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遗迹是无声的历史。如下图中遗迹陈述的历史事件是( )
A.英军进攻虎门炮台
B.亚罗号事件
C.马神甫事件
D.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2、陈独秀说,只有两位先生能够救中国,一位是德先生(Democracy),一位是赛先生(Science)。陈独秀口中的两位先生指的是( )
A. 民主与科学 B. 人权与科学 C. 自由与平等 D. 道德与文学
3、下图反映的这一现象出现在 ( )
A. 鸦片战争之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4、强大的国防筑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钢铁长城,下列组图表明人民军队
A.注重单一军种的现代化发展
B.武器装备不断向现代化迈进
C.构建五大战区联合作战体系
D.组织架构实现革命性的重塑
5、在中国有这样一座城市,它为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30多万中国军民而饮恨。它就是( )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南京
6、李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某一历史事件时,出示了以下思维导图,你认为空白处应当填写( )
A.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对外开放的有序推进
D.经济体制改革
7、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从此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为什么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还要将曾经激发中华民族英勇战斗的《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呢?为什么还要时时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用一个成语来表达是( )
A. 学以致用 B. 知耻后勇 C. 闻鸡起舞 D. 居安思危
8、20世纪90年代初,极大地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
A.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
B.确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C.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D.提出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9、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写道:“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富强之策……”以下内容能够印证陈独秀说法的是
A.地主阶级掀起洋务运动
B.资产阶级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爆发
D.资产阶级开展思想解放运动
10、“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企业先后有三次创业的高潮,分别是1984、1992年和2001年。下列史实与催生第二次创业高潮有直接关联的是( )
A.海南岛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开发区的设立
B.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
D.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11、下图是有关毛泽东早年革命经历的时间轴,空缺处应填( )
A.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
B.秋收起义、遵义会议、长征胜利会师
C.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
D.南昌起义、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长征胜利会师
12、“这一文件的空想性质和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程度都决定了其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这一文件”是指
A.《天朝田亩制度》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资政新篇》
D.《北京条约》
13、禾下乘凉梦,丹心映青田。他一生躬耕田野,用双手替中国人端稳了饭碗,解决了“吃饭”这件大事。他“感动中国”也“感动世界”,他是被誉为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家”,他是指
A.钱学森
B.屠呦呦
C.邓稼先
D.袁隆平
14、“……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材料体现了我国实行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C.经济特区优惠政策
D.“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1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不计个人得失,上书皇帝,严禁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二百多万斤鸦片。“他”是( )
A. 林则徐 B. 关天培 C. 琦善 D. 道光帝
16、洋务运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主要依据是
A.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统治 B.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C.洋务运动吸取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D.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7、1938年春,日军进犯徐州。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截断日军补给,日军被歼1万多人,南京失守后的士气为之重振。这次战役是( )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淞沪会战
18、如下图反映的是近代史上两次重要事件,这两次事件的共同之处是( )
《新青年》封面 《五四运动》(绘画)
A.都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
B.都传播新思想,促进社会进步
C.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鹿晗的爷爷今年恰好八十大寿,即1939年出生,他平时总强调自己出生于民国。寿宴后,一位历史老师问鹿晗:你爷爷出生于民国哪一年?鹿晗的正确回答应该是( )
A. 民国二十五年 B. 民国二十六年 C. 民国二十七年 D. 民国二十八年
20、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是
A.民主与自由
B.民族与科学
C.自强与求富
D.民主与科学
21、黄埔军校: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________创办。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________任校长,________任政治部主任。它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________作了准备。
22、姓名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反映出时代的内涵特征。下列人物的姓名与哪些重大历史事件紧密联系。建国、援朝、跃进、文革四位同学的名字各取自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此文件指的是《___________》。
24、____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____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5、“铁人”________;人民的好干部________。
26、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________多年的统治结束。
27、_____年7月,中共二大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_____。
28、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到19世纪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____、广东和福建等海军。1885年,清政府成立____统一协调指挥。
29、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是____;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是____。
30、古印度文明发源于______流域,公元前6纪,这一地区产生了佛教。
3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中国的空前统一,受几千年封建统治和一百多年帝国主义压迫的中国人民获得解放,从而成为中华大地这块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真正主人。这是翻天覆地的大事变。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材料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
——毛泽东《中国人民志愿军应当和必须入朝参战》
材料三: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得没收。不得因没收封建的土地财产而侵犯工商业。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但在某些特殊地区,经省以上人民政府的批准,征收其出租土地的一部或全部。半地主式的富农出租大量土地,超过其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数量者,应征收其出租的土地。富农租入的土地应与其出租的土地相抵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这是翻天覆地的大事变”?新中国成立后为现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采取了哪些指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必要性。并指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土地改革运动推行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对我国社会产生了什么作用?
3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民族团结)
(1)什么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同时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基本方针)
(2)我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回归祖国)
(3)哪些地区已经顺利回归祖国?这些地区回归祖国的意义是什么?
(九二共识)
(4)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共同努力)
(5)你认为中学生可以为维护民族团结、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哪些努力?
33、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请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
34、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逐步深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从1840年开始,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在炮口的逼迫下”,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什么?该条约如何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材料二 日本海军司令伊东祐亨致书大清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时局变化太大了,我和阁下友谊不减,今天我给你写(劝降)信不是私仇,只为国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如果虚心平气考察一下,原因很简单。……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呀,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导致的。(注:此信写于1895年1月23日。19天后丁汝昌自杀,此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2)材料二的这封信写于哪次战争期间?这次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从材料看,伊东祐亨认为“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的原因何在?
材料三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不准中国人居住。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3)材料三是在哪次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条约内容?该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