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牡丹江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三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A.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B.怀帝阍而不见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D.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 2、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句,“绿肥红瘦”运用对比、借代、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天逐渐消逝,从而表达了自己的伤春惜春之情。反复和设问手法的运用,更强化了这种情感。结构上紧承上文,对侍女回答的反诘。

    B.“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句,寓情于景,动静结合。描绘了孤寂、清冷、落寞的意境,反衬出抒情主人公孤独寂寞的思妇形象。月上柳梢头,人归黄昏后,可抒情主人公仍独立小桥,一任晚风吹拂,似在翘首等待,又仿佛在俯首沉思,韵味无穷。

    C.“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句,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成对的鸟儿在池上夜宿;云开月来,花儿在摇曳着自己的影子: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反衬了抒情主人公的愁苦之情。“弄”字,运用拟人的手法,既写出了月下花儿被风吹时的舞动之态,也写出了花儿似乎顾影自怜的人性美。

    D.《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中,“为赋新词强说愁”和“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两句中的“愁”的含义是不相同。 上片“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D.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 4、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孔子,欲与之言 B.管仲相桓公,诸侯

    C.疏食,饮水 D.恶衣恶食者

  • 5、下列对本文有关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B.“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C.子犯,是晋国大夫狐偃的名,上古婴儿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成人加冠礼时取字。称名是对人的尊称。

    D.最后一段的“公”是指晋文公,晋国国君。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待春风吹散余寒,踏青便是赏心乐事,但是,您可曾想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春风明明是吹绿了江南,为什么春季出游不用踏绿而用踏青?古人为何会在诗词歌赋中推崇青色?中国画为什么又称为丹青?天青色等烟雨道出青花瓷一色难求,所指的又是何种色彩?青色春色到底有何内在联系?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揭开熟悉而又神秘的面纱。

    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有关的诗词歌赋不在少数,大多还以青青的叠词出现。例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然而,不难发现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既可以是荀子《劝学》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蓝;又可以是李白《将进酒》中朝如青丝暮成雪的黑;还可以是王安石《次韵景仁雪霁》中稍见青青色,还从柳上归的黄绿色。为何古人有时会将苍、蓝、碧、翠、绿统称为?其实并非古人不识色彩,而是为了修辞和押韵,是将文学的浪漫色彩发挥到极致的表现。

    中国画古时又称丹青,所谓丹青主要是指朱砂和石青二色,古时作画,由于色彩种类和绘画技法的限制,朱砂和石青最为常用,所以又用丹青来泛指图画,青、绿二色在汉代之后广泛运用于绘画领域,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佛教艺术的传入,从现存魏晋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能够看到大量石青、石绿被运用于描绘山石、树木和佛像的服饰之上,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山石,树木仍可见敦煌壁画中树石之身影,而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将青色发展到极致门类的则是青绿山水,自展子虔创青绿山水样式后,中国画呈现出更为富丽堂皇的局面,因此展子虔又被誉为唐画之祖。在青绿山水画中,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可谓家喻户晓,此画卷长近12米,气势辽阔,画中层峦叠嶂、逶迤连绵,又有林木村野、舟船桥梁,将秀丽山河绘于一卷,所用石青和石绿二色可谓山水的灵气所在。

    青,在工艺品中,当属青花瓷最为出名,方文山在歌曲《青花瓷》中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道出了古时天青色的青花瓷是一色难求,青花瓷上色的青料品类十分的讲究,大致有回青、浙青、陂唐青、石青、珠明料、苏麻离青等,由于青料的选择不同,最后呈现的青色存在一定差异。现通过考古发现,青花瓷自唐就有,经千年不衰,如今更是成了中国瓷文化中最具代表的品类之一,足可见青色在中国受喜爱的程度之深。

    《尔雅·释天》中将又称为青阳,这是产生的一次直接性关联,具备泛指性和模糊性,是青色系的统称,同时又象征四时之中的春,所以古人将踏春称为踏青,而非踏绿

    青色为何受到中国人的青睐?在于青色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青色所传达出来的冷静,柔和、安详、深沉、朴素的色彩感受,既符合儒、释、道思想对传统审美的现实需要,又符合当代审美所看重的精神需求,中国人对青色的喜爱,挥洒在笔墨之间,凝固在瓷器之上,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期望,彰显出东方审美中含蓄、冷静、典雅的精神特质。

    (摘编自余智鹏的《青色为何受国人青睐》,《光明日报》2021年2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并非不识色彩,而是出于文学表现的需要。

    B.中国画古时又称“丹青”,是因为所用石青和石绿二色可谓中国画的灵气所在。

    C.自“青绿山水”将青色发展到极致之后,中国画才呈现出一派富丽堂皇的局面。

    D.作者认为,“青”具备泛指性和模糊性,是青色系的统称,所以将春游称为踏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通过引用诗词歌赋中的名句,印证了古人对于“青色”的喜爱与推崇。

    B.文章例举顾恺之、王希孟的画作,论证了汉代之后青色在绘画领域的广泛运用。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从文学、绘画、工艺品三方面阐述了国人对青色的喜爱,体现了论证的广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中的“青丝”与“绿云扰扰”中的“绿云”,意思相同。

    B.“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的“青冢”即王昭君的墓冢,因为冢上芳草常青,故有此称。

    C.工艺讲究的青花瓷,自唐以后,千年不衰,成了中国瓷文化的代表,深受国人喜爱。

    D.对青色的喜爱,让中国人释放出巨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彰显了东方审美的精神质。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教诲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对于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有着鲜明的态度,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表达聪明的人要正视自己无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中,直接表明不断积累善行而形成的结果的语句是:“________。”

    (2)《逍遥游》一文中,庄子认为,要想在无穷时空里邀游且无所待,需要做到“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出愁思的多与绵绵不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阁夜》中诗人用典表达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的震撼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行路作比,提醒人们若不重视积累,就难以达到远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古人开辟出蜀道的壮烈。

    (3)清代学者方玉润评价《诗经•氓》中的语句说:“不见则忧,既见则喜。”那痴情女子“忧”时就“____________”,而“喜”时就“____________”,悲喜形于色,率真直露,毫不掩饰。

  • 11、补写下列《论语》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任重而道远。_______,不亦重乎?

    (2)不愤不启,__________,则不复也。

    (3)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__________

    (4)_____,博我以文,_____

    (5)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咏而归。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落叶飘零天边、纷纷扬扬的场景;“ ____________”一句,表明自己心酸悲苦、忧国忧民的情怀。

    (2)白居易《琵琶行》中,以粗俗的乡野音乐来反衬琵琶女技艺高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了螃蟹心意浮躁的表现。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①散丝,雨丝。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既勾勒了诗人临江送别的形象,又为二、三联画面的出现,涂抹了底色。

    B. “重”、“迟”二字用意精深:水气迷茫中,船帆行驶吃力; 雨天傍晚,雨雾蒙蒙,小鸟振翅难速飞。

    C. 颈联暗示李胄的东去,人去帆远,目不能及,只见江岸之树,栖身于雨幕之中。

    D. 尾联委婉含蓄的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的不舍之情。

    2本诗是怎样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樊深,字文深,河东猗氏人也。早丧母,事继母甚谨。弱冠好学,负书从师于三河,讲习五经,昼夜不倦。魏永安中,随军征讨,以功除荡寇将军,累迁伏波、征虏将军,中散大夫,尝读书见吾丘子,遂归侍养。

    魏孝武西迁,樊、王二姓举义,为东魏所诛。深父保周、叔父欢周并被害。深因避难,坠崖伤足,绝食再宿。于后遇得一箪饼,欲食之;然念继母年老患痹,或免虏掠,乃弗食。夜中匍匐寻母,偶得相见,因以馈母。还复遁去,改易姓名,游学于汾、晋之间,习天文及算历之术。后为人所告,囚送河东。方魏将韩轨长史张曜重其儒学,延深至家,因是更得逃隐。

    太祖平河东,赠保周南郢州刺史,欢周仪同三司。深归葬其父,负土成坟。大统十五年,行下邽县事。

    太祖置学东馆,教诸将子弟,以深为博士。深经学通赡,每解书,尝多引汉、魏以来诸家义而说之。故后生听其言者,不能晓悟,皆背而讥之曰:“樊生讲书多门户,不可解。”然儒者推其博物。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六官建,拜大学助教。建德元年,表乞骸骨,诏许之。朝廷有疑义,常召问焉。后以疾卒。

    深既专经,又读诸史及苍雅、篆籀、阴阳、卜筮之书。学虽博赡,讷于辞辩,故不为当时所称。撰《孝经(问疑)》、《丧服问疑》各一卷,撰《七经异同说》三卷、《义纲略论》并《目录》三十一卷,并行于世。

    (节选自《周书樊深传》)

    【注】①即吾丘子。春秋时孝子。②长史:古代职官名,将军的属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B.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C.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D.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古代男子20岁举行冠礼,表示已长大成人。

    B.经学是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它形成于汉代,汉武帝后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

    C.篆籀是我国西周晚期的文字,也叫大篆或籀文,上承西周的金文,下启秦代小篆。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用语,有时也指游子企盼返归故乡安度晚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深经历坎坷,侍亲至孝。他在避难时,宁愿自己挨饿,也要送食物给继母;平乱后,他归乡负土筑坟葬父。

    B.樊深一生好学,至老不渝。年轻时,他负书出门拜师,孜孜不倦讲议研习《五经》;年老时,仍书不离身,不懈学习。

    C.樊深学识渊博,但不被人们认可。他解说经书,常常广征旁引汉魏以来诸家学说,学生不能领悟,人们都在背后讥讽他。

    D.樊深精通经学,涉猎广泛。他撰写了许多解经著作,都流行于世,也在史学、文字学、阴阳学等领域有所了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虽博赡,讷于辞辩,故不为当时所称。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有人说: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也有人说:人怒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怒是健康长寿的大敌。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