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名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斯诺是从南京出发开始这次采访活动的,他的第一个目的地是西安,计划从那里向北走,进入位于大西北中心的最终目的地。
B.《红星照耀中国》的“红星”的含义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中国。
C.《昆虫记》记录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观察与回忆,法布尔笔下的螳螂是漂亮、灵巧又残酷、无情的小动物。
D.《昆虫记》既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诙谐。作者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社会人生。
2、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要塞(sè) 仲裁(zhòng) 牛犊(dú) 鸢飞戾天(lì)
B. 翘首(qiáo) 鬈发(juǎn) 教诲(huì) 屏息敛声(bǐng)
C. 周济(ji) 喝采(hè) 镌刻(juān) 悄然不惊(qiāo)
D. 畸形(ji) 滞留(zhì) 锃亮(zèng) 深恶痛疾(wù)
3、下列对文章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引出两处古人名室,运用类比法,拿古人名室作比,用意在于说明陋室不陋,还含蓄地以古贤人自比,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志趣、抱负。
B. 抒情散文《白杨礼赞》选自《见闻杂记》,作者茅盾,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感情线索。
C.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作者是竺可桢,我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属于文艺性说明文。
D. 《河中石兽》的作者是纪昀,字晓岚,明代文学家。他所创作的《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杀戮(1ù) 教诲(huì) 要塞(yào) 为富不仁(wèi)
B.遗嘱(zhǔ) 崎岖(qí) 翘首(qiáo) 藏污纳垢(gòu)
C.镌刻(juàn) 绯红(fēi) 遁形(dùn) 锐不可当(dāng)
D.侏儒(rú) 佃农(diàn) 粗糙(zào) 屏息敛声(bǐng)
5、逢故人
杜牧
年年不相见,相见却成悲。
教我泪如霰(xiàn),嗟君发似丝。
正伤携手处,况值落花时。
莫惜今宵醉,人间忽忽期。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言不见之久,下句叙相见之情;相见“成悲”看似反常却真实。
B.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写诗人悲伤之态,又揭示诗人悲伤之由。
C.颈联进一步描述与故人的重逢后的情景,颇有“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惊喜。
D.尾联既是劝慰故人亦是自劝。珍惜相逢的美好时光,今宵不惜一醉方休。
【2】结合全诗,说说诗中之“悲”有哪些?
6、古诗文默写填空
(1)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三峡》)
(2)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直抒胸臆,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登临黄鹤楼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之塞上》中诗人王维描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地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 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选自《傅雷家书》)
这段文字是傅雷写给谁的?寄托了他怎样的期望?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柳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术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术付出了一生。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下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流亡途中的工作条件惊人恶劣,在挡不住风雨的茅草房里,陈寅恪就着箱子,汗流浃背地坐在小凳上写文章。为了给他补充点营养,家里养了一只母羊,他在下课后带着女儿放羊,父女闲聊着走过山间小路,那是他难得的愉悦时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远在美国的胡适把西方医生的最后诊断结果写信告知陈寅恪。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我写此信。很觉悲哀。”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在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
《论再生缘》完成了,但无法正式出版,陈寅恪只能请人用蜡版刻印,分送友人。他在文末题诗: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这是他心境和志趣的隐喻。
1958年,陈寅恪已成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他不再教课。他说:“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他依然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
书写得很艰难,为了这部85万言的百科全书,陈寅恪用去整整10年。柳如是的遭际,触动了他对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抗日战争的家族以及自己身世的感怀。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也许,晚年的陈寅恪是以这种智力较量来安慰他那寂寞的心境。
《柳如是别传》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4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1】文章题目说“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联系全文,说说他的一生是怎样奉献于学术的?请分点简要概括。
【2】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
【3】“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及作用。
【4】陈寅恪一生为学术而活着,关于治学,他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和当前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9、“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身居何位,过年的时候,千万别忘了让亲情回家,让思念回家,让文化回家!”是啊,回家,让美好的事物、真挚的情意、宝贵的精神回家!回到温暖的家园、友爱的集体、人的心灵深处……那是倦鸟归巢的踏实,迷途知返的庆幸,重新拥有的喜悦。
《红纸上的中国字》
请自选角度,在“让 回家”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构成你的作文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相应位置上。(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3)字数在600—800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