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漯河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念(diào)   息(zhì ) (sài) 锐不可(dàng)

    B. 灭(jiān)    农( tián (jí )  发(juán)

    C. 亮(zèng)   (gù)     畸形(qí)   痛疾(wù)

    D. 尬(ɡān)     然(àng)   责(jié   热(chì)

     

  •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升旗时,全校师生的目光和歌声都集中到竖立在主席台前的旗杆上。

    B.能否在公众场所戴口罩,是巩固防疫成果的重要前提。

    C.为了防止学生不再下河洗澡,我校举行了一次全校性的“防溺水”主题班会。

    D.我们阅读优美的散文,可以培养审美情趣。

  • 3、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振撼       渺远       枯躁        悄怆幽邃

    B.恬静        晦暗       斡旋        叹未观止

    C.瞳仁       褶皱       严峻        销声匿迹

    D.怅惘        燎原       潮夕        草长鹰飞

  • 4、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消息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新闻特写则主要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就属于新闻特写。

    B. 《藤野先生》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C. 长篇纪实文学《长征》有着浓厚的文学色彩,李鸣生带着强烈的感情来表现长征中的“人”,既有对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浓墨重彩的描绘,也有对很多无名红军战士细致入微的刻画。

    D. 《三峡》的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所撰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从词语赏析的角度分析画线的诗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名句名篇默写。

    _______________,鸡犬相闻。(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②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③是鸟也,_______________。(庄子《北冥有鱼》)

    _______________,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_______________,道阻且长。(《_______________》)

    ⑥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故外户而不闭。(《大道之行也》)

    ⑦王勃在《送社少府之在蜀州》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劝勉友人乐观积极,不要因为离别而落泪。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傅雷家书》的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1】片段中的“亲爱的孩子”是指___________。(填人名)

    【2】选段中提到令作者“又快乐又调长”的事情,为什么说它们“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3】傅雷希望父母与子女两代人之间建立怎样的关系?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一条鱼的故事

    ①母亲喜鱼,尤其是爱吃鱼。

    ②我小的时候,当乡村教师的父母用他们每月总数共九十七元钱的工资养活我们全家六口:姐、我、两个弟弟和父亲母亲自己。让人揪心的是,母亲长期患有胃病。母亲胃疼的时候,愁眉苦脸,双手捂腹在床上“唉唉”一躺半天,令全家人坐立不安。父亲心疼,用小铝锅为母亲熬稀粥,还挤出钱每周去墟上为母亲买回三五两猪肉,加水及佐料炖烂,供母亲一人慢慢享用。如此奢侈的菜肴,令我们姐弟几个直淌口水。母亲吃着,却微皱着眉,还时常趁父亲不在时把肉分给我们,令我们姐弟四人既兴奋又纳闷。后来我们才发现,母亲最想吃、最喜吃的东西,其实是鱼。

    ③在南方乡村,鱼比猪肉便宜。父亲于是每周抠出钱来为母亲买鱼。只要有鱼,母亲便总是吃得津津有味,全家人于是乐,禁不住逗她:“妈,您怎么天生就那么爱吃鱼呀?”此时,母亲就讪讪地笑:“我是属猫的,哪能不喜鱼?”

    ④那年盛夏,有一天我和二弟跟乡村小伙伴在池塘里游泳戏水。忽然一条大鱼受惊,在我跟前“呼”地高高跃出水面,蹦到岸上。我一喜,不由分说上岸奋力将鱼捉住。这是条鱅鱼(北方人称胖头鱼),足有两斤重。二弟和别的小伙伴纷纷围过来,个个眉飞色舞,羡慕至极。我好不得意!拎奖品般连蹦带跳直奔家里,冲母亲报功。母亲见状,脸煞白煞白,冲我和二弟嚷:“……你俩不懂事哇,怎能去偷公家的鱼?”我和二弟使劲争辩:“这鱼不是偷的,是它自个儿跳上岸的呀!”母亲大怒:“那也是公家的!”并强令我们将鱼送回池塘放生。我不敢继续争辩,不情愿地拎着鱼往池塘走,二弟也快快地在我身后跟着。

    ⑤刚出家门,一位同龄的伙伴就堵住我,压低声音道:“喂,干吗把鱼放生,多傻呀!拿到我家去,今夜玩耍完了,在我家煮鱼粥,如何?”他眼神热切,我和二弟怦然心动。我眉一扬,大声嚷:“就这么办!”说着,慷慨地将硕大的鱅鱼递給他。我的心也过节般充满兴奋。我想,自己和二弟一个月都难得打次牙祭,把送到嘴边的鱼放回池塘,未免太亏了。

    ⑥这天晚上,我和二弟玩了个把小时,便直奔那位小伙伴家。他的父亲和大哥已经煮好了鱼粥,于是,我、二弟和另几个小伙伴美滋滋地饱餐了一顿鱼粥。吃罢,却不由得提心吊胆。幸好事后一切都相安无事,母亲也一直蒙在鼓里。

    ⑦直至我读完大学分配到北京工作,有次回家探亲,全家人在一块说笑时我又想起当年那条鱼,我和二弟都公开了那条鱼的真正去向。母亲听罢,皱着眉瞪着我和二弟,嗔怪道:“好哇——你们兄弟俩原来合伙糊弄我呐?!”

    ⑧我和二弟直乐。一会儿,二弟嘻嘻地问母亲:“妈,要是再有鱼跳上岸,又让我们逮着拎回家来,您还让不让我们送回去放生?”不料母亲瞪一眼二弟:“那还用说?不是你劳动或花钱换回来的东西,啥时候都不能要!”

    ⑨这次,我和二弟没再笑,望着生养我们的老母亲,久久说不出话来……

    (作者:杨晓升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1月4日)

    【1】本文以鱼为线索展开叙述,将儿时的一件小事记叙得曲折有致,叙述中将人物情感融入其中。请认真阅读④—⑨自然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情节波折

    故事发展

    人物情感(心理)

    第一次波折

    池塘戏水,捉到鳙鱼

    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不情愿

    第二次波折

    接受建议,要煮鱼粥

    C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

    提心吊胆

    第三次波折

    成年以后,再谈往事

    说不出话来

    【2】按要求赏析。

    (1)母亲喜鱼,尤其是爱吃鱼。(从内容和结构赏析第①自然段)

    (2)母亲见状,脸煞白煞白,冲我和二弟嚷:“……你俩不懂事哇,怎能去偷公家的鱼?”(赏析加点词)

    【3】文章的结尾曲尽意未终,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请揣摩“我”的心理,写一段“我”在心里对母亲说的话。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请从下面的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请以“青春的味道”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种子等待萌芽,花蕾等待绽放,久旱的禾苗等待一场甘霖,冰封的大地等待一束阳光……人生需要等待,等待是一种冷静,等待是一种尊敬,等待是一种礼貌;人生还要学会等待,等待是机遇来临前的卧薪尝胆,等待是能量喷薄前的静思厚积,等待是克制欲望的自我修行。无论怎样,等待绝不是无所事事,穷极无聊,虚度光阴。耐得住寂寞才能享受到绚烂,我们在等待中成长,生命才会煥发出不一样的色彩。

    请以“学会等待”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字数在6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