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为了把知识讲得清楚明白,说明文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如《恐龙无处不有》,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佐证“板块构造”理论,就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B.《回延安》是一首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C.“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社戏》中的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我”能和朋友们一起去看戏的畅快和喜悦。
D.《社戏》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的《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选自小说集《呐喊》。
B.阿西莫夫是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C.《核舟记》选自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 是清代的张潮主持编辑。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0篇,又称《诗三百》。
3、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冲是《水浒》中的人物,绰号“豹子头”。他武艺高强,安分守己,但懦弱隐忍,逆来顺受,因被高俅陷害,被一步步逼上梁山。
B. 鲁达有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精神,可是力气太大了,教训一下坏人变成三拳出了人命。这一意外情况对他此后的生活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人生确实会有些偶然性,但偶然之中有必然,如果他是一个对于民间疾苦无动于衷的官僚,他可以不管此事,更无须造反。
C. 《水浒》作者是元末明初施耐庵,该书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中的精彩片段,监押头领杨志虽然处处小心,但还是被吴用等好汉以下蒙汗药的计策夺取了生辰纲。
D. 《水浒传》中晁盖等人投奔梁山,梁山大头领王伦不肯接纳,这让脾气暴躁的李逵十分恼怒,他火并王伦,尊晁盖为山寨之主,促进了梁山的发展。
4、对下列句子病因的判断以及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原因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句式杂糅,应删去“的原因”)
B.随着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使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缺主语,应删去“随着”或“使”)
C.家庭和学校对孩子安全问题的过度关注,反而会减缓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应将“减缓”改为“减弱”)
D.他课上认真听讲,课后一有工夫就复习,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不说他学习积极的。(否定不当,应删去“不”)
5、古诗阅读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
(1)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2)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古诗文默写填空
(1)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
(2)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4)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长飞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6) ,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表现作者怀才不遇、意欲归隐的语句是: , 。
(8)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语句是: , 。
7、《昆虫记》中描写的螳螂外貌和它的性情有怎样的反差?
8、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以德治国与读书求知
①高尚品德的形成,是离不开读书的,只有精于读书的人,才能使自己的品德高尚,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
②读书,既是对人类知识营养的吸收,又是对自己人格的完善。读书,是人生的艺术享受,其乐无穷,美不胜收。要做到自觉地读书,既是一种文明的习惯,又是一种境界。进入新世纪后,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领域不断更新,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不读书,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国际科学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竞争。要在这种竞争中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就必须读书求知。
③读书求知,对道德大厦的塑造,更是必不可少的“心灵工程”。《今世说》上有名言曰:“静坐自无妄为,读书即是立德。”读书与德,确实不可分开。无德是一种愚昧,“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患”(刘向《说苑》)。不读书的人,只会在黑暗中摸索,不可能脱离愚昧的苦海。无德,是一种邪恶的品性,是兽性的一种表现。“学则正,否则邪”(扬雄《法方学行》);“学则治,不学则乱”(黄宗羲《明儒学案》)。由此可见,读书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必须认真读书。
④当然,读书要有选择。我们不仅要读书,而更重要的是要读好书。“法轮功”痴迷者的一个沉痛教训,一是不读书,心灵愚昧;二是虽读书,但读的是李洪志《转法轮》一类鼓吹邪说的坏书。陈果、刘思影就是受李洪志歪理邪说的毒害而走上绝路的。到目前为止,已有239名“法轮功”练习者为上“天国”而自杀身亡。这种悲剧的产生,便是愚昧的产物。事实证明,读好书,能使人走向光明,进入德的境界;读坏书、邪书,会使人走向绝路;不读书则会导致人进入黑暗的深渊。只有多读好书,才能治邪、治恶,促使美善之树长出文明的花朵;无德,是灵魂的卑鄙,是干坏事、办错事的一种动因。“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笛卡尔语),“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雨果语)。“腹中有书气自华”,多读好书可以使自己的人格高尚,灵魂伟大,不干坏事,少办错事。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先驱和鲁迅、茅盾、邓拓等有作为的作家,都是一生手不释卷、博览名著的知识渊博者;反之,历史上那些昏君奸臣、邪恶歹徒、民族败类一类人物,很少有喜欢读书的,是谈不上读好书。例如:慈禧太后丧权辱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这些人能够读点好书,他们会成为历史罪人吗?“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要培养高尚的道德,应当从读书开始。一个不读书的国家,只能是一个愚昧的国家,而愚昧的国家是不能进行“以德治国”的。
⑤要落实“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须营造好“以德治国”的社会环境。而倡导读书求知,使读书成为国人的“国风”,便是营造好这种环境的根本途径。让我们人人都拿起书本,汲取人类宝贵的精神营养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试阐述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请你选取两个典型事例填在下面空白处,构成一个排比句,作为第④段的论据。
例如:慈禧太后丧权辱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个不读书的国家,只能是一个愚昧的国家”,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9、作文
由“读”到“懂”,是一段心灵成长的旅行:读山,读懂山的静穆与厚重;读水,读懂水的柔情与刚劲;读童年,读懂纯真与清澈的珍贵;读母爱,读懂唠叨与琐碎背后的深情……
请以“读懂______”为题,叙写自己的生活故事。
要求:(1)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2)字数700字以上。
(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