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阳廷安班”“智勇侦察排”……战旗的名字______,战旗背后的队伍功勋卓著。
②漫步梁园里的花园,但见回廊环绕,绿树婆娑;一池绿水,与船厅、桥亭______。
③红军打了大胜仗,村里的老百姓拥到村口,______,夹道欢迎人民子弟兵凯旋归来。
A.如雷贯耳 相映成趣 箪食壶浆 B.响彻云霄 相映成趣 箪食瓢饮
C.如雷贯耳 相得益彰 箪食瓢饮 D.响彻云霄 相得益彰 箪食壶浆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踱步 拙劣 销声匿迹 张慌失措
B.痀瘘 选骋 和颜悦色 混为一谈
C.契合 禁固 千钧重负 查无音信
D.桅杆 羁绊 漫不经心 震耳欲聋
3、下列各项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件事情让小赵心中惴惴不安,连吃饭都没胃口,美味的大餐也味同嚼蜡。
B. 新关角隧道的豁然贯通标志着我国铁路建设已具备世界一流的技术水平。
C. 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
D. 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4、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文人常用字、号(谥号)、籍贯、官职等命名著作。如《李太白全集》《陶庵梦忆》《杜工部集》就分别用了字、号、官职来命名。
B.《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回。《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C.《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的美国作家莫泊桑,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作者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目,表明作者美好的愿望,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
D.“这件事不是我做的,而是他做的。”这是一个转折复句。
5、“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指的是哪类人?表达了作者对滕子京怎样的态度?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通过“凄凉地”“弃置身”回顾了诗人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
B.诗的颔联运用典故分别表达作者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
C.诗的尾联“长精神”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D.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刘禹锡的作品。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句诗中领悟到了什么?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武夷水秀”是全球顶级的大型多媒体现代化水秀夜间表演节目。演出时虚拟特效与真实表演高度结合,瞬间将剧场变成一个五光十色、美轮美huàn ① (A.焕 B.奂)的大型水域舞台。“武夷水秀”讲述的是三个年轻农民在九曲溪畔 ② (A.pàn B.bàn)发现了不同寻常的泉水而进入梦境的故事,以歌颂九曲溪水的纯洁、美丽、智慧等美德为文化内涵,运用国际最新的多媒体手段和艺术形式, 甲 (A.演绎 B.演义)出水的磅礴气势与多媒体特效的魔幻灵动,为观众呈上一场 乙 (A.无与伦比 B.无以言表)的视听盛宴。“武夷水秀”的设计理念在于增强民众水资源保护。
(1)根据①处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给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①处 ②处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 乙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武夷水秀”的设计理念在于增强民众水资源保护。
修改句: 。
8、按要求填空。
(1) ,可以为师矣。(《论语》)
(2)绿树村边合, 。(孟浩然《过故人庄》)
(3)月下飞天镜, 。(李白《渡荆门送别》)
(4)晨兴理荒秽, 。(陶渊明《归园田居》)
(5) ,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6)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7)酒困路长惟欲睡, 。(苏轼《浣溪沙》)
(8)重岩叠嶂, 。(郦道元《三峡》)
(9)思乡是萦绕在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请你写出连续两句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换个角度看问题
刘淑萍
①朋友圈有人发来一条微信,点开看是四幅图,第一幅是只青蛙,第二幅是个花瓶,第三幅是“天使与魔鬼”,第四幅是“老妇和少女”。图片间有文字:你看到了什么?青蛙?花瓶?天使?老妇?那么请你换个角度看一下,你又看到了什么?
②按照提示,我换个角度来欣赏图片。第一幅图横过来看,青蛙变成了一匹马;第二幅图看白色的部分是个花瓶,但看旁边黑色的部分则是两个女孩的头像;第三幅图看白色的部分是很多身穿裙子的小女孩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案,再看黑色的部分则完全成了面目狰狞的怪物;第四幅图正着看是位老姬,将手机倒过来180度,看到的竟然是一位漂亮的妙龄少女。
③非常神奇,我佩服制作者的创意。这条微信告诉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有多么重要!
④青蛙和马、花瓶和女孩、天使与魔鬼、老妇与少女,有的风马牛不相及,有的是美丑的对立,有的是人生的两端,可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影像,竟然可以互换。
⑤想起盲人摸象的寓言,摸到耳朵者,说像簸箕,摸到大腿者,说像柱子,摸到尾巴者,说似绳子。苏轼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指出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往往是事物的局部,有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才能摆脱主观成见,观察事物,左看右看,横看侧看,才能看到各种影像,从而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
⑥鲁迅先生说,一本《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也是说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个方面,硬币有两面,人生也有正面和背面。阳光鲜花,青春美貌,友谊爱情,事业成功……这些都是正面;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谁都会经历坎坷挫折、疾病衰老,可能面临背叛失误,生活暗淡无光,郁闷、烦恼、惆怅、痛苦……这样的时候,倘若能够调整思维方式,调整心态,换个角度去看问题,或者换个积极的活法,生活也就充满了希望和快乐。
⑦台湾作家刘墉有一位朋友,与一个离过两次婚的女演员结了婚,当别人说他捡了个剩货时,他说:我开个旧奔驰,虽是三手货,但马力很足。就像我太太,在演艺圈20多年,见过多少场面,现在老了,收了心,没了以前的娇气、浮华气,却做得一手好菜,又顾家。其实,她真正最完美的时候反而被我遇上了。当别人又说她看不出当年的风采、并不完美时,他又反驳说:我自己也不完美,谁没有往事,谁不是千疮百孔。正因为我们经历过一些事,所以都成熟都知道珍惜,这种不完美正是一种完美啊!
⑧人人都有烦心事,遇到烦心事,试着换位思考,让乐观主宰自己,可能就会有好心情,继而带来好运气。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中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凡事往好处想,积极努力,可能你很快“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时你会觉得豁然开朗:世界原来如此美丽!
【1】本文作者主要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2】文章以朋友圈里的一条微信作开头,其作用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B.引出本文议论的话题——换个角度看问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点明了文章论述的内容,明确了文章论点。
D.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4】下面的这首七言绝句能否作为本文的论据?请简要谈谈。
《舟还长沙》
郭六芳
侬家家住雨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
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豆花开
罗瑞花
①秋雨绵绵,道路泥泞,班车驶到镇街上,不再往前了。我只好把给母亲买的大袋小装物品整理好,下车向老街口走去,那里有摩托出租。冷冽的空气里飘来一股浓浓的豆花香,我耸耸鼻翼,决定喝碗豆花暖和暖和再走。
②小木屋里温暖、安静,一对小情侣沉浸在豆花和爱情的甜蜜里。我选了个临窗的位置坐下,里间厚重的布帘被掀起,腾腾热气中走出来一位中年女子,待她笑意盈盈地走到我对面,我俩都骇住了——她的眉眼,嘴角的黑痣,仿佛一个开关,“啪”的一声,接通了两年前重阳节的那个场景。
③那天,我回家协助母亲蒸重阳酒。母亲的脊背弯成了一张弓,她再也抱不起能蒸两斗糯米的木甑。当甜糯的香气从木甑里散发出来时,我盛好糯米饭,端着跨出灶屋门槛。忽见一个40来岁的女子从门外进到我家堂屋,蓝衣黑裤黄球鞋,斜背着一个黑色皮包,眉眼清秀,皮肤白净。嘴角的黑痣很显眼。
④“姐姐行行好,家里遇上火灾了,好心人捐的钱我都记着呢。”蓝衣女子拿着一个小学生作业本向我走来。看她模样,我心存疑虑,没搭理她。蓝衣女子走到灶屋门口,对坐在火塘边生火的母亲说:“婶娘行行好,家里遇上火灾了。”
⑤“水火无情,房子烧了可怜啊。”母亲叹息着,跨过灶屋门槛,经过堂屋,往卧房里走去。我知道母亲是去找她的钱包了。竟然这么没警惕心,我心里责怪着母亲。见蓝衣女子站在卧房门口等着,我没好气地说:“她80多岁了,弯腰驼背的,你好意思要她的钱吗?你凭什么向一个老弱病残的人撒谎骗钱,就凭你脸皮厚……”“你这样说……”那蓝衣女子喃喃自语,准备离开,但卧房里响起的脚步声又让她停住了。母亲握着她的灯芯绒布袋出来了,在蓝衣女子身边的小矮凳上坐下,拉开拉链,几张百元大钞显露出来,我怨嗔道:“妈,你干什么呀!”
⑥站在母亲身边的蓝衣女子两眼放光,紧紧盯着母亲的钱袋,时刻准备着接受百元大钞,房子烧了的悲苦早已没了踪影。如果我不在场,说不定她的手早已伸向了母亲的钱包。我走到蓝衣女子面前,厉声说:“撒谎骗来的钱,你用一分就有一分的不安。你年纪轻轻,有手有脚,到哪不能挣一份工钱?你不是有难,你是懒惰,你是无耻。”蓝衣女子回过神来,红着脸嗫嚅道:“你这样说我……”
⑦母亲终于从百元大钞里翻出了一卷零钱,从一卷零钱里翻出了一块钱,给蓝衣女子,蓝衣女子失望至极,跨出门槛,走了。母亲举着一块钱对蓝衣女子喊道:“哪有讨米还嫌少的呀,积少成多,你多走几家啊……”
⑧两年时间,她竟然“骗”成了老板娘。我愤然站起,抓起放在椅子上的东西,准备往外走。她轻轻地说:“你妈妈还好吗?我想请你给老人带一份豆花。”
⑨苦难的母亲是我心叶上的一颗露珠,轻轻一碰,就会濡湿我的眼睛。我坐了下来,她忙转身进了布帘。不一会,她用红漆托盘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花,双手捧起,放在我面前。
⑩她坐到我的对面,说:“那天,我从你家出来,哭了一路。我的房子不是烧了,是被我赌光了,还欠了一身债。你说得对啊,我有手有脚,怎么就不能干活呢?我爹娘就是靠打豆腐养一家人的。我姐借了这小木屋给我卖豆花,年底,我就应该能把欠账还清了……”我把手伸过去,她握住了,泪珠从她脸上滑落下来。
⑪我笑着说:“我妈喜欢甜豆花。你帮她多放点糖吧。”她欢喜地应着,去里间打包了。
⑫我拿起白瓷调羹,鲜嫩绵实的豆花,如雪白的絮朵,盛开在青花瓷碗里。
(选自《人民周刊》2021年第19期,有删改)
【1】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小顺按照时间顺序重新梳理了内容,请完成下面表格。
时间 | 情节内容 | 记叙顺序 |
两年前 | 女人嗜赌,输掉房子又欠债 | 梳理发现:本文运用了顺叙和插叙 |
①________ | ||
两年后 | “我”回家路过小店,偶遇女人,产生误会 | |
②_________ |
【2】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蓝衣女子回过神来,红着脸嗫嚅道:“你这样说我……”(赏析加点词语)
(2)站在母亲身边的蓝衣女子两眼放光,紧紧盯着母亲的钱袋,时刻准备着接受百元大钞,房子烧了的悲苦早已没了踪影。(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3】文章第⑩段“泪珠从她脸上滑落下来”,这“泪珠”中包含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4】班级准备将本文拍成情景剧;有人赞成剧名用原文的“豆花开”,也有人认为用“蜕变”更妙。你赞成哪种观点?请结合选文简述理由。
11、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理性比煽情重要
①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26日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由于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病毒HIV。这一消息迅速激起轩然大波,震动了中国和世界。
②到26日晚,中国和世界多个国家的科学家陆续发声,对贺建奎所做的实验进行过责,或者表达保留意见。他们的理由大体可以总结为:一,艾滋病的防范已有多种成熟办法,而这次基因修改使两个孩子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二,这次实验使人类面临风险,因为被修改的基因将通过两个孩子最终融入人类的基因池。三,这次实验粗暴突破了科学应有的伦理程序,在程序上无法接受。
③全球范围的科学家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做出近乎一致的反应,当然不是偶然的。作为一家媒体的编辑部,我们的基因学知识虽很有限,但这个领域的每一个行为都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类社会的风险,而不应将小团体的利益置于全人类的安全利益之上,这个伦理我们所有人都看得懂,而贺建奎的行为显然有悖这一伦理。
④就像反对这一实验的科学家们所指出的,贺修改的是两个正常胚胎的基因,那两个孩子在出生前并没有面临必然得上艾滋病的风险,他的实验不是为了挽救这两个孩子生命而采取的最后手段,而是为了自己的“科学成就”。他没有首先在科学家共同认可的平台上探讨自己的实验,而是直接向大众媒体发布消息,我们有理由认为他更看重出名,追求轰动效应。
⑤贺建奎实验所经过的所谓伦理审查敷衍潦草,与该实验实际对应的伦理风险极不相称。这样的实验显然不是实施基因编辑的医院和胎儿父母同意就能作为伦理过关依据的。这件事迅速引起的震动范围足以证明,它涉及的是最高级别的伦理风险。
⑥令人惊讶的是,贺作为一名大学副教授,对自己究竟在做什么,似乎缺乏基本的概念。贺最后是以“世界第一”的豪迈之情对大众媒体做出宣布的,很像是他完全没有想过自己有可能闯了祸。
⑦我们的问题是,一位大学副教授对科学伦理应该是这样认知的吗?这样的科学家是个别的,还是有很多呢?我们对科学研究的伦理控制是在真的发挥作用,还是形同虚设呢?
⑧世界上的基因专家有很多,中国这方面的研究总的来说也比较先进。绝大部分相关研究受到严格的伦理制约,但少数人如果想沽名钓誉,又敢于冒险的话,就更容易给小聪明找到用武之地。
⑨中国要加强科学研究的立法,也要通过贺建奎事件开展一次深入的大讨论,让所有科研领域经历一次伦理道德的洗礼。
⑩我们欣慰地看到,122名中国科学家26日迅速联名对贺建奎的行为表达反对。我们愿意相信他们更代表了中国科学家集体伦理意识的水平。
在26日晚本报截稿前,贺建奎通过视频回应质疑,表示历史将会证实伦理站在他的这一边。他说,“请您在听到指责声音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很多沉默的家庭,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孩子饱受遗传疾病的痛苦。”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煽情的表述,而基因学面临的伦理问题要比他的这一表述沉重、深刻得多。他并没有能够回应科学界的广泛担忧。他应该诚恳、冷静地对照那些有水平和能力做同样事情但没有做的科学家们,给出自己这一所谓“突破”的伦理依据。
(选自2019-11-27《环球时报》社评)
(链接材料1)
原卫生部在2003年7月颁布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明确规定“禁止以生殖为目的对人类配子、合子和胚胎进行基因操作”。
2003年12月,由中国科技部和原卫生部制定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明确规定可以以研究为目的对人体胚胎实施基因编辑和修饰,但必须遵守14天法则。
(摘自2019.11.27法制网)
(链接材料2)
大家想把基因编辑临床化,但这不是还没有临床化嘛。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这项技术还不成熟,技术性地说,是两项指标还没达到理想的状态,那就是“嵌合率”和“脱靶率”。
什么叫“嵌合率”呢?无论我们在受精卵中编辑基因,还是在已经出生的个体中编辑基因,这种编辑都不是100%有效的,它们身上无数细胞中都只有一部分是得到基因编辑的,被编辑的细胞占全身所有细胞的比例就是“嵌合率”,就目前而言只有极少数基因的编辑能达到满足临床要求的嵌合率。
而“脱靶率”的意思,就是我们的目标是编辑这个基因,但实际上基因编辑工具可能不够精确,导致另一个我们不想动的基因被修改了,这种可能性就是“脱靶率”。脱靶率的尴尬之处在于,脱靶理论上有可能造成诸如癌症等很严重的副作用,但我们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工具来准确评估脱靶率,这样一来许多基因治疗的安全性也就不得而知了。
……
实际上,科学家对基因编辑早就在一点点试探了。比如说之前利用基因疗法拯救蝴蝶男孩的事情,就是一次相当成功的探索。那个男孩因为遗传病导致从出生开始皮肤就不断脱落,本来可以说必死无疑,但是科学家用基因编辑技术改变了其皮肤细胞的基因,最终治好了他的病,公众对此还是很赞许的呀。
(摘自2019.12.5果壳网)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伦理是指基因学领域的每一个行为,都应减少对人类社会的风险,而不应将个人利益置于全人类利益之上。
B.贺建奎所谓的伦理审查,就是得到实施基因编辑的医院和胎儿父母同意,这样的伦理审查显得敷衍潦草。
C.文中第⑥段中,“似乎”“很像”“有可能”等词,看似表不确定之意,实则表达了对贺建奎做法的批评。
D.“脱靶率”简单的说就是错误的定位了目标基因,编辑了不该编辑的地方。其尴尬之处在于有可能造成副作用。
【2】正文第⑩⑪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有人认为,贺建奎的基因编辑婴儿已涉嫌违反法律规定。请结合正文和链接材料1找出违法依据。
【4】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被众多科学家反对,而科学家用基因编辑拯救蝴蝶男孩却获公众赞许,请结合正文和链接材料2分析其原因。
【5】正文是一篇新闻时评,兼有新闻的时效性和评论的针对性两个特点。请分析这篇新闻时评是如何体现的。
12、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作。
花样年华,青春飞扬,每一个瞬间,每一番经历,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一言,一笑……都在为精彩的人生助力,都在为伟岸的人格奠基。正如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所说:“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遇到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同学们,一路走来,你的人生中遇到了谁,是谁在你成长的路上赠你以力量,给你以启迪,又是谁让你变得比从前更优秀?你们之间又发生了怎样动人的故事?
请以《谢谢你,使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