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石家庄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B.《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战国中叶的诗歌305篇。

    D.《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作者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如《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都是这种文体。

    C. 中国四大名楼特指山东烟台蓬莱阁、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

    D. “幅式”是书写一篇字的整体形式。根据长短、宽窄、形状可分为条幅、横幅、对联、斗方、扇面等。

  • 3、下列注音、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苍(jìng) 棱角 纷至沓来 穿流不息

    B.回(yū)  蛮横 不修边幅 形将就木

    C.寒(jìn)  瞭望 自原其说 前护后拥

    D.拙(lǜe) 堕落 相辅相成 名符其实

  •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论是甲骨文还是小篆的字形,其轮廓为圆形,就像天上高悬的太阳,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辉。

    ②甲骨文的日是个象形字。

    ③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结构和使用方法归纳出来的六种类别,分为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④简而言之,就是一看便能明白其之意,“日”字最为典型。

    ⑤一看便可明白其意,这为六书中的象形字。

    ⑥许慎给六书之一的象形词的定义是: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截出,日月是也。

    A.②⑤①③⑥④

    B.②①⑤③⑥④

    C.③⑥②⑤①④

    D.③⑥④⑤②①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曲,完成下列小题。

    水仙子·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擔,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贴。爱杀江南。

    1这首小令中“________”一句点明所写景象的时节。

    2对这首小令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小令着重描写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象。

    B.这首小令集中表现了江南风物的明丽娟美。

    C.这首小令主要表明了江南水乡人家的富庶。

    D.这首小令充分表达了对江南真切的喜爱。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根据提示默写。

    __________,教然后知困。(《虽有佳肴》)

    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

    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陶渊明)

    ④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⑤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表达词人幽居清冷的心境和不敢随俗的高洁品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名著阅读。

    (1)人们提出“在新时代,要做保尔还是比尔”的新命题。与比尔·盖茨相提并论的保尔,是苏联作家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他在老水手 的教育下走上了革命道路,最终成长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2) ①“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②“就是到了生活已经无法忍受的时候,也要善于生活下去,要竭尽全力,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

    ①句中加点“生活”的含义是什么?②句中保尔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是怎样“善于生活下去,要竭尽全力,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生命的盘虬》,回答问题。

    生命的盘虬

    ①放假回家,小侄女不住地缠着我说话,一会儿聊家里的猫,一会儿说楼下的树,突然又指着我的手背问道:“这是什么呀?”“这是青筋啊。”她一脸的迷惘。要我怎么向一个四岁的小孩去解释什么是青筋呢?“好像楼下大树的树根啊。”小侄女仰着头好奇地说。是啊,这不就是生命的树根吗?

    ②我努力回忆自己是何时开始出现这些青筋的,然而找寻不到它们的由来,好像一夜之间就出现了。它们像是细线般在指间、手背上延伸开来,如同河流般汇集到手腕,弯弯曲曲地向上攀爬着。我蓦然想起了学校墙壁上的爬山虎。某天停下脚步去细看,原先尚是浅细的根茎早已生长出许多的小茎,紧紧地依附在墙上,它变得愈发的苗壮,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新碧,像一条细细的墨绿河道在墙壁上流泻着,让我感到一种静穆,与生命的勃发。我又想到了外婆那双布满青筋的手。那真似年久的大树四下徘徊的盘虬,它们盘根错杂而狰狞地袒露着,显示着外婆的衰老与枯竭,又似乎隐含着无尽的力量。

    ③我不解于自己是如何将这两样东西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呈现的分别是生机与衰亡,然而它们都在岁月、风雨中愈加弥深。十几年的风雨刮倒了大树,却没有刮去爬山虎,它仍旧翠绿地依附在墙上,时或趁着微风掀开这碧绿的帘子,打量着日复一日相似的景与行走殊貌的人。而外婆呢,在经历幼年丧父、青年蒙受战乱、中年饱受饥荒与晚年丧夫的种种苦难之后,仍保持着淡然的心态。我总能回想起她独自一人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晒着太阳的样子,那般的平和安详,好像往日的苦难都不存在,余下的便是静谧的日子。

    ④生命又何尝不是一株大树呢?只是人总是看到它的枝繁叶茂、它的硕果累累、它的枯枝残叶,却没走近去看那盘缠的根虬。我记得老屋外不远处有棵榕树,那树很高大,阳光透过重重叠叠的枝叶,撒下点点的斑影,它是如此苗壮,看不见丝毫的枯竭。然而走过去,却总有粗大的根茎伏在泥土里,像金石一样坚固,那是拿石头下去也不会断裂的根!我记得刚种下几年的树并没有这缠绕的根虬,谈不上粗壮如斯。又想,树根既然在土下生长着,何必要探出头来呢?外婆便会说,树老了就会这样的,根长出来了才好去抵挡风雨。我想到了青筋,人开始变老,手上的青筋也会不住地凸显出来。

    ⑤我记忆中外婆的模样,是上了初中暑假再回老家时的样子。那时外公已去世,同条胡同里的邻居或死或离,四周一片寂静。我总是怀着恐惧走过那段青苔遍布的小巷去看望她,残败不堪的老屋泛着清幽的光与微微的寒气。外婆开始变得衰老,总听不清我的话,只是一味地低声应答。她的头发花白,脸上皱纹遍布,宽大的衣服遮盖不了她佝偻的背,以及那双满是青筋的手。一段时间里我为之惊恐,似乎死亡便这般在她的四周缠绕着。我看看自己,那未褪去稚嫩的手背上只有很浅的青丝,但那似乎预示着青筋终究会冒出来,慢慢侵蚀我的生命。我在外婆的脸上几乎看不到她对死亡的恐惧,她每天就这样安然地度过,不去抱怨生活的不如意,不去咒骂命运的不公。有一天,我突然问:“您不怕死吗?”“我怕啊,所以我每天都穿戴好衣服去等待着。”她轻轻地说,“有你们记着我就好。”外婆几年前去世了,她最后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她长久所渴求的自尊在病痛中荡然无存,满口的胡话,终日的昏沉。然而在她最后的一丝清明中,我想她是坦然的。关于死亡,外婆早已洞悉,能做到向死而生,死亡便不那么让人恐惧。也正如她曾表达的,在子孙后代的记忆里,她终究存在过,这就够了。

    当我再看到那枯败的榕树与它那仍旧缠绕不休的根茎时,我忽然意识到这在我身上缠绕着的青筋,也如同一道前人传留下的血脉,像是盘虬的枝干又发出枝丫,慢慢地生长、苗壮,或许百年后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人们观仰它的同时,也会想到它的由来,想到听闻中的那棵早已干枯被伐去的大树。

    ⑦于是,我俯下身与小侄女对视着:“你就像棵小树,这就是树根,或许现在它还很浅看不出来,但当你经历了伤心痛苦的事情的时候,流下的眼泪就像雨水一样,你见过树苗浇水就会长大吧,那时候这些小树根也会冒出来,那表示你成长了,能经受风雨了。”

    ⑧生死枯荣,从来都不是间断的。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9日,有改动)

    【1】作者在第③段中说:“我不解于自己是如何将这两样东西联系在一起的……”请指出加点词语“这两样东西”所指代的内容?

    【2】从修辞的角度,对第⑥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我”与小侄女关于生命的对话,请分别说说有什么作用?

    【4】从全文看,本文以“生命的盘虬”为题有什么好处?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作文

    感人至深者莫过于父母之爱,文章《父母的套路,你懂多少》一文读完不禁让人为之泪目。请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读后感。

    作文要求:①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出现的地名、校名、人名,请用xx代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