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氧化钙固体中含有少量氯化钙,某同学为测定氧化钙的质量分数,设计实验如下:
步骤1:取0.7g固体混合物于锥形瓶中,加入200g蒸馏水,盖上表面皿充分振荡。
步骤2:向冷却后的锥形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溶液pH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资料:常温下,溶解度为0.17g,
的溶解度为74g。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步骤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步骤1中充分振荡后得到澄清透明的溶液
C.当加入稀盐酸质量为20g时,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
D.该固体混合物中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为80%
2、下列叙述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小煤窑发生瓦斯爆炸
B.涂在墙上的石灰乳逐渐变硬
C.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变成铁锈
D.舞台上用干冰制造“云雾”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河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净化过程得到自来水
B.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C.CO2和CO的化学性质差异较大,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D.电解水实验中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4、下列物质均可用作燃料,它们在中充分燃烧时,产物只生成
的是
A.
B.
C.
D.
5、下列有关化学与生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活中可以用过滤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B.在煤炉边放一盆水,可以防止煤烟中毒
C.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室内起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会加大火势
6、辰辰刚学过部分酸碱性知识,进行了一些小实验。完成下面小题:
【1】用火龙果皮自制酸碱指示剂,并用于检验纯碱(Na2CO3)溶液的酸碱性,部分操作如图,其中错误的是
A.研磨果皮
B.浸取色素
C.取用纯碱溶液
D.滴入自制指示剂
【2】实验室有四个药品橱,己存放如表药品,用完后的纯碱(Na2CO3)应将它存放在
药品橱 | 甲橱 | 乙橱 | 丙橱 | 丁橱 |
药品 | 盐酸、硫酸 |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 氯化钠、硫酸钠 | 铜、锌 |
A.甲橱
B.乙橱
C.丙橱
D.丁橱
7、2022年北京冬奥会,实施了人工造雪。先将水制成细小的冰片,再用高压风机将冰片粉碎、吹出,就形成了晶莹剔透的雪花。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将水制成细小的冰片后,其中的水分子由运动变静止
B.高压风机将冰片粉碎时,水分子也跟着分解了
C.由水制成晶莹剔透的雪花,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
D.人造雪花与普通水的化学性质不同
8、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铜粉中加入硝酸银溶液
B.在密闭容器中用足量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
D.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9、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中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有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B.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和生成黑色固体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D.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
10、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A.只有化学变化
B.只有物理变化
C.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
D.既没有化学变化,也没有物理变化
11、交通部门规定,旅客乘坐车船时,严禁随身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因为人员密集、高速行驶的车船上,这些物品一旦着火或爆炸,极易造成巨大危害。以下物品,不准随身携带的是
①蔗糖②酒精③烟花鞭炮④汽油、煤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分析、推理和类比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化碳可使人中毒,故二氧化碳也会使人中毒
B.某物质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也碳、氢、氧三种元素
C.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时有热量放出,故有热量放出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点燃氢气前需要检验纯度,故点燃甲烷前也要检验纯度
13、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过滤操作
B.滴加液体
C.读取液体体积
D.倾倒液体
14、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15、“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不同点比较错误的是
A.化学性质:CO2能与水反应;CO具有还原性
B.用途:CO2可用于制冷剂等;CO可做气体燃料,冶炼金属
C.结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D.物理性质:CO2密度大于空气,会溶于水;CO密度小于空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16、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是
A.相对原子质量
B.中子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质子数
17、性质决定了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物质的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用氮气填充灯泡
B.用石墨做电池的电极
C.氢气用作火箭发射的燃料
D.高原反应时吸氧气
18、石墨烯和石墨双炔均由碳原子构成,具有优良的导电性,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石墨烯和石墨双炔的性质完全相同
B.石墨烯和石墨双炔都是单质
C.石墨烯和石墨双炔完全燃烧都生成CO2
D.石墨烯和石墨双炔均可作电极材料
19、下列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二氧化氮
B.二氧化硫
C.PM2.5
D.氮气
20、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30g
B.t2℃时,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
C.t3℃时,各取15ga、b、c三种物质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能得到饱和溶液的是c
D.t2℃和t3℃时的两份b溶液,所含溶质质量不可能相等
2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石墨和金刚石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生铁和钢中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同
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同
D.HCHO(甲醛)和C6H12O6(葡萄糖)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同
22、水是生命之源,如图所示为明代净水池模拟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池中小砂石的作用是过滤
B.乙池净水主要利用了木炭的吸附性
C.丙池的水中不含Ca2+和Mg2+
D.将丙池中的水煮沸可降低其硬度
23、规范实验操作是保证安全和实验成败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收集氢气
B.熄灭酒精灯
C.仪器的连接
D.过滤
24、建构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模型正确的是
A.灭火原理模型
B.空气组成模型
C.化石燃料模型
D.原子结构模型
25、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A.纯净水
B.米粥
C.奶茶
D.生理盐水
26、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能构成分子,但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B.碳原子和碳
原子的中子数相同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
D.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
27、在做“物质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的实验时,常常在集气瓶里预先加少量水。对不同物质来说,这样做的目的不同,请你举一例_____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针对你的举例,是不是可以用少量细沙来代替水__________(填“是”或“否”)。
28、下图所示是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操作,试回答下列问题:
(1)B图中,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放在火焰的__________部分迅速烧红,快速放入集气瓶中;
(2)C图中,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往集气瓶里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
29、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车体多用钢材制造,其表面喷漆不仅美观,而且可以有效防止与_________接触而生锈。
(2)餐具上的油污用加入洗洁精的水更易洗掉,原理是________。
(3)硬水含有较多Ca2+、Mg2+常用________区分硬水和软水。
(4)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此过程可认为是碳与水的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反应。
(5)下图是对20 ℃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请回答。
①蒸发前原溶液是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n的数值是______。
②依据上述实验,你认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填字母)的。
A.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无法判断
③20℃时,甲的溶解度是_______。
30、求出K2MnO4中Mn的化合价_____,写出方程式的一种读法_____.
31、碳酸不稳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2011年3月11日因地震和海啸造成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重大事故,排出一种放射性的铯元素,使周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已知该铯元素的原子里核电荷数为55,相对原子质量为133,则它的核内质子数是______,中子数_______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
33、TiO2的“纳米材料”有广泛的应用,工业上制取TiO2的方法是:2FeTiO3+7Cl2+3C=2X+2FeCl3+3CO2, 则X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
34、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25℃时,将20g甲固体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并恢复到原温度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____g。
(2)要使35℃时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______。
(3)现有操作步骤:A.溶解B.过滤C.降温结晶D.加热浓缩。若甲固体中含有少量乙,则提纯甲的操作步骤的顺序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4)若将35℃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5℃,则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5、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______,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加热铜片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
36、2023年淮安又获一张“新名片”——江苏省生态园林城市。良好的生态是淮安发展的最亮底色、最大优势、最强潜力。
(1)下列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______(填字母)
A.氮氧化物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二氧化碳
E.可吸入颗粒物
(2)为除去大运河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可加入的物质是______(填名称)。
(3)漂白粉可用于自来水及河水的杀菌消毒,其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Ca(ClO)2】。次氯酸钙可发生如下反应:,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其杀菌消毒的原理是______。
37、甲乙两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做“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如图甲所示),但测出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存在误差。
请你参与探究:
甲组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五分之一
(提出问题)造成误差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课本上的实验装置?
(查阅资料)红磷、白磷的一些性质如下表:
| 颜色、状态 | 熔点/℃ | 着火点/℃ | 密度(g/cm3) |
红磷 | 暗红色固体 | 590 | 240 | 2.34 |
白磷 | 白色或黄色固体 | 44.1 | 40 | 1.82 |
(猜想与假设)
A同学:可能是导管内原含有空气,后来留有吸入的水,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B同学:可能是瓶内残留气体中还有氧气。
(1)你还能作出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与讨论)
他们对课本上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图乙所示的改进(其他仪器忽略)。
(2)与课本上的实验装置相比较,该装置的一个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
(3)能得出空气中氧气约占五分之一体积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
乙组同学从课本镁条燃烧实验得到启发,用镁代替红磷,实验完毕,冷却后进入水的体积远大于总容积的1/5。
(猜想与假设)可能镁条与氮气发生了反应
(设计实验)
为检验镁条能否在N2中燃烧,兴趣小组展开如下探究:
①组装仪器(图1,钟罩下端无底),检查气密性:向水槽中加水,观察现象;
②将足量白磷在空气中点燃后,迅速伸入钟罩内,塞紧橡皮塞;
③待钟罩内水面不再变化时,向水槽中加水,使水槽中液面与钟罩内液面相平;
④打开橡皮塞,将燃着的螺旋状镁条迅速伸入钟罩内,塞紧橡皮塞(图2),观察液面变化;
(交流讨论)
(4)步骤①气密性良好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步骤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步骤④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说明镁条与氮气反应。
(结论)除氧气外,镁条还能与氮气反应。
(反思)乙组小罗同学认为只进行图2实验,当钟罩内进入水的体积大于总容积的1/5,就能说明镁与氧气、氮气都发生了反应,对此观点你认为是否正确_______,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
(拓展)①镁与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Mg3N2),由于氧气比氮气活泼,所以镁燃烧生成的氮化镁质量比氧化镁_______(大、小)。
②8g镁在空气中燃烧,若有30%的镁生成氮化镁,计算氮化镁的质量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38、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图1是探究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装置。
(1)装置B和C的集气瓶里都预先加入少量水,其目的各不相同。其中可以用细沙来代替水的是装置_______(填“B”或“C”);
(2)若装置C实验失败,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填序号)。
①未打磨生锈的铁丝
②铁丝在集气瓶中自上而下缓慢伸入
③铁丝绕在火柴上,火柴快燃尽时才伸入
④实验前集气瓶敞口放置了一段时间
(3)图2是初中化学常见的装置,有着较多用途。
①将此装置倒置后,气体从b端进入收集气体,则该气体必须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
②若在该装置中加入少量水,用于病人输氧,则连接病人的一端是_______(选填“a”或“b”),该装置在病人输氧时可发挥的作用有_______(填字母)。
a.验证输出气体是否为氧气
b.便于观察是否有氧气
c.便于观察输氧的快慢
39、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根据下列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一中盛放红磷的仪器为: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其中能证明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的现象是_____。
(2)在实验二中,铁丝绕成螺旋状为了增大受热面积和_____,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在实验三中,通过测定盐酸和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的质量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前后两次称量结果不一致,原因是_____。
40、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由___________(填微粒符号)构成的;使用 NH2Cl 可以对饮用水进行消毒。消毒时,发生反应 ,其中 X 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