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古人笔下生花,作品如行云流水。古典诗词中,人们最初读到的有关“捣衣”的古典诗词,会是哪一首呢?[甲]可能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抑或是李白的《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乙]那么,“捣衣声”究竟是怎样的声音?是单调机械扰人心绪的?还是杂而不乱缠绵深淳的?许多人不甚明白。从事民俗研究的王明教授也曾为此感到困惑。然而,某个深秋夜晚在内蒙古乡村的所见所闻,让他茅塞顿开——[丙]那一晚,“清冷的月光如霜似水洒在地上,一片惨白。此时,‘梆梆梆’的捣衣声,响成一片,有高有低,互相呼应,构成一篇激动人心的乐章”。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2、下列加点字注音中的没有错误的一项( )
A. 愆期(qiān) 垝垣(huán) 孔疚(jiù)
B. 尔卜尔筮(shì) 涉淇(qí) 夙兴夜寐(sù)
C. 咎言(jiū) 自我徂尔(cù) 桑葚(shèn)
D. 帷裳(chánɡ) 嗟叹(jiē) 咥其笑矣(diē)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将夸饰手法用到极致,是李白诗作的一个突出特征,我曾想,李白诗作中的夸饰语汇,当是醉酒后喷涌而出的,否则其豪情壮志不可能如此气冲斗牛。
②像苍蝇一样胡乱学习是不行的,“两学”是要学精,学透,是要发现自己的短板,也能挖掘自己的优势,能够取长补短,也能够按图索骥。
③校园青春题材电视剧《春风十里不如你》另辟蹊径,以另一种表达形式走进观众视野,为沉闷已久的青春题材带来不一样的味道。
④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大社会中,人类的智慧永远不可能预先设计出一套无所不包、金瓯无缺的法律体系,以适用未来发生的所有案件。
⑤再怎样的心坚如石或豪情满怀者,胸中依然有一份清淡灵动,依然会有柔弱而美丽的花朵启颜开放,随清波婉转,赏光风霁月。
⑥党委不能将群众的反映束之高阁,不能对违纪问题充耳不闻,不能把党员干部的党风廉政表现交给纪检部门托底把关,自己当“甩手掌柜”。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4、下面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突然说起一件令我莫名其妙的事,我一时以为他是信口开河,但经过他一番解释,我豁然开朗。
②国家无论大小强弱,只要敞开胸怀,真诚面对,谁都可以在这幅时代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笔。
③欧洲多国经济长期低增长、高支出,高社会福利制度已经积羽沉舟,但对这一制度进行的每项改革都遇到了极大的公众阻力。
④我们将矢志不渝地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⑤《记忆中的年味》以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调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让人们大饱眼福。
⑥春天到了,公园里到处可见盛开的花朵,听到悦耳的鸟鸣,真是春意阑珊,所有这些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宋小宝不孚众望,他在2012年辽视春晚小品《相亲2》中的表演相当精彩,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B.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其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C.接受采访的这位老师侃侃而谈他在学生时代的一些趣事以及自己在奋斗过程中的各种经验、教训。
D.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独特,秀色可餐,别的不说,单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枫叶就够令人神往的。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我们必须从政治、历史、现实维度出发,深刻认识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大意义,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任何意识都是对一定物质存在的客观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亦是如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民族为单位,是56个民族的多民族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这一论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蕴着命运共同体意识,56个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其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间命运相连,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助于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而促进形成国家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利益追求。共同的利益追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凝聚的“钥匙”。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意识”两个核心概念组合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意识”属于思想观念层面,“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客观存在的主观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具有主观性,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性,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评价、认同的过程,从而表达出一定的情感并做出相应的行为。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心理意识,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度和对中华民族所产生的民族责任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味着以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为凝聚力量,秉持共同的善的价值理念,能动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得更加美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注各族人民的生存价值和生活意义,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规定。
梁漱溟说:“一个民族的复兴,都要从老根上发新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根脉中继承和发展,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民族生存智慧、价值取向、内生发展精神动力等共同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不断地传承和创新;二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出发,不断创新中华民族发展所需的积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规则规范。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培育理性精神和公共精神,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这就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引领作用,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精神得以提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能只停留在“意识”层面,而要从实践层面不断坚持和铸牢。一方面,各族人民要不断加强交往、交流、交融。铸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汇聚起中华民族的磅礴伟力。另一方面,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国家的奋斗目标、民族的向往追求、人民的美好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伟大的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智慧。
(摘编自权麟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建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搞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就必须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B.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的客观反映。
C.各民族良性互动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形成国家凝聚力,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凝聚的“钥匙”。
D.以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为凝聚力量,关注各族人民的生存价值,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规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从理论依据、培育路径等方面,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一些基本道理。
B.文中引用梁漱溟的话,论证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根脉中继承。”
C.文章侧重于从“实践”层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探讨分析,思路清晰。
D.文章末段,从各族人民加强交往、交流、交融等两方面阐述了如何坚持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指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两者密不可分,一体是主线、动力和根本,多元是形态、要素和方向,两者辩证统一。
B.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共同体意识的应有内涵。
C.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这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评价、认同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D.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我们不能依赖意识层面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应从实践层面去不断坚持和铸牢。
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古之君子,当其遭遇国家倾覆,能“①_______,②_________”,临危受命,勇挑重担(《出师表》);当其处于污浊环境,能如莲般“③________,④__________”,(《爱莲说》)保持庄重质朴的本性;当其遭遇挫折、坎坷,或能高吟“⑤__________,归去,⑥_______”(《定风波》)豁达、超然面对,或能“⑦_________,⑧__________”(《归去来兮辞》)顺遂自然,乐天安命。其高尚人格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效法。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其为人也,__________,乐以忘忧,__________。(《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3)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__________。人生如梦,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表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整体性的生命感受,他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暗示世间总有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2)李白在《蜀道难》中写蜀道,既有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的直写,也用“__________,_________”来虚写,以善飞能爬的鸟兽来映衬蜀道之难。
(3)在《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宋濂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自己安于清贫,不慕富贵,只要学有所得,便觉心里愉悦,而不会觉得吃穿艰苦。
10、判断下列诗句的书写和原文是否一致,判断文化常识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还。(_______)
(2)淮水西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_______)
(3)先秦寓言有的是民间传说的故事,有的是历史传说,有的则是作者为论理而创造的故事。(_______)
(4)中国历史上,“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其老师叫“太傅”或“少傅”,俗称“师傅”。(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品的不
(1)杜甫在《春望》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刻画出自己的衰老形象,暗示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
(2)在诗歌《氓》中,“___________”一句点出了女子的行为没有过错,“_________”句则写出了男子反复无常、没有准则的特征。
(3)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用来描写“焚椒兰”的语句是“___________”,用来描写“宫车过”的语句是“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汉宫春•立春日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注)①堆盘:古时风俗,于立春日作五峰盘,并以黄柑酿酒,称洞庭春色。②解连环:据《战国策•齐策》,秦昭王遣使齐国,送上玉连环一串,请齐人解环。群臣莫解。齐后以椎击破之,曰环解矣。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本词开篇从风俗民情入手,于哀怨中带嘲讽,“无端风雨”即喻时局未稳。
B. 西园是北宋都城汴京西门之外的琼林苑,词人以梦到西园来表现愤懑之情。
C. “青韭堆盘”化用苏轼“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的典故,而反用其意。
D. “却笑东风”数句暗喻朝廷苟安享乐,使志士年华虚度,忧愁似连环难解。
E. “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几句在言语间流露出词人几多惆怅。
【2】这首词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5题。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时不胜月 时间:季节
B. 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
C. 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故善日者王 王者敬日
B. 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不可胜日志也
C. 此之谓也 若白垩之与黑漆
D. 察其秋毫 其人拜之以牛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事之至也数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 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 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 赐失之矣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5】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
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折柳寄情的表演惊艳世人,有人欣赏的是柳姿婀娜,有人赞叹的是声光电综合的科技之美,有人折服于中华传统文化传达深情厚谊的独特魅力。
西班牙的一家造船厂每建造一艘船都要造一个船模放到陈列馆。参观陈列馆的人们,有的被船模千姿百态的造型吸引;有的则被船模上记载的该船舶几十年经历的灾难震撼,从而汲取精神的力量。
一个人修养的高低、格局的大小,致其所见不同,所感迥异。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