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 )
A.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 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C.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 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2、2015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成立大会举行,习近平向火箭军授军旗并致训词。火箭军的前身是( )
A.战略支援部队
B.装甲兵部队
C.第二炮兵部队
D.防化兵部队
3、我国首部禁毒法于2008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历史上,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1987年联合国又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它们的确定是为了纪念被誉为“全球禁毒第一人”的
A.陈化成
B.林则徐
C.曾国藩
D.聂士成
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 )
A.《资政新篇》
B.《变法通议》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约法》
5、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提到:“(1903年)梁启超否定了儒教中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材料中梁启超观点提出的背景不包括( )
A.民族危机的加深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6、1949年,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的致辞中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据此,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外交政策是( )
A.多层次外交
B.不结盟的外交
C.全方位外交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7、“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首歌谣是农民赞扬( )
A.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实行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人民公社的成立
D.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
8、1947年夏,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率领这支解放军主力的领导人是
A.林彪、罗荣桓 B.林彪、聂荣臻
C.刘伯承、邓小平 D.彭德怀、陈赓
9、1940年9月6日《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颇多,并攻克了重要据点……”该社评中的“大规模的运动战”( )
A.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B.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C.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D.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10、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A.长沙会战———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B.台儿庄战役——一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C.百团大战———中国抗日战场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D.广州、武汉失陷后——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11、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的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中华民国的建立
C.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2、正确的思想路线是社会发展的灵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
A.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 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
C.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3、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在( )
A..1840年
B.1898年
C.1905年
D.1912年
14、下列描述属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共同点的是
A.都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矛盾
B.都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
C.都对美日进行不同程度的制裁
D.都实现了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15、“他们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客观地看,他们能够从磐石般沉重、数千年积滞的传统营垒中突破而出,很不容易。”下列人物中不属于“他们”这一群体的是
A.李鸿章
B.左宗棠
C.谭嗣同
D.张之洞
16、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并最终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下列事件按发生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秋收起义 ②南昌起义 ③八七会议 ④井冈山会师
A.①③④②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③④②①
17、中国某一时期的刊物频繁地出现“曙光”“新社会”“进步年”“民主”“科学”“平民教育”等词汇。这些刊物最有可能出现于( )
A.维新运动时期
B.新文化运动时期
C.新中国成立初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8、“谁令你威风扫地,谁令这火光四起,恨意冲云际,谁无怒愤不感痛悲,曾滴了多少血汗,才夺了天工建起,用我心力建,期传万世,期传万纪,不想终是这田地,辱了家邦也辱了门楣,大火当中血肉满园,为你死正因要维护你,还望这火的震撼,能令我子孙记起,自会醒悟到,何来外侮,为何受欺。”请你判断歌词与哪一事件相关
A.虎门销烟
B.火烧圆明园
C.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
1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
A.长征的胜利,红军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B.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的方针
C.中共七大的召开,全党在组织上空前团结
D.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全民族抗战
20、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吴玉章老人在回忆录中写道:“……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里的“小国”是指( )
A. 英国 B. 法国 C. 俄国 D. 日本
21、太平天国运动最主要的领导人是( )
22、国运兴衰,基于教育。
(1)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________。
(2)1904年,清政府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中国近代第一步教育法令是________。
(3)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________,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23、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是_____________。
24、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______》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______》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25、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_____)、上海为通商口岸;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_____)》,获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26、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________ ,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8、百日维新的时间、标志:________年6月,________颁布________诏书,实行变法
29、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
30、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___________。
31、素有“东方梦巴黎”之称的上海,见证了近代中国的沧桑巨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的条约名称。
(2)写出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
(3)写出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文化出版机构的名称。
(4)写出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迷梦的战役名称。
32、简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场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1869年,明治天皇就颁布一道“御笔信”,直言“要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此后,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特别制定《征讨清国策》,提出与中国进行一场“国运相赌”的战争。
材料二 “我们卫国从军,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队声威。”他下令开足马力,朝日舰“吉野”撞去。
材料三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 —《马关条约》
请回答:
﹙1﹚材料一导致了材料二这场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发生,这场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2分﹚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他下令开足马力,朝日舰‘吉野’撞去”说明了他怎样的决心?
﹙3﹚《马关条约》签订于哪一年?针对近年来中日钓鱼岛领土主权问题的纠纷,《马关条约》划线部分内容的签署,能够说明什么?﹙4分﹚
﹙4﹚近期日本将钓鱼岛所谓的国有化,请你就此谈谈看法。﹙2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独秀认为进步的城市力量应充当运动先锋……农民难以参加革命运动。李大钊则认为:“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重要一部分。”李的观点深刻影响了年轻助手毛泽东的思维。李牺牲后,毛泽东将其导师的理念付诸实践。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陈独秀和李大钊在革命力量判断上有何分歧?
材料二 这一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论证了红色政权在中国农村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正确方向。
——摘自姬明华《1935年陈云莫斯科之行述论》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的理论贡献。
(3)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条“红色政权在中国农村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他找到了一条怎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材料三 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了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略转移”指的是什么?归纳“战略转移”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 1935年10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目前我们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
——摘自姬明华《1935年陈云莫斯科之行述论》
(5)材料四描述的是哪次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从材料中找出这一论断的原因。
材料五 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于打大的决战,有235天用于白天行军,有18天用于夜晚行军;整个长征途中,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休整一次,日均行军37公里;共翻越了18条山脉,其中5条山脉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穿越了11个省;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从瑞金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名战士壮烈牺性……
——摘编自中共党史研究文献
(6)材料五体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