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东方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出租车的收音机正播放着东盟民歌晚会的动听歌声和舞蹈,让我们感受到民歌的魅力。

    B.在广大市民的热情参与下,南宁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C.教师节那一天,2018届毕业生许多都相约着回校探望老师,表达对老师的感念之情。

    D.清华大学为全校教师提供课程作业的查重服务,同学间难以出现不再相互抄袭的现象。

  •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子(méi辈(háng)   猎(shǒu)   然而止(jiá

    B.qiāo旋()   然(qiāng) 争讼(sòng

    C.发(méng) 两 tún) 怅wǎng

    D.yàn)   追shù) 腐shí裂(jūn

  • 3、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奋(kāng旋(然而止(jiá

    B. 然(piān)  默(qiān) 销声迹(

    C. 褓(qiǎng级(shè)  怒不可è

    D. jìn裂(gūi)  接而至(zhǒng

  •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sǒnɡ) 奋(kàng 皱(zhě 预(gān

    B.徙( 落(duò cāo

    C.辈(háng (shǒu) kǎn yōng

    D.shù 劣(zhuō 诚(qián  顶(qióng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江亭夜月送别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注释)①此诗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送行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甲)“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C.(乙)诗前两句以“烟笼”“月移”写送别后景色的深沉,使全诗笼罩在一片朦胧伤感的离别情绪中,寓情于景,景中见情,间接抒发了离情。

    D.(乙)诗末句“寒”字仅写出诗人在“此夜”因夜深感觉到的肢体寒冷。全篇虽然不见“送”“别”字,也不见一个人,但诗人借写外界之景来传达豪迈乐观的积极情怀。

    2王勃这两首作品都是送别诗,但不落俗套。请仔细品读,试分析抒发感情与方式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来简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②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诗经•蒹葭》)

    ______________ ,胡为乎中露?(《诗经•式微》)

    ______________,子宁不嗣音?(《诗经•子衿》)

    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⑥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前四句。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傅雷在家书中曾告诉儿子学习不仅仅在音乐方面,还要在行为、礼节方面多加注意,请举例说明。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毕飞宇

    好吃的有什么可说的吗?有。

    ②我们村有一个很特殊的风俗,如果哪一家做了好吃的,关起门来独享是一件十分不得体的事情,是要被人瞧不起的。我这么说也许有人要质疑:你不说你们家做了好吃的,人家怎么会知道呢?这么说的人一定没有过过苦日子。我要告诉大家,人的嗅觉是十分神奇的,在你营养不良的时候,你的基因会变异,你的嗅觉会变得和狗的嗅觉一样灵敏。这么说吧,你家在村东,如果你家的锅里烧了红烧肉,村子西边的鼻子会因为你们家的炉火而亢奋,除非你生吃。

    ③所以,乡下人永远都不会去烧单纯的红烧内,他们只会做青菜烧肉、萝卜烧肉、芋头烧肉,一做就是满满的一大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要送。左边的邻居家送一碗,右边的邻居家送一碗,三舅妈家送一碗,陈先生(我母亲)家送一碗。因为有青菜、萝卜和芋头垫底,好办了,肉就成了一点意思,点缀在最上头。

    ④我们乡下人就是这样的,因为风俗,大家都有一种思维上的惯性:自己有一点儿好的马上就会想起别人。它是普遍的,常态的。这些别人当然也包括我们这家外来户。

    ⑤柴可夫斯基有一首名曲,叫《如歌的行板》。它脱胎于一首西亚的民歌。作者不详。这首歌我引用过好几次了,我还是忍不住,决定再一次引用它。它是这么唱的:瓦尼亚将身坐在沙发/酒瓶酒杯手中拿/他还没有倒满半杯酒/就叫人去喊卡契卡。

    ⑥这首歌的旋律我很早就熟悉了,但是,第一次读到歌词是在1987年的冬天。那一年,我大学毕业,一个人在宿舍。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几乎没有过渡,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不需要回忆,不需要。往事历历在目。在我的村庄,在那样一个艰难的时刻,伟大而温润的中国乡村传统依然没有泯灭,它在困厄里流淌,延续:每一个乡亲都是瓦尼亚,每一个乡亲都是卡契卡。我就是卡契卡,可我还没有来得及做瓦尼亚,就离开了我的村庄。这是我欠下的。

    ⑦很可惜,在我还没有离开乡村的时候,这个风俗已经出现了衰败的态势,最终彻底没落了。

    ⑧风俗和法律没有关系,可我愿意这样解释风俗和法律的关系一一风俗是最为亲切的法律,而法律则是最为彪悍的风俗。

    ⑨风俗在一头,法律在另一头。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的好和坏不是从一头开始的。好,从两头开始好;坏,也是从两头开始坏。在任何时候,好风俗的丧失都是一件危险的事,这不是我危言耸听。

    ⑩分享,多么芬芳的一个东西,它到哪里去了呢?

    (11)一块给狗的骨头不是慈善,一块与狗分亭的骨头才是慈善。

    (12)这句话是杰克·伦敦说的。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正上大学二年级,在扬州师范学院的图书馆里。这句话至今还像骨头一样生长在我的肉里。杰克·伦敦揭示了分享的本质,分享源于慈善,体现为慈善。

    (13)我要感谢杰克·伦敦,他在我的青年时代给我送来了最为重要的一个词:分享。此时此刻,我愿意与所有的朋友分享这个词:分享。这个词可以让一个男孩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男人——他曾经梦想着独自抱着一根甘蔗,从清晨啃到黄昏。。

    (14)如果有一天,即便我的身体里只剩下最后一根骨头,这一根骨头也足以支撑起我的人生。这不是因为我高尚,不是,我远远没有那么高尚。但是,因为有太多太多的人和我分享过他们的骨头,我自然有分享的愿望。愿望有它的逻辑性和传递性,愿望就是动作——父亲抱过我,我就喜欢抱儿子。儿子也许不愿意抱我,可这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因为他的怀里将是我的孙子。是的,所谓的世世代代,就是这么一回事。

    (15)我很高兴地注意到一个现象,分享这个词的使用率正在上升。我渴望着有那么一天,分享终于成为汉语世界里使用率最高的一个词,而分享也真的成为我们切实可感的民风

    (选自《读者》2020年第1期,有删改)

    1小语说,文章第①段可以删掉,小文觉得必须保留,请你帮小文说出必须保留第①段的理由。

    2第⑥段中“我”读到这首西亚民歌最后一句的时候,“我的眼泪夺眶而出”的原因有哪些?请具体说说。

    3第⑩段中,作者说“分享,多么芬芳的一个东西,它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说“分享”是“芬芳”的一个东西?

    4选文第⑤段引用了西亚民歌歌词,第⑧段引用了杰克·伦敦的话,两处引用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5文章结尾说,“分享”也真的成为我们切实可感的“民风”。选文里的乡亲们互相“分享”“好吃的”,下面两则链接材料也是关于“分享”的,你觉得这三个“分享”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民风”?

    (链接一)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选自《社戏》)

    (链接二)

    截至当地时间4月24日上午9点,英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达143464例,疫情形势严峻。中国留学生常宋泽因早有准备,口罩数量有余,他就主动来到英国的超市和街头,为老人派发口罩。

    (选自互联网)

    6小语和小文各自给文章拟了一个标题,小语拟的标题是“分享”,小文拟的标题是“记忆中的那碗红烧肉”,你觉得谁的标题更好,请简述理由。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题目:开在心中的花朵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