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泉州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A. 在全班50多名学生中,只有小明同学上课爱讲话,课下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给人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

    B. 她用粽叶编织的各式玩具,精致可爱,吸引了中外游客慷慨解囊,纷纷购买。

    C. 扬州园林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绝不庸俗,即使简朴但是别有用心

    D. 三月的扬州乍暖还寒,昨天还热得穿夏装,今早气温骤降,不得不穿上冬装。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是不容置疑的必然规律

    B. 乐于助人本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在有的人看来这是一种迂腐。

    C. 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却让人感觉到他这句话中不容置喙的意味。

    D. 他的话那样的笃定,带着不容置辩的力量

  •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 “舍生取义”“不耻下问”。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降职,中国古代以右为尊。

    D.杜牧在《赠别》中写道:“聘聘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 4、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叫“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鲁迅《故乡》中的“木偶人”闰土、老舍《骆驼祥子》中的“挣命”车夫祥子、契诃夫《变色龙》中见风使舵的警官奥楚蔑洛夫等都成了文学作品中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

    C. 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代表作有《威尼斯商人》、《哈姆莱特》等。

    D. 《马说》《小石潭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等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才之士仕途坎坷不受重用的社会境遇,它们分别是有“唐宋八大家”之称中的韩愈、欧阳修、柳宗元、苏轼写成的。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与赏析

    范雎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雎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雎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雎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须贾因问曰:“秦相张君,公知之乎?吾闻天下之事皆决于相君。今吾事之去留在张君。孺子岂有客习于相君者哉?”范雎曰:“主人翁习知之。唯雎亦得谒,雎请为见君于张君。” 

    范雎为须贾御之,入秦相府。府中望见,有识者皆避匿。须贾怪之。至相舍门,谓须贾曰:“待我,我为君先入通于相君。”须贾待门下,良久,问门下曰:“范叔不出,何也?”门下曰:“无范叔。”须贾曰:“乡者与我载而入者。”门下曰:“乃吾相张君也。”须贾大惊,乃肉袒膝行,因门下人谢罪。于是范雎盛帷帐,见之。须贾顿首言死罪。范雎曰:“汝罪有三耳。公前以雎为有外心于齐而恶雎于魏齐,公之罪一也。当魏齐辱我于厕中,公不止,罪二也。更醉而溺我,公其何忍乎?罪三矣。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

    【注释】①微行:隐蔽尊贵的身份改装出行。②庸赁:受雇佣的差役。③绨袍:粗丝绢的袍子。④魏齐:魏国相国。

    1下列句子中断句错误的一项是( )

    A. 而/乡邻之生/日蹙

    B. 魏使/须贾/于秦

    C.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D. 其一/犬坐/于前

    2下列各项中对文段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魏国并不知道范雎就是秦国国相张禄,为了阻止秦国进攻,派遣须贾出使秦国。

    B. 须贾看到范雎十分吃惊,眼见范雎贫困潦倒,很可怜,就给了范雎一件衣袍。

    C. 范雎替须贾赶车到了秦相府,隆重地招待了须贾,为了回报他的馈赠。

    D. 须贾曾经得罪过范雎,但是范雎认为须贾还能不忘故旧,就放过了他。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故逃至此:_____

    ②唯雎亦得: _____

    ③须贾之: _____

    雎于魏齐: _____

    4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1)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须贾大惊,乃肉袒膝行,因门下人谢罪。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绢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 “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C. “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D. “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2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综合性学习。

    孝感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市,也是留守儿童大市。2015年春季开学,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在校生总数463913人,其中留守儿童73223人,占在校(园)生总数的15.78%。为此,学校决定组织学生开展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以下各题。

    材料一:湖北日报讯:春季开学以来,一项“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在孝感市全面实施,将建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关爱网络。

    上月,孝感市委、市政府出台意见,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意见要求,每个村、社区1年内将全部建起“留守儿童之家”,配置图书室、娱乐室、亲情视频对话室和运动场,配专兼职人员看护指导;用1年时间,在留守儿童占20%及以上的学校建“亲情对话室”。同时,还将设立关爱留守儿童基金,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困难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学校还必须在假期管理“空档期”,开展监护人培训、座谈、家访等活动。

    材料二:某市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调查表

    调查项目

    调查总人数

    抽烟喝酒

    夜不归宿

    打架斗殴

    不良表现总人数

    占百分比

    留守儿童

    500

    177

    74

    25

    276

    55.2%

    非留守儿童

    500

    39

    24

    15

    78

    15.6%

     

    材料三:某市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同年级学习成绩调查表

    调查项目

    调查总数

    优良数

    中等数

    留守儿童

    120

    人数

    61

    28

    31

    占百分比(%)

    50.8%

    23.3%

    25.8%

    非留守儿童

    120

    人数

    82

    28

    10

    占百分比(%)

    68.3%

    23.3%

    8.3%

     

    (1)阅读材料一,给这则内容拟一个标题。

    (2)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写出你的两个探究结果。

    (3)根据你的探究结果,提两条关注留守儿童的合理化建议。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根据课文用正楷字默写。

    (1)兔从狗窦入,__________________。(《十五从军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年少万兜鍪,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___________________。(《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中,触发作者怀古忧思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默写完整。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徐光惠

    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的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沐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问,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

    ⑦“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⑧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摘自《中国电视报》2018年04月19日(有删改)]

    【1】请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情 节

    “我”的心理或反应

    周日的清晨

    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嗅到淡淡余香

    ________________

    初夏的某天

    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花香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帮父亲采摘橘子,分享收获的喜悦

    高兴(快乐)

    一次放学回家时

    ________________

    心怦怦乱跳

    【2】结合语境,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

    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以“开在心里的橘子花”为标题,暗示了文章主旨,饱含了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激。同时橘子花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题目也还有悬念之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①②两段运用顺叙手法,交待了发现橘林的过程,为下文回忆童年往事做铺垫,有悬念效果,同时自然引出下文。

    C.文章③④段,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展示了作者故乡民风的淳朴和家庭的温馨和睦。

    D.第⑤段中“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是景物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橘子熟了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看到满树红橘时的喜悦心情。

    E.文章⑤⑥两段写“我”小时候偷摘别人橘子的事情,说明小时候的“我”是一个品质败坏的人。

    【4】结合文本内容,说说第⑧段画线句“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这个句子的含义。请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说说对“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着较大的影响”的看法或感悟。

    【链接材料】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少年期孩子的心理活动比较简单,多以感官受外部刺激而出现的反应为主,在行动上的摹仿占有重要地位。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员和孩子相处得多,孩子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他们,天长日久就会成为自己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形成一系列的好的或不好的性格。

  • 10、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儿女总是父母的作品

    王安忆

    ①天下的母亲都爱操心,我妈妈是天下母亲中最爱操心的母亲。在她眼里,我们儿女全是还没孵出蛋壳的鸡,她必须永远孵着我们。

    ②妈妈时常辅导我们功课,尤其是算术,她不希望我们去搞文科,而要我们搞理工科。她明白理工科的基础,在小学里便是算术了。有一次,临近大考,她辅导我“换算”。她一定要问我:“一丈等于多少米?” 我说:“老师只要我们知道一米等于多少市尺就行了。”可是,妈妈说:“万一有一道题目是一丈等于多少米,你怎么办呢?”她的逻辑是对的,我想不出任何道理来反驳,于是便只能无奈地跳脚了。

    ③其实,她辅导我语文恐怕更合适一些,可她并不辅导,只管制我读书。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我小学四年级,妈妈把那些不适于我读的地方全部用胶布贴了起来,反弄得我好奇得难熬,千方百计想要知道那胶布后面写的是什么。

    ④后来,我和姐姐先后去插队,终于离开了家,可我们却像风筝,飞得再高,线还牢牢地牵在妈妈手里,她时刻注意我们的动向。后来,我到了一个地区级文工团拉大提琴,妈妈凡是路过那里,总要下车住几天。有一次,我告诉她,我们去了一个水利工地演出,那里有一座大理山,有许多大理石等等。妈妈便说:“这是个散文的意念,你可以写一个散文。”这时候,我已年过二十,大局已定,身无所长,半路出家的大提琴终不成器。妈妈在我们身上寄托的理工之梦早已破灭,又见我一人在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反倒生出许多无事烦恼,便这么劝我了。之后,闲来无事,写成一篇散文,不料想这成了我第一篇印成铅字的作品,给了我一个当作家的妄想。

    ⑤于是,我便开始舞文弄墨,每一篇东西必须妈妈过目,然后根据她的意见修正,才能寄往各编辑部,再次聆听编辑的意见,再次修正。她比编辑严格得多,意见提得极其具体、细微。我常有不同意之处,可是总不如她合乎逻辑,只好心服口服地按照她做了。

    ⑥然后,我去了北京讲习所,风筝的线仍然牵在她手里,每一篇东西总是先寄给她看。不过,与先前不同的是,妈妈同意让我听了编辑部的意见以后,再考虑她的意见。这时,我如同闸门打开,写得飞快,一篇连一篇,她实在有些应接不 xiá了。终于有一天,她紧接一封谈意见的信后又来了一封信,表示撤销前封信,随我去了。风筝断了线,没头没脑地飞了起来,抑或能飞上天,抑或会一头栽了下来,不过,风筝自己也无须有什么怨言了。这后一封信是在我爸爸的劝说下写的,爸爸劝妈妈不要管我,随我自己写去。这是爸爸对我们的一贯政策,他对我们所有的担心只有一点,就是过马路。出门必须说一句:“过马路小心!”其他都不管了。似乎普天下只有过马路这一危机,只要安全地穿过马路,人平安无事地在,做什么都行,什么希望都有。

    ⑦长大以后,说话行事,人家夸,总夸“你爸爸妈妈教养得好。”有所不满,总说:“给你爸爸妈妈宠坏了。”似乎,对于我们,自己是一点功绩也没有的。或许也对。

    ⑧小时候,我喜欢画画,画的画也颇说得过去,可无奈大人要我学外语,请来老师,一周三次上英语课。只能应付。到了末了,连敷衍也敷衍不下去了,只得停了课。如今,我每周两次,心甘情愿地挤半小时汽车,前往文化宫学习英语,苦不堪言地与衰退的记忆力搏斗着,不由想,假如当年,父母对我拳棒相加,也许这会儿早能看懂原版著作了。再一想,假如当年,大人听顺我的志趣,或许现在也能画几笔了。倒是这样似管非管,似不管也非不管,弄出了一个做小说的梦。想来想去,儿女总是父母的作品。他们管也罢,不管也罢,都是他们的作品。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

    1根据第⑥段的拼音写出汉字。

    应接不 xiá  

    2第①段画线句运用   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3根据全文的内容,按要求完成下列表格

    成长过程

    妈妈的行为

    女儿的感受

    小时候

    临考时,妈妈辅导我换算

    无奈、着急

    后来

    二十岁时,妈妈鼓励我写散文

    出乎意料

    服气、佩服

    我在讲习所时,妈妈写信来表示撤销意见

     

     

     

    4对文中第⑧画划线句理解不妥当的一项是(   )

    A. 把“儿女”看做“风筝”,“父母的管教”和“关爱”则是“风筝线”。

    B. 父母对儿女的影响或许会永远伴随着儿女,就像风筝和线一样。

    C. 父母与儿女就像风筝和线一样牵连着的,要懂得珍惜这份情感。

    D. 父母是儿女的缔造者,只因血缘之亲而成为风筝和线股,紧紧相系。

    5文中记叙了妈妈很多事情,为什么在第⑥段还要写爸爸的一件事?

     

  • 11、   母亲的额头

    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好些回,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理清生活的繁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妈,谁说您老呀。瞧您的额头,还是当年那样温暖。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

    ⑥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摘自《天津工人报》2014年3月18日)

    1文中写了有关“妈妈的额头”的几个生活片断,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结合语境,解释第②段画线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

    3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第①④段画线的句。

    (1)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2)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4你认为文中的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活中我们都拥有亲人们的关爱,请你把感受最深的和大家分享。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题目:它(他、她)开阔了我的视野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