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百般不能排解乡思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③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④没有什么能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⑤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④①③②⑤ B.③①⑤②④ C.④⑤②①③ D.③④②⑤①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分类恰当的一项是( )
A.节气:清明 端午 立秋 冬至
B.清朝:蒲松龄 纪昀 罗贯中 曹雪芹
C.词牌名:《江城子》《卜算子》《行香子》《南乡子》
D.年龄排序:弱冠 而立 不惑 垂髫
3、活动中,有四位同学谈了对下列一段话的理解和赏析,其中不合理的一项是( )
我必须承认他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谈话、举止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活泼的人。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他突然向他气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
A.这段话中的“他”是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他很喜欢“红小鬼”。
B.他因为反抗父亲的专制9岁时被赶出家门。
C.文中的他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动作敏捷,豁达、乐观、勇敢。
D.“我”采访他的地点在预旺堡。
4、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兴趣”“兴奋”“兴致”“兴味”都是名词。
B. “保卫蓝天”“打扫干净”“蓝色国土”“目光犀利”“扫黑除恶”五个短语的类型都不相同。
C.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句的主干是“赵州桥显示智慧和力量”。
D. “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清朝留学生可笑的打扮和丑态。
5、阅读下面文言文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谋: 鄙: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
(3) 望其旗靡 靡: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曹刿论战》一文,在赏析时,有人认为鲁庄公“鄙”,也有人认为鲁庄公“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4】齐鲁“长勺之战”中鲁国获胜的原因有哪些?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6、阅读《十五从军征》,回答下面的问题。
【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中的“十五”“八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这首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7、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一位妈妈说:“说实话,我们并不太了解孩子到了哪个年龄段应该多补什么营养,仅有的一点知识都是通过电视广告或朋友圈转发的文章知道的。这样东听西看,也不知道靠谱不靠谱,有点茫然的感觉。”
(摘自《“儿童食品”噱头多》)
【材料二】“我家孩子从小吃的东西有70%都是‘儿童食品’,比如面条、麦片、牛奶,连酱油我都会买专门为儿童生产的。”李嫣然说,“‘儿童食品’的制造商一般会宣称专门添加了一些孩子需要的营养元素,而且‘儿童食品’造型可爱,会增加孩子的食欲。”
(摘自《“儿童食品”真的适合儿童吗》)
【材料三】“儿童食品”在生产上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很多“儿童食品”生产标准是以成人食品相关标准为依据的,并不适合儿童。在外观、风味、口感上吸引小孩子,是“儿童食品”成功的关键;但风味、口感的提高,都要以增加“不健康”的成分为代价。
(摘自《互动百科》)
(1)为什么家长给孩子吃“儿童食品”会存在误区?
(2)李嫣然的孩子过于肥胖,根据材料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
(3)要让“儿童食品”成为广大家长放心选用的食品,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请就此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8、根据提示默写。
(1)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句中借写守边将士饮酒来表现他们因远离家乡和功业未立而生发的惆怅之情。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词人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①读书可以明理、完善自我、认识世界、传承文明,正因为有了这几条才要读书,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要读什么书。在我看来,读书还需着重于读经典。人类千辛万苦留下的这些宝贝,是无穷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得以在此星球上延续的定海神针。如果经典被遗忘,那人类必将毁灭。
②我们说,人类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经典构成的,世界各民族精神文化的基石都是他们的经典。比如希腊文明,如果离开希腊神话、希腊悲剧和希腊哲学是无法想象的。而中华文化精神,离开“四书”“五经”、《老子》《庄子》等就无从谈起。经典是人类对世界及自己理解的集中体现,既是文明的基石也是文明的坐标。我们对自己所处时代文明的种种认同、批判,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经典这个坐标;而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不能没有这个坐标,经典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谁和我们所达到的位置。
③阅读经典是人类成长的基本方式。孔子教学只教“六经”,爱因斯坦说他经常会拿出康德的著作来读。我们每次阅读,经典都会展现出新的深度与广度。经典是意义的源泉,思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经典博大精深,无法【A】一览无余(一目了然),随着在阅读中不断理解经典新的意义,我们的领悟力以及问题意识也得到提高。
④不要带着某个具体目的去读经典,读经典本身就是目的。不能把经典作为从外部加以征服的客体来对待,而应该把阅读经典作为丰富我们思想、经验的必然途径,作为我们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来对待,让它最终融入我们的生活和生命本身。阅读经典是一种生活方式,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什么他认为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让我们感到快乐?因为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不仅是为了求道,更是为了在得道的过程中生命得以完善、丰富、提高,这种快乐是【B】不可言喻(不可名状)的。我认为一个人大彻大悟的时候就是读完一本经典的时候。
⑤阅读经典的关键不在于阅读本身,而在于让人提升精神、陶冶性情、丰盈情感。这就像观菊、喝茶。观菊时,不能只把菊花看作是能治病的植物,或是摆在房中显示品位的装饰;而应在观菊的过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以及做人的激励。同样,喝茶时,不仅讲究茶器、茶叶与气氛,更应懂得喝茶的最高境界不在茶而在茶之外;应通过喝茶获得精神上的轻松与通透。
⑥经典之所以能够融入我们的生命,构成内在的骨骼,是因为真正的经典不论内容如何,总是和宇宙、人生有关,构成我们安身立命的依靠。我们对任何经典表达的思想不一定都要双手赞成;相反,即便对经典有最高敬畏感的人也会有不喜欢的经典。我们可以不喜欢经典作家,但我们必须要读经典。即使是我们不喜欢的经典,那也是我们经验的一部分,是与我们【C】息息相关(一脉相通)的,所以我们才那么急切地要去反驳。
(取材于张汝伦《读书与人生》)
【1】文中A、B、C三处画线的词语不可以与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的一处是(____)
【2】作者用观菊和喝茶两个事例,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
【3】文章中提到“一个人大彻大悟的时候就是读完一本经典的时候”,通过你的阅读经历并结合阅读积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0、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①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发展,在科技创新上谋出路,在科学普及上求实效。
②《纲要》强调,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其中,“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被列为首位,明确指出了针对我国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培养方略,需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摘自“新华社”,有改动)
【材料三】
①当前,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很大程度上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②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注重学法指导,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新课程理念主要通过课堂来体现,高效课堂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关键。我们只有在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下功夫,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才能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摘自《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切实推进素质教育》2021年6月8日)
(1)根据材料一中图表信息,说出你得出的结论。
(2)学校为更好地推行素质教育,适当地减少了课后作业,这引起部分家长的不满,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向家长阐述学校这么做的理由。
11、阅读下面现代文
天琴计划
①“天琴计划”是中山大学发起的中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将以发展空间引力实验关键技术为导向,在引力理论与实验分析、卫星平台与控制、光学测量与遥感、地月系统物理实验四个方面展开系统研究。
②何谓天琴?中山大学校长罗俊说:“天琴是由3颗卫星围绕地球,互相之间用激光进行联系。它们是垂直于黄道面,和地球一块绕着太阳运行,对远处的一个双星系统进行观测。双星系统产生的引力波,到达三颗卫星组成的竖直放着的探测器,这个竖立着的三颗卫星由激光联系形似一把竖琴,探测的是来自宇宙深处的引力波,叫天籁之音,所以形似竖琴,听天籁之音,故名天琴。”引力波是加速中的质量在时空中所产生的波动,也被比喻为时空的“涟漪”。
③“天琴计划”主要将分四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完成月球/卫星激光测距系统、大型激光陀螺仪等天琴计划地面辅助设施;第二阶段完成无拖曳控制、星载激光干涉仪等关键技术验证,以及空间等效原理实验检验;第三阶段完成高精度惯性传感、星间激光测距等关键技术验证,以及全球重力场测量;第四阶段完成所有空间引力波探测所需的关键技术,发射三颗地球高轨卫星进行引力波探测。完成全部四个子计划,大约需要二十年的时间,投资大约150亿元人民币。
④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将建设“天琴计划”所需的地面研究基础设施,并以此为基地开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科学基础前沿的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其中山洞超静实验室和激光测距地面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启动,部分关键技术研究也已经有具体进展。天琴计划的推动将使中山大学成为国际上引力波探测与空间精密测量领域的学术研究重镇之一,并成为推动后续一系列空间精密测量物理实验的研究基地。
⑤据介绍,“天琴计划”实验本身将由三颗全同卫星(SC1.SC2.SC3)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阵列,卫星本身作高精度无拖曳控制以抑制太阳风、太阳光压等外部干扰,卫星之间以激光精确测量由引力波造成的距离变化。“天琴”的重要探测对象是一个周期仅有5.4分钟的超紧凑双白矮星系统产生的引力波。
⑥与美国的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相比,天琴计划引力波探测会有光学辅助手段,此外,与LIGO探测到的短时间的爆发型引力波不同,天琴探测的低频段的连续型引力波,可以持续验证。
⑦罗俊说,通过引力波探测可以了解宇宙过去、现在发生什么。这是了解宇宙的新的窗口与通道。引力波的研究对测量地球矿藏及水资源分布等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此外还能极大地推动激光物理和航天技术等发展。“天琴计划”将来如果能够“上天”,他觉得对中国意义重大。他表示,美国人已经在地面引力波探测占了先机,他希望我们国家在空间引力波探测能找到一席之地,最好能够抢占先机。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将建设“天琴计划”所需的地面研究基础设施,其中山洞实验室和激光测距地面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启动。
B.“天琴计划”主要将分四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完成月球/卫星激光测距系统、大型星载激光干涉仪等天琴计划地面辅助设施。
C.“天琴计划”实验本身将由三颗全同卫星组成,卫星之间以激光精确测量由引力波造成的距离变化。
D.天琴计划的推动使中山大学成为国际上引力波探测与空间精密测量领域的学术研究重镇之一。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了什么是天琴计划,天琴计划的实施阶段以及意义。
B.第⑤段划线句“‘天琴’的重要探测对象是一个周期仅有5.4分钟的超紧凑双白矮星系统产生的引力波”中,“仅”一词强调了“天琴”探测对象的周期非常短。
C.第⑥段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天琴计划引力波探测辅助手段的特点。
D.“天琴计划”是中山大学发起的中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表明我国在空间引力波探测中占了先机。
【3】结合文章,说说中国空间引力波探测有何重大作用?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因为“经典咏流传”,我们重新理解了清代才子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苔”的精神,虽然自身微小,也能像牡丹那样勇敢地绽放。
请以“绽放”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写感受,也可以发表议论;③不少于600字,若写诗歌,不少于15行。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