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自贡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B. 襄阳从32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正式获得批准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C. 9月21日,在中外媒体聚焦下,“复兴号”高铁以350公里时速开始了正式运营。

    D. 天舟一号升空、C919大型客机试飞及可燃冰试采成功,每件都是山崩地裂的大事。

  • 2、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广西最牛的三个火车站分别是南宁东站、桂林北站、柳州站,个个如雷贯耳

    B.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发挥着巨大的功用,使成都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C. 因受持续强降雨影响,一些地市内涝严重,出现了水泄不通的局面。

    D. 刘备思贤若渴,用自己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最终在乱世之中成就一番事业。

  • 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部小说情节老套,思想消沉,读起来味同嚼蜡

    B. 父爱就是这样含蓄委婉,像秋日厚厚的云层里透出来的阳光,很舒服,却不可思议

    C. 蜡烛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D. 我喜欢牡丹的富丽堂皇,我喜欢水仙的洁白高雅,但我更喜欢菊花的坚贞不屈、傲霜斗雪!

  •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旁鹜  辗转  走投无路

    B.天骄  隔膜  断章取意

    C.箴言  菜畦  与日俱增

    D.游弋  星宿  李代挑僵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母入京师。既擢第,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

    为鲁山令,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许之。吏曰:“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饥,日或不爨。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瓤而已。族弟结哭之恸,或曰:“子哭过哀,礼欤?”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足,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尺之舍、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而餐。吾哀之,以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

    (《新唐书》,有删改)

    【注释】①事:侍奉,伺候。②酪:糊状的食品。③藉不茵席:坐卧不垫坐垫和席子。藉,这里是“坐卧”的意思。茵,垫子。④系:拘囚,关进牢狱。⑤格:打斗,击杀。⑥爨[cuàn]:烧火煮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自母入京师   负:___________                 ②以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   戒:_______

    【2】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许之矣,不可负约。

    【3】文中故事表现出元德秀哪些优秀品质?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如梦令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选自《全宋词》)

    【注】①东坡:地名。作者贬官黄州时,在此开垦躬耕。②玉堂:翰林院。

    【1】词中作者请朋友向东坡传话,传话的内容包括哪两方面?请概括作答。

    【2】请从景与情两方面简要指出“一犁春雨”的妙处。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九年(1)班的班报《成长》开辟了“家风”主题专刊,其中“古代家规影响深远”这一话题,下面材料中适合直接采用的一则是____________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公以《无逸》告后辈子孙不要因贪图享乐而荒废政务;春秋时期,孔子以“不学礼,无以立”训儿子。这两个事例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我国家规文化的源头。

    【材料二】

    古代家规虽然来自不同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追求,但内容都以家庭伦理为主体,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养德,如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强调“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陆九韶在《陆氏家训》中主张“人之爱子,当教之以孝悌忠信”。

    【材料三】

    “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规,除对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外,还是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提供家庭教育的范本和楷模。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雪》)

    (2)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3)________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4)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行人莫问当年事,_______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6)任何事都不可能圆满,人生本来就充满了悲苦与欢乐,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行路难》(其一)诗中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明君重用,成就功名的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戏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各自的个性,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形成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中国戏曲在12世纪才形成完整形态,走向成熟,经800多年推陈出新、繁荣发展至今。

    运用歌舞形式表现生活是中国戏曲的主要手段,宋代的南戏和元代的杂剧,在不断吸收诗歌、音乐、舞蹈、绘图、说唱、杂技、武术等姊妹艺术的基础上,相互兼容,最终形成了以唱、做、念、打的歌舞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

    材料二:

    “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渣渣……”

    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和特征,不同行当脸谱,情况不一。脸谱分为四种:生、旦、净、丑。

    行当

    表演人物

    说明

    男性人物

    又划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分支,表演上各有特点。

    女性人物

    又划分为正旦(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专行。

    男性角色

    以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扮演性格、气质、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角色。

    喜剧角色

    因面部化妆用白粉在鼻梁眼窝间勾画小块脸谱,又叫小花脸。

    材料三:

    ①在最近视听文化的生态版图中,《最美中国戏》通过“真人秀”的阐释方式“再现”经典曲艺,疏通了国粹艺术的大众化传播脉络,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的高度关注。

    ②作为被视为“审美小众化”“观众老龄化”的视听类型,戏曲综艺节目的创作理念与传播路径正在发生重要转变,即创作理念的着力点从“艺术表现”向“文化传承”变迁,传播路径从“单一视听”转向“多元融合”,立体勾勒了戏曲艺术的蓬勃景象。

    ③以“对话”形塑戏曲传承的“年轻态”话语。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似乎常常被限定在“老年人”的生活地界,与年轻人保持了一定距离。而文化艺术的赓续传承只有在年轻人的广泛参与中方能绽放光彩。如今,戏曲综艺节目不断熔注“对话性”叙事语态,年轻人“介入”戏曲传播过程,使其与传统文化建构“对话”关系,促进国粹艺术更好地传承。一方面,青年戏曲演员以“再诠释”方式与经典艺术进行对话。在《最美中国戏》中,戏曲演员对作品的演绎,深化其艺术本领的同时,推动经典文化的传承创新。另一方面,青年“好戏推荐官”以“学习”方式畅游梨园世界。在知识的学习领悟中,推动国粹的普适性传播。

    ④以“体验”诠释传统戏曲的“年轻化”表达。在传统的戏曲综艺节目中,“表演”与“观看”似乎有着明晰界限,以致一种莫可言状的“疏离感”在观众心中油然而生。如今,戏曲综艺节目的这种分界线在“沉浸式场景”的“体验性”叙事中得以消解,增强了观众的“强临场性”感知,激活了传统戏曲的“年轻化”阐释样态。《最美中国戏》打破传统戏曲的舞台边界,将“颐和园”作为演出场景,建构了一种契合年轻人心理状态的开放型体验空间。

    ⑤以“融合”打造戏曲艺术的“年轻化”传播。置身于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当代社会,“融合发展”已成为一种主流化趋势。一方面,戏曲内容的跨界融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旨趣。如《最美中国戏》中戏曲形式与真人秀的元素整合、戏曲故事与时代故事的相互串联……这些跨界内容的再构,与当代年轻人审美趣味相契合。另一方面,传播形式的融合联动,契合年轻人的媒介习惯。

    ⑥戏曲艺术在综艺节目的烛照下,借由“年轻态”的话语阐释,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并在年轻人的精神世界中产生了意义的“回响”。

    (摘编自赵红勋《戏曲很老也可以很“年轻”》,有删改)

    材料四:

    戏曲自古代起就具有社会教化的作用,在如今通过年轻化,戏曲依旧能够起到引导社会价值观的作用,也能够提高大众的审美素养。在国务院颁布的《扶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文件中,戏曲也被这样定义:“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存一点素心,唱两句皮黄;享三餐美味,抚四面清风。”虚拟的表演如水墨丹青的纵横之笔,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无画处皆成妙境”;写意的舞台简约空灵,无花木却见春色,无波涛可观江河;唱念坐打中“汇千古忠孝节义、成一时离合悲欢”,处处体现着戏曲自身诗的艺术表现和诗的抒情美。独具特色和风情与内涵的戏曲在当代年轻人中也具有一定的感召力与感染力,催生了戏曲年轻态。

    (摘自《戏曲“年轻态”,一直在路上》,有删改)

    (1)下列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唱、做、念、打的戏剧形式来表现生活,是中国戏曲的主要手段。

    B.传统曲艺通过“真人秀”阐释方式,疏通了国粹艺术大众化传播脉络。

    C.戏曲综艺节目的创作理念,已经从“单一视听”转变为“多元融合”。

    D.材料三列举真实具体的事例,有力论证了戏曲可以很“年轻”的观点。

    (2)下列对“中国戏曲”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在12世纪前已经成熟并形成完整形态,经800多年推陈出新、繁荣发展至今。

    B.中国戏曲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形式各异的性质中体现各自的个性特点。

    C.中国戏曲演员脸上的脸谱,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特征,不同行当的脸谱,情况不一样。

    D.中国戏曲中,“丑角”指的就是丑陋的角色,因其面部化妆是用白粉在鼻梁眼窝间勾画。

    (3)下列关于传统戏曲走向年轻化的方法分析,与阅读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A.不断熔注“对话性”叙事语态,使年轻人与传统文化建构“对话”关系。

    B.梨园春戏曲“真人秀”与戏曲形式、戏曲故事相互串联,看尽人生百态。

    C.沉浸式场景体验增强了观众的强临场性感知,推动了传统戏曲的年轻化。

    D.戏曲内容、传播形式的跨界融合,契合了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和媒介习惯。

    (4)推动经典戏曲“年轻化”有哪些重要意义?请你结合阅读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补丁也可以绣成花朵

    ①拐角凹进去一段,就是她的舞台。她在这里摆摊织补,已经好几年了。

    ②每次路过,都能看见她,坐在凹槽里,埋头织补。身边的车水马龙,似乎离她很远。她很少抬头,只有针线,在她的手上不停地穿梭。

    ③这里原本是一个城乡结合部,这几年城市西迁,这块地也跟着火热起来,到处是建筑工地。上她那儿织补的,大多是附近工地上的民工。衣服被铁丝划了个口子,或者被电焊烧破了个洞,他们就拿来,让她织补下。也不贵,两三元钱,就能将破旧的地方织补如初。如果不是工服,而是穿出去见人的衣服,她会更用心些,用线、针脚、纹理,都和原来的衣裳一样,绝对看不出织补过。

    ④从她所在的拐角,往前百米,是一所学校。我的孩子,以前就在那所学校读书。每次接送孩子,都必经她的身旁。也就对她多留意了点。

    ⑤一天,妻子从箱底翻出了一条连衣裙,还是我们刚结婚时买的,是妻子最喜欢的一条裙子。翻出来一看,胸口处被虫蛀了个大洞。妻子黯然神伤。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她的影子,也许她可以织补好。

    ⑥拿过去。她低头接过衣服,看了看,摇摇头说,洞太大了,不好织补了。我对她说,这条裙子对我妻子意义不一般,请你帮帮忙。她又看了看裙子。忽然问我,你妻子喜欢什么样的花?牡丹。我告诉她。她看着我,要不然我将这个洞绣成一朵牡丹,你看怎么样?我连连点头,太好了。

    ⑦她从一个竹筐里,拿出一大堆彩色的线,开始绣花。我注意到她的手,粗大,浮肿,一点也不像一只绣花的手。我疑惑地问她,能绣好吗?她点点头,告诉我,以前她在一家丝绸厂上班,就是刺绣工,后来工厂倒闭了,她才开始在街上摆摊织补。我原来绣的花可漂亮了。她笑着说,原来的手也不像现在这么笨拙,在外面冻的,成冻疮了,所以,才这么难看。

    ⑧正说着话,一个背书包的女孩,走了过来。以为女孩也是要织补的,我往边上挪了挪。她笑了,这是我女儿,就在那边的学校上学。女孩看看我,喊了声叔叔,就放下书包,帮她整理线盒,很多线头乱了,女孩就一根一根地理清,重新绕好。不时有背着书包的孩子,从我们面前走过。有些孩子看来是女孩的同学,她们和女孩亲热地打着招呼。女孩一边帮妈妈理线,一边和同学招呼着。脸上挂着浅浅的笑容。她似乎一点也不在意,她的同学看到她的妈妈,是个街头织补女。这出乎我的意料。我有个同学,就因为长相土了点,苍老了点,他的儿子从来不让他参加家长会,也不让他去学校接自己,男孩认为,自己的爸爸太寒碜了,出现在同学面前,丢了自己的脸。我对她说,你的女儿真好。她看看女儿,笑着说,是啊,她很懂事。这几年,孩子跟我们也吃了不少苦。女孩嘴一撇,吃什么苦啊,你和爸爸才苦呢。忙完了手头的活,女孩拿出书本,趴在妈妈的凳子上,做起了作业。我问她,怎么不回家去做作业。女孩说,我们要等爸爸来接我们,然后一起回家。

    ⑨她穿针引线,牡丹的雏形,已经显露出来。这时候,一个中年男人蹬着三轮车骑了过来,女孩亲热地喊他爸爸。我对她说,天快黑了,要不我明天再来拿,你们先回家吧。她摇摇头,就快好了。

    ⑩路灯亮起来的时候,她终于将牡丹绣好了。那件陈旧的连衣裙,因为这朵鲜艳的牡丹,而靓丽起来。

    ⑪中年男人将将三轮车上的修理工具重新摆放,腾出一个空位子来,然后,中年男人一把将她抱了起来,放在了那个座位上。我这才注意到,她的下半身,是瘫痪的。女孩将妈妈的马扎、竹筐放好,背着书包,跟在爸爸的三轮后,蹦蹦跳跳地走去。

    ⑫目送他们一家三口的背影,我拿着那件绣了牡丹的裙子回家。你完全看不出来,牡丹之处,曾经是一个补丁。

    1题目“补丁也可以绣成花朵”中“补丁”和“花”的内涵,别有深意,说一说你的理解。

    2阅读第⑧段,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女儿”的形象的。

    3第⑦段的划线句在文中有何作用,结合前后文简要分析。

    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写文中的一家三口的用意。

  • 11、善于“放大”自己的能力

    胡建新

    ①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有自己系鞋带的能力,你就可能有上天摘星星的机会。”从系鞋带到摘星星,无疑是两种差距悬殊的能力,但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脚踏实地者,方能仰望星空。若能心如金石、志存高远,思悟有道、行动有方,勇于并善于“放大”自己的能力,就可以迸发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力量。

    ②现实中,不少人看不到自己的能力,更不会“放大”自己的能力,常常生活在自怨自艾、自暴自弃的痛苦之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自己的能力存在认知上的误区,总以为自己是丑小鸭而成不了白天鹅。他们虽然也有理想有目标,却常常不把目标当作动力而是当成包袱,不是将目标用于奔赴而是用来背负,在各种崎岖坎坷、艰难困苦中渐渐销蚀自己的能力,最终一事无成。相反,只有善于“放大”自己的能力,才能不断激发潜能,不断刷新能力的高度。

    ③“放大”自己的能力,先要相信自己。自信,是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有了自信,就有了战胜困难、走向强大的精神动力,就会认清自己的优势,敢于直面一切困难和风险,直至取得成功。果树上的许多果子不是因为太高而够不到,而是因为有人感觉够不到而不敢跳、不愿跳。要想摘到果子,就要敢于跳起来,即使一次次失败,也要一次次地进行下去。在跳起来摘果子的过程中,有时可能就差那么一点点,但只要坚信自己能够得到,就能将现有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不断突破自我,从而摘得果子。

    ④“放大”自己的能力,需要勇于挑战“不可能”。生命科学认为,人的能力有90%以上未曾得到开发。有位心理学家系统研究了一些历史名人的成功经历,得出一个结论:高度地承认自己,相信自己,正是他们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而充分的自信和由此而产生的创造力,并不是卓越人物所独有的,普通人一样也能拥有。事实上,“不可能”中蕴藏着诸多“可能”的因素。那些看似“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常常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可能”。只要真正具备了挑战“不可能”的勇气,并为之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就能够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实现从“不可能”到“可能”的飞跃。

    ⑤“放大”自己的能力,还要善于把握机遇。有人曾提出一个“飞猪理论”,即站到风口上,猪都能被吹上天。当风来的时候,要善于乘风而上、顺势而为,这样才能借风起飞;如果风已经过了,才想到要往风口上站或跟在后面“追风”,显然已经来不及了。我们既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更要有“时刻准备着”的敏锐头脑,当机遇来临时,能够迅捷有力地抓住它、驾驭它。当今时代,信息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拥有一般性的“有准备的头脑”已经很难在激烈竞争中掌握主动、赢得先机;只有拥有“时刻准备着的头脑”,紧盯机遇、随时准备抢抓机遇,才能在机遇来临时紧紧抓住它。

    ⑥借助外部力量,也能够“放大”自己的能力。荀子在《劝学》中讲:“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外部力量,可以撬动推进事业成功的杠杆,让自己的能力产生倍增效应。所借助的这个外部力量,可以从书本中学习得来,也可以向身边人请教,将他人的智慧、经验为己所用,用以补齐学识才能上的短板,如此便能最大程度地“放大”自己的能力。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勇于并善于“放大”自己的能力的因素有:心如金石、志存高远,思悟有道、行动有方。

    B.第②段列举了现实生活中的反面例子来阐述“善于‘放大’自己的能力”的重要性。

    C.作者认为,那些“不可能”只要勇于挑战,便都能转换成“可能”的,从而“放大”了自己的能力。

    D.全文的论证结构为“总一分”,即先提出中心论点,再以多个分论点的形式来论证中心论点。

    【2】怎样才能“放大”自己的能力?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3】请简要分析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小明因肚子疼周四上午需要请假,帮他写张请假条。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