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山东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一定要教育党员干部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只要涉及群众的事,都要无所不为,直到群众满意为止。

    ②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他趋之若鹜

    ③“蚁族”品牌的创始人郑剑辉独具只眼,找准了市场切入点,将电子商务事业打理得风生水起,旗下多所店铺单品月销售量过万。

    ④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几十年教书育人,捐赠毕生积蓄,帮助近3 000名贫困学生完成了高中学业。这位被人誉为“炭火教授”的优秀党员,其品其德,山高水长

    ⑤虽然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很多,但是,作为这项改革实验的始作俑者,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并且做得越来越好。

    ⑥为倡导清廉风气,使干部职工都能洁身自好,该银行组织全体员工到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接受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郑九条”“限购限贷”等一系列楼市调控政策的出台,郑州市区房价趋于稳定,不少害怕涨价而四处看房的人也暂停了求田问舍

    B.大型文化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明星等作为“经典传唱人”,用歌唱方式演绎经典诗词,让文化经典历久弥新,传唱不衰。

    C.在那流金铄石的危难岁月里,英雄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拯救我们的国家、民族于危难之中,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不容调侃和侮辱。

    D.在2019年2月获得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奖的《蜘蛛侠:平行宇宙》,注定要成为国际电影史上蚍蜉撼大树的影片。

  • 3、下面加点词语正确的是(   )。

    A.舞台上俄罗斯马戏团小丑的滑稽表演使人忍俊不禁。

    B.舞台上俄罗斯马戏团小丑的滑稽表演使人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 4、下面是一位古诗词爱好者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所作的一首七律,请运用律诗相关知识,将所给四句诗填写在横线上,使之成为一首完整的七律诗。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每逢佳节更情衷,

    ,政出和谐方大同。

    香茗品来夸未尽,家山习习又清风。

    ①快意常如秋月满   ②心多自信得宽广   ③寒霜不减一旗红   ④小字云笺记岁丰

    A.①③④②

    B.④②①③

    C.③②④①

    D.④①③②

  •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B.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

    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D.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后四十回缺失,就像断臂的维纳斯,有着神秘莫测的残缺美。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整的维纳斯,也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只是《红楼梦》的续写有的过于乌托邦,有的令人肝肠寸断;有的过于随性,有的比较专业。然而,于各人而言,总归是美的。

    在后四十回中,读者最关心的必定是钗黛二人的结局。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判词所预设的结局,由此看来,这两个人的下场必定是悲剧的,至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法,却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像宝玉遗弃宝钗,像钗黛沦落教坊。这些都应和了原著的悲剧走向,不像后来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虽然给人不少喜感,但是读来无味,如果这样,《红楼梦》就丧失了应有的艺术价值,就不能算是一本奇书。如今人们接触最多的程高本结局是黛玉早死,宝玉出家,宝钗守寡。高鹗所续的结局虽然凄凉,但还未到苍凉的程度。所谓苍凉就是一种放下书后,仿佛置身空旷的天地之间,低头一声惆怅,仰天泪流满面,静静地思考历史的长度与人生的厚度的感觉。

    至于《红楼梦》中的二线人物,在前八十回中大多指明了结局。大纲已出,但是细节之处着实值得遐想创作一番。原著暗指的结局符合现实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审美,这种的源头——《红楼梦》十二曲就像是整本书的骨架,贯穿全书,如若续写不当,就会使全书的美畸形。

    (摘编自李相《红楼未完,残缺之美》)

    材料二:

    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残缺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

    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人们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是一个个完形。当人们看到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地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形,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这是一种完形化的心理趋势,这是一种对物体或事物进行理想化再造的过程,人们能在这种再造之中获得一种愉悦感。

    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来说,一方面,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文学作品的欣赏。完整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以完美的赏识,残缺的作品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

    另一方面,从审美主体来说,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象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所谓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指的就是这个艺术规律。歌德曾经说过:优秀作品无论你怎么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曹雪芹凭借半部《红楼梦》蜚声文坛,他的作品也是残缺的,但带给读者的却是回味无穷的美。可见,残缺能给予读者更多的再创作空间,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价值的美感。

    《摘编自李建群 周合军《论文学作品中的残缺美》)

    材料三:

    每次与人谈到《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修补复原问题,很多人总是说《红楼梦》八十回后应该有多种结果,而不需要有一个唯一的结果与答案,还拿罗丹断臂的维纳斯雕像来做比喻。我认为把《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残缺比作罗丹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那是一点也不妥的。

    《石头记》脂砚斋批注里多次提到百回大文仅此一见,明确地告诉你《红楼梦》是百回大文。曹雪芹死后,一百二十回程高本《红楼梦》印刷流传,开始广为世人接受。后来的续书也不知有多少,多不被读者接受,读者唯独接受程高本后四十回,这样更可证明程高本后四十回是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的。周汝昌先生考证过程高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皇家殿印,意即是皇帝要看的书。为了面世,程高聪明地进行了粉碎与增添。

    由此可以告知大家,《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也不是《红楼梦》,它们是两个独立的作品,两种艺术的表达方式,而且是不可能复制的两种表达方式。罗丹的断臂的维纳斯雕像以断臂的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蕴与艺术魅力,可以说已然成为一个全新而完整的美学作品。而《红楼梦》在它完整的状态下,遭遇到当时皇权的粉碎,破坏毁灭了曹雪芹艺术作品的完整性。

    《红楼梦》被皇权恶意粉碎成了一百二十回,幸亏有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了带脂砚斋批注的八十回《石头记》,我们才得以知晓《红楼梦》的真面目,才最终使我在十四岁那年发现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并开始十年如一日地为实现修补复原出它们这个梦想而博读杂书,以立志成为作家的方式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最终修补复原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完成发表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真相复原》这一我个人认为横空出世之作。

    (摘编自唐国明《〈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红楼梦》具有残缺美,材料二从理论上阐释了《红楼梦》等文学作品具有残缺美的内在原因。

    B.材料三认为程高本后四十回暗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这与材料一当中的观点是一致的。

    C.在《红楼梦》八十回后续本中,黛玉和宝钗悲剧的结局更符合“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判词的预设。

    D.审美主体感知审美对象获得深刻而持久的审美体验,是由于审美对象处于未完成或已失去的残缺状态。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这与人类心理上本能地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有关。

    B.“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红楼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与众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

    C.残缺的作品能给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这有助于读者能动地改造或创造审美对象,从而产生新的形象。

    D.高鹗所续的《红楼梦》结局虽然未到苍凉的程度,但仍然比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更具有艺术价值。

    【3】下列说法中,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残缺结构是文学无言的意义建构方式,也是文学超越语言表达本身,达到无限的审美境界的途径。

    B.残缺要恰到好处地昭示美,必须处于节制谨慎的度中,而度的差异导致了美感有无和深浅的不同。

    C.美的残缺,则是美的中断、美的危机和美的破坏,不能获得更高层次上的情理之中的审美意趣。

    D.“残缺的艺术”在于它唤起了审美主体的无限想象空间,并由此带来艺术作品的转机和创新的可能。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材料三作者能修补复原出《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节选)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是:“________。”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谈到自己寄居旅舍,一身粗布破袍处在锦绣光鲜的富贵子弟中而“略无慕艳意”,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封狼居胥,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__________,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也说过类似两句:“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表明自己听完琵琶曲后泪水打湿衣服的诗句是“_______。”

    (3)范仲淹在《渔家傲》中,表达将士们想家却又不甘心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与苏轼《方山子传》中描述方山子所戴“方耸而高”的帽子意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诗人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宋荣子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世人毁誉的牵制,有较高的境界。

  • 11、(1)作者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批判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错误态度。

    (2)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犹且从师而向焉”;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而耻学于师”,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向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做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1】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更无一点尘”尽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C.“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冷,却是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D.“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尽管词人只看到了农家社稷的鼓箫乐奏,但却久久不愿离去。

    【2】“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细读全诗,思考作者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普惠,字洪赈,常山九门人。父晔,为齐州中水县令。随父之县,受业齐土,专心坟典,克厉不息。及还乡里,就程玄讲习,精于《三礼》,兼善《春秋》,百家之说,多所窥览,诸儒称之。任城王澄重其学业,为其声价。仆射李冲曾至澄处,见普惠言论,亦善之。普惠既为澄所知,甚有声誉,旋京之日,澄赉绢二十匹以充行资。还朝,仍羽林监。转谏议大夫。澄谓普惠曰:“不喜君得谏议,唯喜谏议得君。”时灵太后父司徒胡国珍薨,赠相国、太上秦公。普惠以前世后父无“太上”之号,诣阙上疏,陈其不可,左右畏惧,莫敢为通。会闻胡家穿圹下坟有磐石,乃密表。太后览表,亲至国珍宅,召集王公、八座、卿尹及五品已上,博议其事,遣使召普惠与相问答。初普惠被召传诏驰骅骝马来甚迅速伫立催去普惠诸子忧怖涕泣及议罢旨劳还宅亲故贺其幸甚时史官剋日蚀,豫敕罢朝。普惠以逆废非礼,上疏陈之。又表论时政得失。书奏,肃宗、灵太后引普惠于宣光殿,随事难诘,延对移时。及任城王澄薨,普惠以吏民之义,又荷其恩待,朔望奔赴,至于禫除,虽寒暑风雨,无不必至。出除左将军、东豫州刺史。淮南九戍十三郡犹因萧衍前弊,别郡异县之民错杂居止。普惠乃依次括比,省减郡县,上表陈状。诏许之。宰守因此绾摄有方,奸盗不起,民以为便。普惠不营财业,好有进举,敦于故旧。冀州人侯坚固少时与其游学,早终,其子长瑜,普惠每于四时请禄,无不减赡给其衣食。及为豫州,启长瑜解褐,携其合门拯给之。孝昌元年三月,在州卒,时年五十八。赠平北将军、幽州刺史,谥曰宣恭。

    (节选自《魏书·张普惠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普惠被召/传诏驰骅骝马来/甚迅速/伫立催去/普惠诸子忧怖涕泣/及议罢/旨劳还宅/亲故贺其幸甚/

    B.初/普惠被召传/诏驰骅骝马来/甚迅速/伫立催去/普惠诸子忧怖涕泣/及议罢/旨劳还宅/亲故贺其幸甚/

    C.初/普惠被召/传诏驰骅骝马来/甚迅速/伫立催去/普惠诸子忧怖/涕泣及议罢/旨劳还宅/亲故贺其幸甚/

    D.初/普惠被召传/诏驰骅骝马来/甚迅速/伫立催去/普惠诸子忧怖/涕泣及议罢/旨劳还宅/亲故贺其幸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坟典,三坟、五典的并称,后用来通称古代典籍。《三坟》、《五典》传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典籍。

    B.诣阙,“阙”本义指宫门外两边的楼台,借指朝廷或京城。“诣阙”就是奔赴朝廷、皇宫或至都城。

    C.朔望,朔日和望日。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的初一叫朔日,每月的十五叫望日,每月的三十叫晦日。

    D.禫除,举行祭礼除丧服。根据《仪礼》记载,一个完整的丧礼应该包括丧、葬、祭三大部分内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普惠学业精深,受到众人称赞。他在齐地读书受业,精通《三礼》和《春秋》,广泛涉猎百家学说,得到任城王元澄等人的认可。

    B.张普惠居官守职,敢于直言进谏。他不仅阻止了朝廷追赠胡国珍为“太上秦公”,还反对皇帝因史官推测有日食就下令罢朝的做法。

    C.张普惠执政有方,妥善解决积弊。针对不同郡县的人错杂居住在一起的弊病,他查验登记户籍,裁减郡县,并把处置方式上报朝廷。

    D.张普惠为人厚道,善待朋友后人。他重视情义,对老朋友十分厚道,虽然自己生活并不富裕,但还是想方设法地接济朋友的儿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普惠既为澄所知,甚有声誉,旋京之日,澄赉绢二十匹以充行资。

    (2)书奏,肃宗、灵太后引普惠于宣光殿,随事难诘,延对移时。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窑洞里,与黄炎培进行了关于历史周期律窑洞对。黄炎培坦诚地说:真所谓其兴也勃焉,七王爷胡燕妮一人,一家,乃至一国,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起初之时,都是艰难因苦,聚精会神,力求从万死中觅取一生,因而无不显得生气勃勃。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虽有大力也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毛泽东自信果断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监督。

    2021年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历史提到窑洞对时说,我们不仅有民主监督这个法宝,也有自我革命这个办法打破历史周期率。

    上述材料,对新时代青年回答“一起向未来”的“赶考对”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你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真题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