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与宋江相关的两个情节,正确的一项是( )
A.三顾茅庐 三打祝家庄
B.三英战吕布 三入死囚牢
C.三打祝家庄 三败高太尉
D.三碗不过冈 三败高太尉
2、下面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京剧脸谱中,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猛智,白脸代表奸诈。
B. 《诗经》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C. “正是浴兰时节动,葛蒲酒头清尊共”,描写的是端午节的情景。
D. 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词语,例如“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如“惠存”“惠赠”、“惠顾”。
3、下列文化文学常识有错的一项是( )
A.古代跟年龄相关的称谓很多。如“垂髫”指小孩;“花甲”指六十岁的老人;“加冠”指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抒发的是对重阳节的感慨,“艾酒驱瘴千门福,碧水竞舟十里欢”描述的是端午节的情景。
C.《论语》是由孔子编撰而成的,是一部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教育原则等的儒家经典著作。
D.《马说》《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4、下面语段中画线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近年来,岳池米粉从街头小吃向现代产业转变,①产品进入约3500余家大型商超,出口到英国、俄罗斯等13个国家和地区。②今年,岳池县出台一系列举措,旨在推动岳池米粉以产业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擦亮“中国米粉之乡”名片,包括筛选适合米粉加工的水稻品种,出台《岳池县米粉加工及流通产业发展扶持办法》,设立5000万元岳池米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③岳池米粉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千年银岳池”的深厚积淀。④作为全省34个农产品主产区县,岳池县正奋力实现优势特色产业,构建“1+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A.①
B.②
C.③
D.④
5、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④士大夫⑤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注释)①效:贡献,呈献,②倍:通“背”,背向,背着。③陈:通“阵”,布阵摆开阵势,④拊循:抚慰,安抚,引申为受过训练,听从指挥。⑤士大夫:指一般将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诸将效首虏,毕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B.顾诸君不察耳/元方入门不顾
C.置之亡地而后存/且焉置士石 D.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今非昔比
【2】请用三“/”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3】你认为韩信用兵有什么特点?背水之战这一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
6、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词中的画线句。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2】“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一句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7、书法作品的落款是指在作品的一角留下作者、日期、地点等。落款的书体讲究“文古款今”,意思就是说正文书体的出现时间应该早于落款书体的出现时间。例如,楷书作品落款可用楷书或行书,但不能用隶书落款。下列四幅书法的正文和落款的搭配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
A |
|
| B |
|
|
C |
|
| D | 正文: |
|
8、“青春中国”诗词大会节目邀请你去参赛,请你把与战争有关的诗文归类整理。
战争 | 诗句 | 关键词 | 出处 |
兔从狗窦入,(1)______________。 | 荒凉凄楚 | 《十五从军征》 | |
(2)______________,都护铁衣冷难着。 | 环境奇寒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
受任于败军之际,(3)__________。 | 临危受命 | 诸葛亮《出师表》 | |
(4)______________,灵旗空际看。 | 誓死不屈 精忠报国 | 夏完淳《别云间》 | |
(5)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 | 舍生取义 视死如归 | 文天祥《过零丁洋》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光手帕
秋夜的风一阵又一阵地袭击着阿斌单薄的身体,阿斌不由打个冷战,他借着月光顺着山沟吃力地穿过一条泥泞的土路,路的尽头,一棵高大的榕树下,趴着一栋石头和茅草垒成的小屋。
阿斌在屋前站定,喘一口气,正了正身子,轻轻叩响锈迹斑斑的门环。
少顷,伴随着沉重的“嘎吱”声, 一个光光的小脑袋探出门外。
“你找谁?”男孩儿警惕地盯着他问。
“我路过这里,迷路了。”阿斌专注地看着男孩儿,“能给我一碗水喝吗?”
小脑袋又重缩回屋内,阿斌在门前的石堆上坐下。
男孩儿端来了水,水随着男孩儿的脚步在粗瓷碗里晃动,溢满了一碗月光。
阿斌起身接过碗,一仰脖子,粗瓷碗里的水就失去了光亮。阿斌满足地咂了咂嘴巴,问男孩儿:“只有你一个人在家吗?你爹娘呢?”
“娘帮人卖夜宵去了,爹去了天堂。”“爹——你爹怎么会在天堂?”
我娘说:“我哥和人打了架后不敢回家,爹到处找他,路上出了车祸,上了天堂。”
一阵风吹来,阿斌揉了揉眼睛。
“你怎么啦?”“我、我……沙子进了眼睛。你们怎么不在村里住?”
“我娘说,以前我们是住在村里的。哥和人打架后,原本要好的两家人成了仇人,被打的那家人天天来逼爹娘交出我哥,赔偿医药费。爹死后,娘只得将村里的房子卖掉抵了赔偿款,于是我们就搬来这儿住了。娘说,住在这儿也好,免得村里人老在背后指指点点,说娘会生不会养,养了个罪犯。娘还说,让我好好读书,爱读书的孩子不会打架。”
“你哥打的人,关娘什么事?”“当然有关系啦,他是爹娘的儿子呀!”男孩儿不满地说,“娘说哥的罪,顶多坐三年牢,如果他敢承担,现在早出来了……可是他跑了,他怕坐牢。他不要爹娘,不要我了,呜呜……”
阿斌蹲下搂过男孩儿,想安慰他,男孩儿却机警地跳开,说:“我不认识你!”
阿斌尴尬地收回手,停了停又问:“你还记得你哥吗?”“不记得,我哥出事时我才两岁多。娘说,小时候我哥常背我呢,他可喜欢我了。”
“你哥犯了错,你和你娘还会想他吗?”“想,当然想啦!我娘说,我哥那是一时糊涂,那时不懂事,他要是知道错了,改正了,一定是个好孩子呢!唉,他要是能回来就好了,我就不用天天晚上担惊受怕了。”
“担惊受怕?晚上都是你一个人在家吗?”“是的,娘虽然卖了村里的房子,但人家的钱还没赔清,娘答应每年赔人家一万。为了赔人家钱,娘白天做农活,晚上帮人卖夜宵。娘说,明年就可以赔完,那时她就可以陪我了。不过我不怕,爹在天上保护我呢!”
阿斌心里一痛,他剧烈地咳嗽起来。他急忙用手捂着嘴,快步走到石堆旁的树下,借着树阴抹去眼角的泪。月光透过树隙,斑驳地洒在阿斌身上。
“你踩到月光手帕了!”男孩儿惊叫起来。
阿斌急忙后退几步,左看右看。
“月光手帕?”“就在那儿。”男孩儿指着树阴说。
顺着男孩儿手指的方向,阿斌看到了黑漆漆的地上铺满了一片又一片巴掌大的手帕,那是月光穿透树隙洒下来的。
“是那儿吗?”阿斌问。
“是的,就是那些手帕。娘说,一个人,只要心里无愧,心里装着美,就能看见这美丽的月光手帕。娘还说,娘要等,等到我哥看到月光手帕的那一天。”
阿斌再也忍不住,他双腿一软,跪在了手帕前,任大滴大滴的泪珠滚落,掉在地上的手帕里,为爹娘,为那个被他打伤的小伙伴,更为自己。
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照片,哽咽着,塞给男孩儿说:“从此以后,你和娘,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可是你们,至少还得等我三年。”
照片上,有阿斌、男孩儿,还有满脸慈祥的爹娘。
阿斌毅然踏上山路,走进月光中,满地的“手帕”忽地抱成团儿,包裹着阿斌向前走去……
【1】选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2】联系文章内容谈谈阿斌这个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3】选文画线句“你踩到月光手帕了”中的“月光手帕”指什么?它有何象征意义?
【4】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阿斌的选择给了你什么启示。
10、现代文阅读
一坛人参酒
①过了七十岁,父亲总说力气不如从前了。年轻时去南山挑炭,去城里卖粮食,他都是最重的担子,从没听他在我们面前喊过一次累。可是现在,大半袋子玉米,需要人搭把手才能搬到三轮上。夏末接季,小菜园的瓜架子下长满了荒草,就在他眼皮子底下,他都没有再多的精力收拾,他整天忙碌在庄稼地里。周末我回娘家,他很高兴,倚在凳子上跟我说活,说着说着就打起呼噜。
②“怎么就感觉败劲了呢”,他像是跟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我说,哪里,你看你现在的力气也比我大。嘴上这么说着,心里却很不是滋味,这两年明显感觉到父亲的衰老。脸上的皱纹深了,背也驼了。母亲对他的抱怨也逐渐多了起来:你爹越来越爱忘事,不光脑子不行,腿脚也不利落了。
③找个借口从家里出来,走向东边的林地和田野。母亲的抱怨像一团麻在我的心头撕扯着,扯得我眼眶发酸。一条乡间小径将田野和林地分成南北两个风景带。路北边的新树都是父亲栽下的,已经长得魁梧挺拔,飒飒生风。儿女长大离家之后,它们成为父亲的左膀右臂,支撑着他,给乏力的暮年带来希望。
④走到岔路口,正碰上邻居老哥赶集回来。老哥热情地跟我打招呼,但我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他走过去了我才突然明白过来:是了,老哥的门牙掉了一颗。
⑤牙一掉,说话的时候,风就肆无忌惮地钻进人的嘴里,人连要说的话都被夺走,这才是真正的衰老。
⑥果然是“败”了。佝偻了腰背,脱落了牙齿,在呼啸而至的岁月里,败给一年年执着拱出地面的荒草和无休止攀援的藤蔓。人站在那里,眼见这些昔日的残兵败将蜂拥上来,却没有再多的力气提刀将它们杀退,英雄的光环褪去,只留下一颗挂了霜雪的头颅,耿硬着不肯在人前低下。
⑦从他们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⑧那天去拜访一个中医朋友,偶然间说起人参的功效,我的心一动。经过数日筹备,当我带看几支人参和一坛白酒回家的时候,父亲正在灶间准备饭菜,母亲戴了老花镜修补一条旧褥子。
⑨“看我给你买的胡萝ト!”我拿了一支人参递给父亲,他笑着接过来,闻了闻,又朝看太阳光仔细地打量一番,爱不释手。问从哪里买的,说这东西可不便宜。说他去东北参观时,听那里的老人讲过,山里才有正宗的野山参。挖参的人明明看到它了,结果走到前就没影了,它聪明着呢!讲这些话时,父亲眼睛里闪烁着神采,脸色也似乎变得红润了不少。
⑩这样的见闻他平时很少跟我们讲,闲情大约需要清闲的日子オ会有吧。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一大家子老小都指望着他的两膀子カ气生活。卑微如青苔的日子,那些他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故事只能藏在心里,年深日久,恐怕连他自己都不记得多少了。假如口袋里有按月发放的退休金,不用看老天爷的脸色,想必他会有另外一番光景。下下棋,打打太极拳,听公园里的人们唱唱京剧。生活悠闲,有枝有叶,如同熟透了的枇杷盛放在青花瓷盘里,可以吃,可以赏玩,也可以入诗文国画。可是他有九亩地要种,还要几个子女需要操心。
⑪饭莱端上来,满满地挤了一桌子。父亲一边吃一边跟我说:“今年,咱家的玉米长得好,雪涵那块地长得最好。”今夏雨水大,很多地块颗粒无收,孙女的地块庄稼长得好,是一种吉祥的征兆,他高兴。
⑫我也高兴。我把人参小心地放进玻璃瓶子,掺进鹿茸片和枸杞果,再把白酒倒进去,很奇怪,那人参见了酒立马变得精神起来。黄色的酒酿,红色的构杞果,白色的人参聚集在一起,成为一团明亮温暖的期待。接下来它们要在父亲的房间里沉睡几个月,在收完了玉米忙碌秋播的日子里,听窗外凉月的脚步,听房下蛐蛐的弹唱,听父亲沉沉的鼾声,最终它们会成为一种陪伴,代替我温暖父亲接下来的寒冬。
⑬那天我在家陪着父母待了好久。父亲一次次给我续茶,我们闲话家常,也计算今年的投入和明年的收成。“活着就得有事干”,这是父亲的话;“我和你奉陪到死”,这是我想起的《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话。这两句话糅合在一起,让我感觉眼前的这个老人其实没有败。
【1】阅读文章第①-⑨段,简要概括围绕人参酒,写了哪几件主要的事?
【2】本文主要围绕父亲展开叙述,为什么还要写邻居老哥?
【3】自选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1)母亲的抱怒像一团乱麻在我的心头撕扯着,扯得我眼眶发酸。
(2)讲这些话时,父亲眼睛里闪烁着神采,脸色也似乎变得红润了不少。
【4】联系全文,说说结尾画线句子的含义?
这两句话糅合在一起,让我感觉眼前的这个老人其实没有败。
11、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阅读赏析。
宋朝的雨
陈富强
①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②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③我建议你去苏堤。
④雨在树梢上、在伞顶上、在草叶上、在亭檐上、在湖面上、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⑤呈现在你眼前的是1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的漫洇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⑥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⑦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1071年。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⑧机会终于在时隔18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1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①,忧虑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的感叹。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于次年4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在这篇上书中,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苏东坡预言水浅葑合,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⑨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其中讲道: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注,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吏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
⑩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
⑪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
⑫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苏东坡在杭州所作的诗文中却很少提及,直到去扬州任上,才在答友人的诗中回顾治湖的经历。可见这位旷世奇才的博大胸怀。
⑬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⑭你撑开的是一把丝绸做的雨伞。以丝绸命名的道路曾经横贯东西,而现在,令你乐此不疲的是,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注】①葑田:湖面为茭蒲等水生植物占满,而湖泊渐趋干涸。
(本文略有删改)
【1】【读·情思】“悦读”活动中,老师请同学们用恰当的情感和语气来朗读第⑫段划线句,你认为下面哪一项最恰当?请选择并阐述理由。
A.激动,激昂 B.不舍,沉重 C.崇敬,舒缓
【2】【品·佳句】阅读散文,需要关注有韵味的句子。以下是一位同学的摘录,请选择一句品析其妙处。
(1)呈现在你眼前的是1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
(2)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
【3】【论·才子】林语堂评苏东坡:“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请结合全文,阐述你的理解。
【4】【思·意蕴】本文借“雨”带我们走进宋朝,苏轼在《定风波》中以“雨”为意象传递情思,请比较“雨”在两文中的不同意蕴。
【5】【作·美文】读散文要积累语言。请摘录文中叙写苏轼的诗意词句,结合学过的苏轼诗文,创作一首歌咏苏轼的小诗(不少于4行)。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面对苦难,苏武选择了坚守气节;面对名利,居里夫人选择了淡然处之;面对疫情,白衣战士选择了勇敢逆行……一个人从小到大,要经历许多的选择。不同的选择,体现着不同的人生境界。
请根据阅读之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⑤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信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