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这个转变始于
A. 中共七大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1919年,《上海学联告同胞书》中称:“学生要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
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一宣言重在说明( )
A.学生罢课作用其微
B.社会参与意义巨大
C.青岛主权已被收回
D.五四运动彻底胜利
3、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于( )
A.七七事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卢沟桥事变
4、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采取改变会议航向的方针是
A.共同繁荣
B.合作共赢
C.平等互利
D.“求同存异”
5、“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愿望得到初步实现的标志性事件是
A. 九一八事变
B. 卢沟桥事变
C.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D. 台儿庄战役胜利
6、下列口号中,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性质的是
A.“自强”“求富”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民主”“科学”
7、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以“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收集了很多资源。下表中的学习资源与主题不完全相符的一组是( )
序号 | 资源 | 名称 |
A | 视频 | 《开天辟地》、《开国大典》 |
B | 图片 | 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十九大习近平发表报告 |
C | 文献 |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
D | 旧址 | 嘉兴南湖红船旧址;延安七大会场旧址 |
A.A
B.B
C.C
D.D
8、如图为某一战争形势图,该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下图是某学习小组开展“中国近代史”研究性学习时拟定的汇报提纲。如果要为这个提纲确立一个主题,最贴切的是( )
主题: 一、洋务运动 二、百日维新 三、辛亥革命 四、新文化运动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地主阶级的抗争
C.民主制度的实践
D.救亡图存的探索
10、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废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称呼,规定民国政府职员之间一律改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这体现了
A. 自由思想
B. 平等思想
C. 博爱思想
D. 互助思想
11、历史学习中要注意分清史实与史论。下列史实与对应的史论不相符的一项是( )
A.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B.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2、下列对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共同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都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都主张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D.都颁布过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13、“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 )
A. 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14、孙中山是我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下列有关他的伟大贡献,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成立同盟会 B.宣告了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C.领导推翻中国的封建帝制 D.领导指挥北伐战争
15、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是( )
A.孙中山
B.黎元洪
C.袁世凯
D.黄兴
16、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令人称道的大治之年。刘秀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
A.盘庚中兴 B.汉武盛世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17、《毛泽东选集》中收录了一封电报,摘抄如下:“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为了歼灭这些敌人”进行的战役的影响是( )
A.解放了东北全境
B.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C.使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D.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18、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三分之一,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 )
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19、下列歌谣曾经流行于改革开放前的是
A.吃不愁,住无忧,无事花钱去旅游
B.吃安全,重营养,绿色食品重健康
C.乘火车,坐飞机,出门办事不发愁
D.中山装,铁饭碗,粮食布匹凭票买
20、下列图示反映了我国1978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这体现了( )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B.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D.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到挫折
21、_____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_____的召开,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从洋务自强到变法维新、从共和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寄托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强国梦想,他们前赴后继,努力探索。根据所学知识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将下列图表内容填写完整。
梁启超的分期 |
史学界的观点 | 相关重大的历史事件 |
政治主张或口号 |
中国人自知不足第一期 | 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
洋务运动 |
师夷长技以自强 |
中国人自知不足第二期 |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 ① ② | 维新变法、民主共和 |
中国人自知不足第三期 |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
新文化运动 | ③ |
(2)个人的际遇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上海的张山(1845-1921年),一生的经历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以下工作生活场景有可能发生在他身上的是
A.20岁时,他被招进江南制造总局做工。
B.40岁那年春天,他在《申报》上看到了“公车上书”的消息。C.67岁那年他主动剪掉了自己的长辫子。
D.70岁时他让孙子给他读《青年杂志》上的文章。
23、后果:_____叛国投敌,1940年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国民党顽固派在1941年制造了“皖南事变”。
24、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战役。
名称 | 时间 | 指挥 | 作战部队 | 歼敌 | 结果 | 意义 |
辽沈战役 先打___________
| 1948年9月-11月 | 林彪、 罗荣桓 | 东北解放军 | 47万余人 | 解放东北全境 |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
淮海战役 以___________为中心 |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 粟裕、 谭震林 | 中原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 | 55万余人 歼敌人数最多 |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 |
平津战役 北平和平解放功臣___________ |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 林彪、 聂荣臻、 罗荣桓 | 东北解放军 华北解放军 | 52万余人 | 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
25、2020年10月,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战略决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演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____、全面依法治国、____。”
26、________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李大钊的文章《________》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27、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28、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______与______。
29、甲午中日战争后,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很多中国人走上____道路;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的过程中,逐渐将革命的重心放在偏僻的农村,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开辟了一条____的道路。
30、太平天国永安封王封______为东王,封______为翼王,后来又封从香港回来的______为“干王”。
31、简述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
32、1953年起我国对哪三个方面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33、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战争或事件名称
(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3)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的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4)国共第一次合作后进行的战争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1)结合材料一概括这一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改革是在哪一法律文件指导下进行的?刘少奇说:“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材料二 经此一战,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震动了全世界,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这一战,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
(2)材料二中“此战”指哪一历史事件?说说我国进行“此战”的目的?根据材料二说说“此战”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土地改革完成与抗美援朝胜利的共同作用。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