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朝阳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表述错误的两项是( )( )

    A.《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B.《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不少文章包含着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C.《骆驼祥子》描写了来自农村的淳朴健壮的祥子,三次买车又三次失去并最终堕落的故事,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D.《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一直要想见的“红色窑工”是刘志丹。

    E.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菩提老祖,教给他七十二变的法术,并给他取名“行者”。

  • 2、下列有关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是具有典型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任先青抓住这两个特点,在《诗人 领袖》中巧妙地刻画了领袖形象,赞颂了毛泽东的丰功伟绩。

    B.《始终眷恋着祖国》以时间的先后顺序及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深刻地表现了钱学森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C.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写的《背影》一文别开生面地描写了依依惜别的父子之情。

    D.《过零丁洋》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述说了朝廷和个人的命运,诗歌前六句高亢振奋,后两句悲苦欲绝,表达了文天祥宁死不屈的精神。

  • 3、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胡(zī)        尴尬(gān gà)       那(shà)       使(chāi)

    B.儒(zhū)       (sàng)          (téng)     亩(quǎn)

    C.广(mào)       (wèi)            士(bì)        发(quán)

    D.河(xiáo)     (chèn)          亮(zèng)     (rán)

  •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军乐团奏响《检阅进行曲》,万众瞩目的阅兵分列式开始了。

    B. 舆论的力量就像排山倒海一般,令人无法抵挡。

    C. 电影《大鱼海棠》的预告片中“守望重生”“义无反顾”“爱苦别离”三个章节对抑扬顿挫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刻画。

    D. 照片中她身穿深色西服套装,或是正襟危坐,或是嘟嘴卖萌,优雅俊美。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卖炭翁(白居易)

    ①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②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做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不得”是吝惜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2】有同学认为“翩翩”一词写出了宫使的英俊潇洒之态。大家都说他的理解不对,请你来说服他。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古诗默写。

    读经典诗文,赏山川风物,师古圣先贤。西湖泛舟,“①______________,惊起沙禽掠岸飞”;溪亭醉归,“争渡,争渡,②_______________”;赤壁吊古,“③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边塞杀敌,“角声满天秋色里,④_______________”; 涵养正气,“⑤______________,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名著阅读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A,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1)语段节选自____________,文中的A是________(人名)。

    (2)在作者笔下,A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语文”在不同时代中的流变

    1904年,遵照清政府《奏定中学堂章程》,独立设科的“语文”含“古今文学流别、文风盛衰要略”,更要注重“文义”“文法”及“作文”,还要修习楷书、行书、小篆,语文教育的形态一开始就有点简装版“国学”的味道。此时“语文”能在晚清“废虚文兴实学”的大背景里颇为诡异地升帐登场,是“醉心欧化”“全盘西化”的一个结果。

    “五四”时期改“国文”为“国语”时的“语文”,与民族国家建立有关。当时的课程标准既包含了在语文教学中求得民族认同、开启民智的需要,也包含了新文学起步之初对自身发展的要求。这时的中学教科书,流行采取社会问题设置单元。“读经”已经废除,语文教学则凭借新“经”出现以让学生赶上前行的时代。这种“语文”理念在宏大的叙事氛围中承载了太多的“非语文”因素,而同样不可忽视的语言训练并未得到科学的体现。国人以学说为高、以求道为能,以工艺为末技的思想,造成语文课程不断与经学、与政治争地位,语文课倒向知识权力的现象屡见不鲜。专重思想一面,忽略技术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和运用文学的能力没得到适量发展,未免失掉了平衡。

    建国初期,曾把“语文”分为汉语和文学两门独立学科。语言学和文学性质不同,前者是一门科学,后者是一门艺术。可惜的是,文学课被讲成繁琐的文学知识课、模式化的文学分析课。汉语课同样存在问题,教学语法体系固然完备,却忽略了学生“能力养成”。文学课和汉语课也没能结合起来。

    也有人认为,一旦引入语法,语文课就变成外语课了。的确,有些“美文”不用分析结构、语法,背诵下来就行,学生可以从吟咏中体会无言的美,文学教育的真谛就在于此。不过需要注意,和“外语教学”相对应的词,除了“文学教学”,还有“母语教学”。这就是语文课不可或缺的识字缀文(注)、运用语言等技能性训练。毕竟文学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了解生活、感受命运、体验痛苦与幸福,并引起对文学的兴趣,这主要是语文“人文性”所决定的任务,而语文教育的任务主要是由语文的“工具性”决定。

    一个民族需要文学,也需要文学教育,面对当下中学语文“文学性失落”的弊病,应当如何解决?在语文新课标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被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注释)缀文:写文章,作文。

    1下列对1904年清朝时期“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政府颁布了《奏定中学堂章程》,从此独立开设“语文”这一门学科。

    B. “语文”学习内容是古今文学流别、文风盛衰要略,文义、文法及作文。

    C. 自“语文”成为独立学科以来,语文教育的形态就有点像简装版“国学”。

    D. 在晚清“废虚文兴实学”大背景下出现的“语文”,是崇洋媚外的结果。

    2下列对“五四”时期“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因为民族国家建立,“五四”时期将“国文”改为了“国语”。

    B. “五四”时期的中学语文教科书,时兴用社会问题来设置单元。

    C. 语文教学废旧立新,虽然具有时代气息,但却忽视了语言训练。

    D. 语文表现出思想与技术训练的不平衡,未使学生获得能力发展。

    3下列对建国后“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国初,以语言学和文学的性质不同为依据,将语文分为汉语和文学两门独立学科,但这两门学科的教学都存在问题。

    B. 文学课和汉语课各行其道,文学课被讲成繁琐的文学知识课、模式化的文学分析课,而汉语课则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养成”。

    C. 文学教育的真谛就在于,让学生从吟咏中体会无言的美。因此,将美文背诵下来就可以了,不用对结构、语法进行分析。

    D. 文学教育的任务主要由语文人文性决定,语文教育的任务主要由语文工具性决定,语文新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很多甜蜜的记忆。或许是孩提时代吃到棒棒糖时的满足,或许是长大后考取第一名时的骄傲,或许是终于放假了,没有了繁重的功课,自己安安静静地待在家里,听着音乐,翻着喜爱的书……

    请以《记忆中的那份甜》为题,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