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诚然,再得意的人生有时也难免会深陷负面情绪,所谓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B.今天无意中在角落里发现了没见的那支钢笔,真是妙手偶得啊!
C.他走进家门,看着满院杂草,触目伤怀,默默地流着泪。
D.我们的小县城也有了坦荡如砥的大道,鳞次栉比的高楼,灿如繁星的灯火……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
B.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国巴西是第一个首次承办奥运会的南美洲国家。
C.我欣喜地发现昔日的土路已经被宽阔的马路代替,鳞次栉比的汽车川流不息。
D.新能源汽车能否在补贴取消后获得长足发展,关键看本土企业在技术上取得突破。
3、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回到故乡见到亲人,在外漂泊多年的他终于忍俊不禁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B. 在学习上,他虚心好学,见异思迁,因此取得了优异成绩。
C.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D. 他花了10分钟时间才完成这份试卷中的第1小题,真是小题大做。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狼籍 密匝匝 旁逸斜出 巧妙绝伦
B.遏制 懒洋洋 坦荡如砥 重峦叠障
C.喧嚣 钓鱼竿 长途跋涉 歧路亡羊
D.推崇 压轴戏 春寒料俏 无动于衷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用自己的话描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展现的画面。
【2】《蒹葭》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用古诗文原句填空。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2)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3)_____________,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4)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5)_____________。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6)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7)争渡,争渡,__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8)_____________,失道者寡助。(《<孟子>三章》)
7、文学常识积累
①《背影》的作者 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江苏扬州人, 散文家,诗人 ,学者。
②《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写真人真事的回忆录,作者 __________。文章真实而细致入微地回忆了母亲________的一生,追述了母亲对他的深刻影响,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本文叙事的线索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先生常充左翼先锋,呐喊欲驱长夜黑。”这是一副纪念联的上联,联中纪念的人是________,
他的原名叫 ________________。《藤野先生》一文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8、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材料一】碳达峰顾名思义是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某一个时间点达到历史峰值,这个时间点并非一个特定的时间点,而是一个平台期,其间碳排放总量依然会有波动,但总体趋势平缓,之后碳排放总量会逐渐稳步回落。
碳中和则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抵消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碳中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零碳”排放,但不能简单理解为完全禁止碳排放。碳中和时期依然存在二氧化碳排放现象,只是人类通过各种方式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抵消掉。
【材料二】2011—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材料三】低碳转型是牵涉供应端和消费端全链条的系统工程,不仅霄要各行各业攻坚克难的决心,也霄要我们每个人贡献自己的力量。夏天把空调温度调高一些,尽量购买节能型用品,积极参与义务植树活动……每个人都为地球的“凉热”出一份力,低碳成为新风尚、新湖流,才能与技术革新形成合力。当绿色理念深植人心,必将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1】根据材料,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达到历史峰值。
B.碳中和指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抵消掉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碳排放。
C.碳中和在一定程度上是“零碳”排放,但并非完全禁止碳排放。
D.低碳转型是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个人贡献出各自的力量。
【2】阅读【材料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简述。
【3】关于“低碳生活”,我们还能怎么做?请在材料内容之外提出两点建议。
9、题目: 其实不难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