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们的姓名往往蕴含着父母的期望与时代的变迁。根据史实推断,王解放,张跃进,李文革,刘开放四个人中,年纪最大的最有可能是( )
A. 李文革 B. 王解放 C. 张跃进 D. 刘开放
2、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领导人是
A.刘少奇
B.朱德
C.周恩来
D.毛泽东
3、20世纪60年代,松辽大地展开的石油大会战中,他以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以震撼民族的英雄壮举,使我国甩掉“贫油落后”的帽子,成为英雄的铁人。“他”是( )
A.邓稼先
B.王进喜
C.焦裕禄
D.雷锋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权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这表明
A. 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比其他地区的人民更勤劳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各民族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民族团结、共同发展
D. 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
5、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 土地改革的完成
D.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6、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说明( )
A.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B.它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C.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保障
D.它确立了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7、以下关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规定我国的首都、国旗和国歌
③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④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⑤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8、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被称为
A.“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B.“全面对外开放”战略布局
C.“中国梦”宏伟蓝图
D.“三步走”战略布局
9、《联合早报》指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A. 经济特区的创设
B. 香港回归祖国
C.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10、邓小平曾经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这段话的“这些东西”是指( )
A. 中国海军 B. 核潜艇
C. 歼5飞机 D. 两弹一星
11、下图所示漫画《吊高球》反映的历史是
A. 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
B. 中美关系缓和
C. 美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D. 蒋介石阻止了中美交往
12、毛泽东主席曾对美国总统尼克松说:“我们两家也怪得很,过去 22 年总是谈不拢,现在从打乒乓球起不到 10 个月就谈成了。”这里的“两家”“谈成”的结果是( )
A.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B.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C. 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D.中国重返联合国
13、在今年的抗击疫情中,千千万万勇敢的最美“逆行者”,谱写了一曲感人篇章。六十多年前,在朝鲜战场上谱写英勇作战、舍生忘死篇章的是
A.中国工农红军
B.八路军
C.中国人民志愿军
D.人民解放军
14、在新时代强军改革中,它改组成火箭军,作为我车的独立军种,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该军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A. 陆军
B. 海军
C. 空军
D. 战略导弹部队
15、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的会议是
A. 中共“一大”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七大”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6、看如图,序号和成就对应正确的是
A.A—诞生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B.B—生产无缝钢管
C.C—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D.D—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
17、“1900年,列强再次入侵北京。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复兴之路》中的这段解说词指的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列强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18、下列高科技成就诞生的顺序
①“东方红一号”卫星顺利升空
②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③④②①
D. ②④③①
19、20世纪90年代,党和政府明确提出摆在优先战略地位的是( )
A.农业
B.科技
C.教育
D.交通
20、总结、归类、提炼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时从网络上收集了以下几幅图片,这组图片的主题应该是
A.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B.新中国的国防建设
C.外交事业的发展
D.现代的社会生活
21、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台基本方针是“________”。
2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是________年12月。
23、文化大革命
(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________的危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________”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文革开始:1966年夏
(3)实际指挥部: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人组成的________,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实际指挥部。
(4)全国动乱:“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到处出现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________”;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________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5)最大冤案:国家主席________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6)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9月13日,________等人外逃,在蒙古机毁人亡,这就是“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7)文革结束:________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一举粉碎________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8)文革影响:“文化大革命”给党、________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________,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2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______政策。改革先从______开始。
25、________年,海南岛被划为经济特区; 1990年,________开发区也建立起来了。
26、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制定于________年,________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7、________ 年,我国政府编制了一五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就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我国设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是_________、珠海、汕头、厦门。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 _________制度。
29、新中国成立之初,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是《____________》,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____________》。
30、被称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的城市是__________。
31、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内容
(1)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________、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果断停止使用“________”的口号;
(3)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__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_的历史性决策。
32、2012年,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根据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习近平提出了中国梦是指什么?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里的“中国道路”是指什么?
(3)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怎样的奋斗目标?
33、在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民族团结是地区发展、国家繁荣的重要保证。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实施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2)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港澳回归是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盛事,分析促成港澳顺利回归的主要原因。
(3)为结束两岸分离状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确立的对台基本方针是什么?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的“九二共识”,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表为195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部分数据
类别 | 数值 | 比1952年增长 |
工业总产值 | 704亿元 | 128.6% |
钢产量 | 535万吨 | 296% |
原煤产量 | 1.31亿吨 | 98.5% |
发电量 | 193亿千瓦时 | 164% |
全国职工年平均工资 | 637元 | 42.8% |
农民收入 | 108.2元 | 26.8% |
人民平均消费 | 102元 | 34.2% |
材料二: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事。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1957年的我国经济状况与1952年相比有何变化?简要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高产“卫星”出现在哪次运动中?我们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