哪些旅行地点?每个地方的特点是什么?

    旅行地点

    旅行方式

    地方特点

    云南

    _____

    _____

    _____

    乘船

    _____

    _____

    _____

    古代驿路

    【3】语言品味:

    (1)“他说是为了多看看中国大地,我以为此人的见识是高人一等了……”

    此处省略号表示_____________,“此人见识高人一等”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言表达:

    (1)“但是,我有时会怀疑,从骑马乘船到火车,从火车到汽车,从汽车到飞机,对于一个旅行者到底有什么积极意义?”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

    【5】读“细雨骑驴入剑门”,“夜泊秦淮近酒家”,“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些诗句,你会想起哪些画面呢?试着连一连。

    细雨骑驴入剑门 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夜泊秦淮近酒家 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

    夜半钟声到客船 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首先,我让他知道,他的名字应该叫“星期五”,因为我在星期五救了他,我这样叫他是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我教他说“主人”,然后让他明白,这就算是我的名字。我又教他说“是”和“不是”,并且让他知道它们的含义。我拿了一个瓦罐,盛了些羊奶给他,让他看着我喝,看着我怎么把面包浸在羊奶里。然后我又给了他一块面包,叫他照着我的样子吃。

    1选段中的“我”是如何改变“星期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著中还有哪个情节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课内阅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1】解释下列词语:

    镇定:  

    【2】在比喻句的后面打对号。

    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  

    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萤火虫尾部的一粒发光的东西,好像是一盏小灯笼。(  

    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好像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3】这段话通过军需处长冻死时的   三方面的描写,来突出他的   精神。

     

  • 14、课内阅读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  )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  ),被微风吹散了,如(  ),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  )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把原文补充完整。

    【2】文中形容时间匆匆而逝的词语是______

    【3】“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是个____句,改为陈述句是:________

    【4】选文画横线的句子中第一个“赤裸裸”指___;第二个“赤裸裸”指 ___

    【5】作者用了一连串问句,表达了他的哪些感慨?

    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原句:鲁肃答应了为诸葛亮借二十条船的要求。

    (1)改写成带“把”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写成带“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完成句子。

    (1)(仿写排比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写比喻句)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写拟人句)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美丽的姑娘说:“我是智慧的女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位台湾同胞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高兴地告诉妈妈:“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雷锋日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宁说:“我要像李永勤那样关心集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红军对陈赓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改成因果关系的说法

    那时候,清政府腐败无能,刚一提出京张铁路的修筑计划,帝国主义就出来阻挠、要挟。

    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雨下得很大。(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溪边的青蛙在叫。(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游客们前赴后继地来到桂林,欣赏这里的山水。(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写前训练: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把下列句子写得更生动、形象。

    我的脸红了。我觉得很惭愧。

    雨下得很大,她打着伞在路上艰难地走着。

    ______

    (2)将下列文段补充完整。

    那年我______岁。有一天,老师对我说:“我们学校要举行_______,你可以____。”我听了以后,心想______,我一定要________,不能_____,于是我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网络上舆情汹涌引发全民关注。在有些省市,一些人嘴里喊着“武汉加油”,但只要一听到身边有武汉人,就立马变脸,唯恐避之不及,甚至出现“悬赏”、驱逐武汉人的闹剧。

    假设你是张明,你想给《武汉日报》写一封倡议书,针对上述行为,谈谈你的看法和感悟,也可以讲述你的见闻和经历。注意语言得体,不少于4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