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洎牧以谗诛 D.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千百年来,开卷有益一直被人们视为至理名言。其实好坏不分, 开卷未必有益。
B.面对狡猾的犯罪分子,公安干警采取开门揖盗再关门打狗的战术,终于将其缉拿归案。
C.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必须杜绝侃侃而谈、废话连篇的工作作风。
D.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关于《红楼梦》后40回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红学家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B.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以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流传于世,也增添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感。
C. 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鼓舞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D. 《朗读者》中“朗读”重文字,“者”重人,两者的融合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从而感动于他们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4、下列句中翻译和解释字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让:谦让
——做大事不必理会细枝末节,行大礼不用谦让。
B.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举:尽。
——杀人像是怕不能杀尽,给人用刑像是怕不能用尽。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及:推及、推广。
——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孩子,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那么,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
D.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缘:攀援。
——凭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所想得到的东西,简直像是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赤壁赋》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作品,以“写志”为主,文章活脱灵动,文采灿然。尽管作者内心沉郁,却表现出一种难得的超然。
B. 《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最高成就,鲁迅先生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林黛玉和贾宝玉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C. 老舍,字舍予,中国现当代作家。他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D. 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塑造了众多的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其中老渔夫桑提亚哥以无比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展现了硬汉的精神。
6、阅读下面《红楼梦》中的文字,完成小题。
周瑞家的听了道:“我的姥姥,告诉不得你呢。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回来你见了就信了。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说着,只见小丫头回来说:“老太太屋里已摆完了饭了,二奶奶在太太屋里呢。”周瑞家的听了,催着刘姥姥说:“快走,快走。这一下来他吃饭是个空子,若迟一步,回事的人也多了,难说话。”说着一齐下了炕,逶迤往贾琏的住处来。周瑞家的先找着凤姐的一个心腹通房大丫头名唤平儿的,将刘姥姥起初来历说明,平儿听了,便作了主意:“叫他们进来,先在这里坐着就是了。”周瑞家的听了,方出去引他两个进入院来。
上了正房台矶,小丫头打起猩红毡帘,才入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辨是何气味,身子如在云端里一般。满屋中之物都耀眼争光的,使人头晕目眩。刘姥姥此时惟点头咂嘴念佛而已。于是来至东边这间屋内,乃是贾琏的女儿大姐儿睡觉之所。平儿站在炕沿边,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的,便当是凤姐儿了。才要称姑奶奶,忽见周瑞家的称他是平姑娘,方知不过是个有些体面的丫头了。
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只听远远有人笑声,约有一二十妇人,衣裙窸窣,往那边屋内去了。又见两三个妇人,都捧着大漆捧盒,进这边来等候。听得那边说了声“摆饭”,人才散出,只有伺候端菜的几个人。半日鸭雀不闻之后,忽见二人抬了一张炕桌来,放在这边炕上,桌上碗盘森列,仍是满满的鱼肉在内,不过略动了几样。忽见周瑞家的笑嬉嬉走过来,招手儿叫他。刘姥姥会意,过这边屋里来。
只见门外錾铜钩上悬着大红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毡条,铺着金心绿闪缎大坐褥,旁边有雕漆痰盒。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板儿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凤姐儿笑道:“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厌我们,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刘姥姥忙念佛道:“我们家道艰难,走不起。”凤姐儿笑道:“不过借赖着祖父虚名,作了穷官儿,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俗语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何况你我。”说着,又问周瑞家的回了太太了没有。周瑞家的答应着去了。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只见周瑞家的回来,向凤姐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的脸。凤姐因问周瑞家的:“这姥姥不知可用了早饭没有?”刘姥姥说道:“一早就往这里赶咧,那里还有吃饭的工夫咧。”凤姐听说,忙命快传饭来。
刘姥姥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舔舌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孰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一面说,一面就站了起来。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了周瑞家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有删节)
【1】文中加点词读音、书写和释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贾琏(liǎn)【古代宗庙盛黍稷的器具】 逶(wēi)迤 台矶(jī) 鸭(yā)雀无闻
B.猩(xīng)红【像猩猩血那样的红色】 窸(xī)窣 洋绉(zhòu) 笑嬉嬉(xī)
C.孰(shú)不知【竟不知道,没想到】 屏(bǐng)声 嗔(chēng)着 作揖(yī)
D.錾(zàn)铜【在铜上面刻花的工艺】 咂(zā)嘴 攒(cuán)珠 头晕目眩(xuàn)
【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交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时,找到了周瑞家的,随后认识了平儿。通过刘姥姥等待凤姐时的诸多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B.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认识了贾母、王夫人、黛玉、宝玉等人,串联了主要人物,刻画了其性格特征。比如夸黛玉的绣房胜过上等的书房。
C.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见证了贾府的落魄与衰败,并救巧姐于水火之中。作者借刘姥姥这个小人物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D.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暗示她,但刘姥姥却迟疑再三,这是她没见过世面所致。
E.作者安排刘姥姥进贾府,看见凤姐满屋子耀眼争光的物件,这个穷困农妇的无比惊奇,这是从一个外人的眼光来描写贾家的奢华。
【3】小说中周瑞家的嘴里提到的凤姐全名是什么?她与王夫人是什么关系?请根据周瑞家的语言描写,分析概括凤姐的形象。
【4】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时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有人认为体现了其傲慢无礼、虚情假意的性格,也有人认为她处理人际关系大方得体。你赞成哪一种说法呢?请结合文中细节,试举两例谈谈你的看法。
7、(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______________。(归有光《项脊轩志》)
(3)______________,苒苒物华休。(柳永《八声甘州》)
(4)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朱弦已为佳人绝,______________。(黄庭坚《登快阁》)
(6)______________,月满西楼。(李清照《如梦令》)
(7)流水不腐,____________。(《吕氏春秋》)
(8)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8、阅读下面苏轼这首词,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由情至事,由事归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醉脸春融”四字描写诗人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两颊泛红,嘴角含笑。侧面表现出音乐之美,赞美了弹奏者的技艺。
【2】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丁内外艰,执丧累年,毁瘠如礼。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光力辞。帝曰:“古之君子,或学而不文,或文而不学,惟董仲舒、扬雄兼之。卿有文学,何辞为?”初,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览,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
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帝崩,赴阙临,卫士望见,皆以手加额曰:“此司马相公也。”所至,民遮道聚观,马至不得行。起光知陈州,过阙,留为门下侍郎。苏轼自登州召还,缘道人相聚号呼曰:“寄谢司马相公,毋去朝廷,厚自爱以活我。”
元祐元年复得疾,诏朝会再拜,勿舞蹈[注]。免朝觐,许乘肩舆,三日一入省。光不敢当,曰:“不见君,不可以视事。”辽、夏使至,必问光起居,敕其边吏曰:“中国相司马矣,毋轻生事,开边隙。”光自见言行计从,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宾客见其体羸,举诸葛亮食少事烦以为戒,光曰:“死生,命也。”为之益力。病革,不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谥曰文正。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及葬哭者如哭其私亲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配飨哲宗庙庭。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注: 舞蹈:古代臣子朝拜帝王时做出特定的舞蹈姿势,是一种礼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及葬/哭省如哭其私亲/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
B.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及葬/哭者如哭其私亲/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
C.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及葬/哭者如哭其私亲/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
D.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及葬/哭者如哭其私亲/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还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内外艰,丁内艰是母亲死了守制,丁外艰是父亲死了守制。古人在父母去世后要守丧,断绝一切娱乐活动。
B.《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同《史记》一样都是通史。
C.谥,是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死后被追加的称号。朝廷以“文正”对司马进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
D.配飨,也作“配享”,指古代帝王为了嘉奖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特允许功臣进入太庙参与祭祀大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学识渊博。他曾完成通志八卷,神宗认为他像董仲舒、扬雄一样善文章又有学问,不同意他的极力推辞,提拔他为翰林学士。
B.司马光爱君优国。他编纂《资治通鉴》希望国君能以史为鉴;宋神宗亲赐书名、亲自撰写(序),并下令置局秘阁,让他继续写这部书。
C.司马光恪尽职守。在他患病时,皇帝特意下诏命免除他上朝朝拜,准许他坐肩舆,三天到一次朝廷。司马光不敢接受,认为不见国君不能够处理政务。
D.司马光鞠躬尽瘁。他在病中仍然亲自过问朝廷事务,分昼夜地工作;甚至病危已不再有清醒意识时,说的还都是国家的大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
(2)光自见言行计从,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
【5】司马光深受百姓爱戴体现在哪些方面?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次,美食家蔡澜到印度深山拍外景,杀青那天剧组破例庆祝,蔡澜忽然极想吃鱼,哪知道厨子一生住山上,不知鱼为何物。蔡澜摇摇头说,如此美味,不懂真可惜。厨子耸耸肩:“蔡先生,不知道的东西,有什么值得可惜?”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作文。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