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语句中书写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
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催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B.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燎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
C.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D.有时候我整天用差不多和我一般高的铁条,搅动一大堆沸腾着的东西。到了晚上,简直是精疲力尽。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翘首(qiáo) 悄然(qiāo) 正襟危坐(jīng) 惟妙惟肖(xiào)
B. 绯红(fēi) 黝黑(yòu) 黯然失色( àn ) 春寒料峭(xiāo)
C. 秀颀(qí) 濒临( bīn) 殚精竭虑(dān) 摩肩接踵(zhǒng)
D. 婆娑(suō ) 炽热(zhì) 意趣盎然(àng) 络绎不绝(yì)
3、下面词语中汉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躁热 崎岖 眼花瞭乱 鹤立鸡群
B.初衷 诘责 一丝不苟 杳无消息
C.铭记 娴熟 抑扬顿挫 和颜悦色
D.建树 彰显 筋疲力尽 正襟危坐
4、下列句子中,语言运用得体的一项是( )
A.他能够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理应得到大家的恭维。
B.班长接见了前来视察的市人大代表,并介绍了班级管理工作情况。
C.由于下午要参加班级活动,他谢绝了朋友要他一起去游玩的邀请。
D.我向同学们介绍了学习经验,给了大家很多教诲。
5、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根据提示,在划线处填上恰当的诗句。
①但愿人长久, 。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 。
③ , ,此事古难全。
④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 。
⑤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的主旨句是 ; 。
7、阅读名著《傅雷家书》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1956年2月29日夜
亲爱的孩子: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
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
(《傅雷家书》节选)
(1)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一生翻译法国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30余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巴尔扎克的《____________》,罗曼·罗兰的《____________》。
(2)选文中的“你”是指_____________。
(3)在这封家书中,傅雷为什么多次提到莫扎特?
(4)你能看出傅雷与儿子傅聪之间除了血肉相连的父子关系,还有哪些关系?(提示:至少还有三种关系)?
8、阅读下面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妈,我真的不喜欢你把肉让给我
布乖
据我爸说,我在的时候,家里的饭菜总是特别丰盛。比如今晚,一家三口围在一起,桌上是标准的粤式三菜一汤。当中的主角,当数那道人见人爱、老少咸宜的可乐鸡翅。
8个色泽诱人的鸡翅摆在眼前,我解决了3个,留着爸妈的份。我确实吃够了。但是,等饭菜没了一半,那5个鸡翅才被我爸夹走了一个。我下意识地说:“妈,吃鸡翅啊。”我妈回应:“行了,我吃其他的菜就好,你多吃,把剩下的吃完吧。”我夹起一个放在她碗里:“我想吃会自己夹啦,你多吃才对。”没想到我妈硬是把鸡翅又放到我碗里:“你喜欢吃嘛,来,你吃。”结果,好好的几块肉,你推我让几个回合,反而显得无比尴尬。
类似的场景,无数次在饭桌上重现。
每当这一幕重演,我总是隐隐地感觉到不太舒服。
说句老实话,我不喜欢爸妈把肉让给我吃,发自内心地拒绝潜藏在这一块肉下面的“我比他们更重要”的内在逻辑。
?大多数的情形,是我和你想要同样的东西,可是它不够,而你认为我的需求优先,于是你“让”给我。“稀缺性”和“优先级”这两个条件,使得“让”成为父母长年以来体现对孩子的爱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那个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里。想想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他们愿意把最好的让出来,以一种“割爱”的方式表达爱。
于是有人说,吃鱼肉时,要感谢啃鱼骨的爸妈;啃鸡腿时,要感恩咽下鸡屁股的爸妈……
但是,我渐渐发现,鸡屁股其实可以扔掉,肉不够下次可以买一只更大的鸡;鱼骨头其实也可以不用啃,肉不够可以多买一条鱼。
发现了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一些“让”,其实不那么必要。
如果说“稀缺性”和“优先级”成就了“让”背后的爱,那排除“稀缺性”后的“让”还剩什么?——爸妈始终认为我比他们更重要。在他们深信的“优先级”下,即使生活中的资源已不稀缺,依然停不下单方面的付出和让步,而这一口肉只是他们所有付出的冰山一角。
问题在于, ?
当我想吃鸡翅的时候,我可以买,可以煮,也可以像今天一样,自己夹。
但如果爸妈付出超过我的需要,这种无条件的让步和付出,便渐成压力。当我可以独自处理学习、找工作、找伴侣等问题后,各种无条件的关照和让步,多少显得有点尴尬。就像那口肉,你无条件让出,我感激,但我真吃饱了。这块肉背后的“付出感”,我该不该接受?
当然,看到这里,估计会有人说,爸妈这种让步,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爱,是天性啊,多少年来中国家庭都是这样子的,你一个身在福中的年轻人怎么就不领情了呢?
写下这些文字,其实无关是否感恩与领情。
我也知道,这种无条件的“让”,这种他们深信的“我比他们更重要”的逻辑,估计我这一辈子都没有办法改变。
只是,我,一个生长在城市的90后,真心希望爸妈能把自己的生命价值看得更重一些。
妈,你把肉让给我。那些你所爱的菜,放开吃啊。那些你所爱的周末娱乐,尽管去享受啊。相比起一辈子被捧在手心,其实我更希望我们像朋友一样各自过自己的人生。
如果有一天家里连肉都没了,只剩一口米,我宁愿大家一起喝粥,而不是我吃饭你喝汤。
(选自《意林》2016、7,略有删节)
【1】联系全文,说一说你对第1段画线句子这一说法作用的理解。
【2】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6和11两段横线处,第6段应填( ),第11段应填( )。
A.这一些“让”,我想不想要呢 B.什么情况下我们会“让”
【3】第6段中的“稀缺性”和“优先级”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4】文中的妈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5】说一说你对文章第20段文字的理解。
9、你最欣赏的某个人,也许就在你身边,也许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在某部文学作品里。你欣赏的或许是他的美德,或许是他的睿智,或许是他的个性......
请以“我最欣赏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