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 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聚拢在一起,像满天繁星,令人眼花缭乱。
B. 小说《我是猫》,虽没有抑扬顿挫的故事情节,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了读者的青睐。
C. 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绝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D. 自从扬州瘦西湖的菊花展开放以来,每天到这里观赏的人络绎不绝。
2、下列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 )
A.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文章《桃花源记》和诗《归园田居》《饮酒》均选自《陶渊明集》。
B.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事共收录了我国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305篇诗歌,全书按内容分为风、雅、颂,按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二者合称“诗经六义”,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C. 《大雁归来》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文章字里行间充盈着对大雁的喜爱之情,表现出对它们命运的关注,体现了一位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深切思考。
D. 莫泊桑,发过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我们曾学过他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和《最后一课》。
3、诗词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首联“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颔联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战争残酷的象征意义。
C.颈联中描写了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也是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尾联表达了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的思想感情。
4、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秦王怫然怒(愤怒的样子)
B.是亦不可以已乎(已经)/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曾经)
C.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援疑质理(引、提出)
D.烨然若神人(光彩照人的样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姑且,暂且)
5、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之道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选自《战国策·齐策》)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欲逐之/逐字逐句
B.不若鱼鳖/若无其事
C.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故物舍其所长/屋舍俨然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今 使 人 而 不 能 则 谓 之 不 肖 教 人 而 不 能 则 谓 之 拙
【3】请写出选文鲁连所讲的道理中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6、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初到黄州①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②不妨员外③置,诗人例作水曹郎④。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⑤。
(注)①苏轼因“乌台诗案”,贬任黄州。此诗作于初抵黄州时。②逐客:贬谪之人,作者自谓。③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④水曹郎:隶属水部的郎官。⑤压酒囊,压酒滤糟的布袋。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
(1)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全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班级准备举办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为激发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请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至少三个方面)
材料一:15岁的小宇在同学的生日宴会上认识了出手大方的王大哥,王大哥经常请他去餐馆吃喝,带他去网吧玩游戏。工作繁忙的父母没时间陪他,王大哥则成了他的好朋友和崇拜的偶像。一天,王大哥突然对他说:“有一个小子总跟我过不去,我不方便出手,你替我教训教训他,反正他也不认识你。”被王大哥这么一蛊惑,原本老实听话的小宇手拿木棍,朝那个人的头,上猛击一棒,致其重伤。
材料二:小刘、小彭、小陈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也是父母眼里的好孩子。一次外出游玩时,三人结识了社会青年郑某。郑某通过钱和烟的诱惑,逐渐将他们拉拢成自己的小弟,三人跟随郑某四处游荡,最终几人因入室盗窃,被公安机关抓获。
8、理解填空。
(1)课文中表明鲁庄公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刿认为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追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目送(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选自龙应台散文集《目送》)
【1】作者以“目送”为线索叙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哪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2】分别用8个字概括出华安在儿童、少年、青年等三个不同时期和“我”分别时或同路时的表现与心理变化过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的深层含义。
(1)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两次写到同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10、莫在玄幻剧中迷失
①最近,一部以“仙恋”为题材的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浙江卫视热播。这部耗资过亿的玄幻剧凭借豪华的演员阵容、绚丽的特技、跌宕的情节一上演便吸引了大量眼球,一时追剧者无数。可看过之后,却略感苍白。
②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上发布的信息显示,2017年1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备案公示的古代题材剧目共21部,其中历史正剧不超过5部,其余仍以玄幻剧为主。大量的同类剧种的集中上映,是造成似曾相识的原因;而境界开阔、立意深远者,更是寥寥无几,久而久之,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味同嚼蜡。
③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完美世界。正是人们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期待,成就了玄幻剧,为其产生、发展提供了基础。人们往往被其虚幻的剧情所感染,现实中的压力和困惑也得到暂时解脱,缓解了心理压力,这是好事。由于玄幻剧既不对准历史,也不关注现实,只是一味片面夸大、突出个人英雄主义,快意于恩怨情仇,故一定不能入戏太深,将本来虚无缥缈的行为标准和处事原则带到生活中,产生消极待事的心理,甚至逃避现实。
④拍摄玄幻剧之所以让人趋之若鹜,还是背后经济利益使然。网络文学改编作品受到资本欢迎,大量涌现,也催生了一套简单粗暴的快餐化生产模式。表演靠抠图,效果靠后期,剧本屡屡涉嫌抄袭。而玄幻剧的内容多有雷同,主角要么有奇遇,要么师承名门,拥有上天入地之能,却萦怀于细小琐事之中,无形中助长了人的投机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行为。严重背离了文学作品的初衷,戏里戏外,浮夸的表象下透出急功近利的心理。
⑤玄幻剧作为文学作品,也是一种精神食粮。曹雪芹用了20年的时间完成了《红楼梦》,可谓呕心沥血;苦吟诗人贾岛更是做到了“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地步。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往往凝聚着作者多年的汗水和心血,需要对作品用心、用情,方能出精品,方能对得起读者、经得住时间考验。
⑥现在用网文写作软件自动抓取合成内容已不是什么个例。在此之前,很难想象——1亿字的作品只需要37个小时,这样的创作速度也可堪称“玄幻”了。
⑦用如此超能力创作的作品,质量着实令人堪忧!如此粗制滥造的作品,无异于精神鸦片,短暂的兴奋麻醉过后,则是深深的伤害。
⑧市场的需求决定了玄幻剧有存在的价值,所以,它并无“原罪”。而一些优秀的玄幻剧不仅增加了文学作品的种类,更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如今市场上玄幻剧的扎堆出现,良莠不齐,关键在于我们要擦亮眼睛,甄别其中是非优劣,既不能好坏不分,一概接受,也不能流恋其中,迷失自我!
(选自2017年3月《中国文明网》有删减)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玄幻剧风靡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第③段文字,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由于玄幻剧既不对准历史,也不关注现实,只是一味片面夸大、突出个人英雄主义,快意于恩怨情仇,故一定不能入戏太深,将本来虚无缥缈的行为标准和处事原则带到生活中,产生消极待事的心理,甚至逃避现实。
【4】根据提示,结合文意简述⑤~⑧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从正面举例论证了优秀的玄幻剧作品是一种精神食粮,需要用心用情创作的观点。
然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让 浸润时代人心
中国古典诗词是我们独有的文化瑰宝,是沉淀在每一位中华儿女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能唤醒每个人心底最温暖的记忆。丁酉新春,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成为一场文化盛宴,像一道清流直入人心、浸润心灵。
先秦《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近现代经典诗词……这些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篇章,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观众在触摸中国诗歌的宏伟版图之时,不知不觉就被唤起渗透于心的诗歌情怀,油然生长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这正体现出
中国古典诗词,穿越时代而仍然有着浸润心灵、启迪人心的力量。拥有强大内心的独臂女孩张超凡,人生处处是诗意的修车大爷王海军,“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抗癌农民白茹云,自信返场的北大工科博士陈更,横跨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和诗词大会的全才彭敏,拥有古典气质的夺冠才女武亦姝……100余位诗词大会的选手都是普通人,是诗歌让他们在或浮躁纷扰或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仍能保持一份恬淡、宁静,也让观众感悟到古典诗词滋养的诗意人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
如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对接?《中国诗词大会》也给了我们有益启示。在诗词大会中,竞猜、“飞花令”等对抗性活动安排,增加了节目悬念;超大演播室、水舞台、大屏幕意境展示等全新舞美设计,增加了节目观赏性;手机摇一摇等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应用大大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诗歌与传媒、文化与科技的有机结合,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构建了一个最大的、最接地气的课堂。
近几年,国家语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持续推出的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和诗词大会等大会系列,选用的汉字、成语、诗词等展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为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做出了引领和示范,在公共平台、大众传播中培育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落幕,古典诗歌的热潮却再次兴起。这不是偶然,而是先贤诗人几千年的智慧与情感的集结,是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长期热爱与广泛积累。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将有效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
(作者姚喜双,文章有改动)
【1】阅读文章,选出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将文章题目补充完整。( )
A. 古典诗词 B. 传统文化 C. 《中国诗词大会》
【2】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的中国古典诗词对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意义是______(不超过25个字)。_______(不超过30个字),是“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对接”的有效策略,必将有效地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
【3】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某种困扰时,哪句诗给了你力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该诗句让自己获得力量的原因。
答:________
12、提到“校服”,也许你会想起与它有关的经历或故事;也许你会发挥想象,化身为它去听听它的心声;也许你会引发与它有关的思考。
请以“校服”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你可以叙述经历、构思故事,也可以发表观点,展开论述。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
(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3)书写规范,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4)不得抄袭,不得泄露考生个人信息,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