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含羞草默默地收拢叶片,那是在教我们切莫张扬!
B.父母对待儿女从来都是慷慨无私的,但并不代表你可以无限制地索取。
C.此地由一块荒秃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瓜果飘香、生态环保的绿洲,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观摩团前来取经。
D.近日,一男子在地铁抢夺他人财物,警方刨根问底4天后将其抓获。
2、下列加点词语感情色彩没发生变化的一句是( )
A.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B. 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C.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D.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陈教练当时就断定,只要假以时日,韩晓鹏一定会有让人刮目相看的那一天。
B.新春,沈丹高速公路车水马龙,显示出一派生机。这条赶在春运前整修完的高速公路,行车速度明显提高,车流量同时上升。
C. 不少人不喜欢孟子,认为他锋芒毕露,太过张扬 ,其实,孟子如此咄咄逼人,并不完全是个性使然。
D. 这位离开北京二十年的美籍华人,走在大街上,禁不住感叹这座城市与他当初离开时的面貌简直不可相提并论。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多读文学作品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B. 在班级举行的辩论赛上,他随声附和,博得了同学们的赞赏。
C. 倘若张老师咄咄逼人的反驳李老师,也许会引起一场火爆的争论。
D. 我总觉得按目前的办法干,工作会失败,但愿这是杞人忧天。
5、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憎恶(zèng) 辫子 鞠躬尽瘁(cuì) 枥尽心血
B.校对(jiào) 斑澜 气冲斗牛(dòu) 家喻户晓
C.粗拙(zhuō) 高粱 酣然入梦(hān) 大庭广众
D.愧怍(zè) 污秽 锲而不舍(qiè) 不可捉模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窠巢(kē) 澄清(chéng) 拆散(chāi) 人声鼎沸(fú)
B.莅临(lì) 贮蓄(xǜ) 攲斜(qī) 繁花嫩叶(nèn)
C.菡萏(hàn) 匿笑(nì) 荫蔽(yīn) 东临碣石(jié)
D.呕吐(ǒu) 棱镜(léng) 瘫痪(tāng) 捕风捉影(bǔ)
7、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契约(qì) 亘古(gèng) 仙露琼浆(jiāng)
B.矜持(jīn) 晌午(shǎng) 颠沛流离(pèi)
C.菌子(jùn) 闲遐(xiá) 怏怏不乐(yàng)
D.修葺(qì) 告馨(qìng) 心有灵犀(xī)
8、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B.无丝竹之乱耳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徐以杓酌油沥之
【2】翻译以下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本文采用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文中的“牡丹”“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9、(1)对别人的优点,我们要善于学习;对别人的缺点,我们应引以为戒。这正如孔子所说:“_________,_____。”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盼望着,盼望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自清《春》)
(4)《观沧海》中通过写草木欣欣向荣的景象把大海渲染得生机勃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畅想自己与朋友(或妻子)相聚聊天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全民阅读,一个都不能少
①第26个世界读书日刚过去,阅读这一话题的关注热度犹在。阅读不是谁的专利,而应是全民的生活方式。
②都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踏上这道阶梯的,不该只是少数人。无论是立足于知识社会之需、学习型社会之义,还是着眼于提升国民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都需要着力建设书香中国,厚植学习土壤,培育阅读氛围。阅读不该是部分人的专享,而应是“阳光普照下,雨露共生长”。我们追求全民阅读全覆盖、无盲区的目标,“一个都不能少”。
③既然是“一个都不能少”,就应该照顾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群的阅读需求。早在2017年9月,由五个部门联合实施的“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就正式启动,旨在用无障碍阅读解决盲人群体的“阅读难”困境。
④既然是“一个都不能少”,就应该照顾农村贫困人口的阅读需求。在乡村,农家书屋、社区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阅报栏等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呈现出村村有书屋的图景。这些书屋已成慰藉农民心灵的精神家园。某种程度上,知识普惠,就是要拉平知识获取上的城乡鸿沟,让农村人也读得起书、学得起知识。
⑤当下,增强普惠性阅读资源的供给,为全民阅读提供软硬件支持,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努力。对政府而言,搭建完善的全民阅读社会基础设施,提供阅读均等化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对社会力量来说,提供能满足人们需求的普惠性图书产品与服务,让农村人口能无差别、低成本获取知识资源,也大有可为。近几年,短视频等工具的出现,确实带动了“一屏万卷”阅读风尚的形成。但也要看到,碎片化、散点状的浏览播放,仍难替代系统化、专业化的“书面阅读”。只不过,不论是内容供给上的匹配度相对不足,还是纸质书价格普遍偏高,都成了培育农村阅读氛围的掣肘,
⑥让更多人参与阅读,还需要多方发力支持。比如,近日某电商上线的“快乐读书月”活动,用5000万元读书基金对中外经典名著、畅销图书等进行专项补贴;在世界读书日之前,该电商联合国内30余家出版社及图书出版公司,让平台近8亿用户以低价实现“悦读”。
⑦“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不断降低阅读门槛,让农村贫困人口读得起书,让城乡知识获取鸿沟渐次缩减,是对知识普惠的应有注解,也是推进“全民阅读”的内在要求。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1年4月28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观点鲜明,思路清晰、全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布局的。
B.片化、散点状的浏览播放,难以替代系统化、专业化的“书面阅读”。
C.⑥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电商平台”为推进全民阅读发挥积极作用。
D.一个都不能少”,是“全民阅读”的价值所在,也是推动此项工作的内在要求。
【2】根据文章第②段内容,列举作者倡导“全民阅读”的理由。
【3】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实现“全民阅读”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写两点即可)。
1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某市“学雷锋”活动情况统计表
形式 | 活动区域 | 数据 |
组建“学雷锋”团队 | 街道社区 | 553支 |
注册“学雷锋”志愿者 | 各单位 | 142万名 |
建立“学雷锋”基地 | 各级各类学校 | 116个 |
播放电影《青春雷锋》 | 军区 | 46场 |
【材料二】
雷锋,在解放战争前是一名孤儿。解放战争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他入学读书。参加工作后,多次当选为劳动模范。1960年参军,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立功三次,还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和“节约标兵”。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1963年初,他的优秀事迹被公开报道。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杂志首先刊登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刊登了毛主席的题词手迹。因此,每年的3月5日成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纪念日。
【材料三】
雷锋精神的核心体现了“仁者爱人”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我们从雷锋生前的照片上,可以看到他那充实、灿烂的微笑,从他的微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体会到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快乐。雷锋帮助了别人,温暖了他人,也快乐了自己。雷锋之所以成为人们心目中最可爱的人,是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体现了人性的纯真与善良,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大写的“人”,还有美好的“人”,一个把“仁爱”弘扬、光大到一定境界的“人”。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爱,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集体、爱工作、爱生活,爱亲人、爱他人,也爱自己。
班里召开主题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研讨会,你收集并整理了以上材料。
(1)观察材料一的表格,简要概括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2)由材料二可知,每年的3月5日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纪念日。请你为2021年“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纪念日设计一条富有诗意的宣传标语,不超过20个字。
(3)研讨会上,同学们就“雷锋精神是否已经过时”的问题展开讨论。请根据材料三的相关内容,针对这一问题写出你的看法。
写作提示:①从材料中筛选有用信息;②思路清晰;③语言得体;④不少于100字。
12、请以“有一种美丽叫 (坚强、平淡、仁慈、‘实话实说’、永不言弃……)”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⑴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文。⑵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⑶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⑷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书写工整规范。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