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智取生辰纲》 选自古代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作者是明末清初小说家施耐庵。
B.《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作者罗贯中,号湖海散人。
C.《范进中举》节选自我国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
D.《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家,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件事情明明是张三的错,你为什么要李代桃僵,为他顶罪呢?
B.他的演技浮夸,表情动作更是矫揉造作,所以影评者对他评价不高。
C.我说的是孔子东游,而你说的是西天取经,真是可望不可即。
D.中学生每天同书本、作业、试卷打交道,用眼频率之高不言而喻,绝对是近视的高危人群。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在金风送爽的九月,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备并举办了“初心与手迹”为主题的馆藏红色经典文学作品手稿展活动。在庄严肃穆、气势恢弘的展厅中,我们看到了“上甘岭”“创业史”“李自成”“平原游击队”“上海的早晨”“保卫延安”等21部具有文学价值、历史意义与时代精神高度的红色手稿。这些作品经历了时间的检验与岁月的淘洗,记录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宝贵的革命历史与精神历程,也成为读者大众耳熟能详的文学佳作。
A.选段中画横线的短语“金风送爽”“气势恢弘”“文学佳作”的结构完全相同。
B.画波浪线句子的主干是“文学馆筹备并举办活动”。
C.选段中画双横线句子中的引号应改为书名号。
D.文中加点词“淘洗”的词义是引申义,指“保留好的,除掉坏的”。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该书是战国时期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
B. 讽刺小说善用夸张和对比手法来突显矛盾,表现主旨。比如清代蒲松龄创作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和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游记体小说《格列佛游记》。
C. 《呐喊》是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所著小说集,其中塑造的闰土、双喜、孔乙己、藤野先生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D. 《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小说描写了梁山好汉从起义到兴盛再到失败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马之千里者……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越明年(到)
B.南极潇湘(极点)
C.把酒临风(持、执)
D.微斯人(如果没有)
【3】下面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翻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
B.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翻译: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翻译: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而喜悦,不因为自己的得失而伤悲。
D.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叙事,目的在于歌颂滕子京的功绩。
B.全文的中心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文章第三、四段的最后一句,描写了登楼者睹物生情悲喜不同的两种心情。
D.与“进亦忧”照应的语句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6、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结合词作,简要说说“起舞弄清影”一句中“弄”字的用法好在哪里。
【2】简要回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大型文化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一经播出即获好评无数。
①作为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旨在展示国宝的背景故事,将各种艺术形式融入到室内综艺节目、纪录片和戏剧中。每个博物馆推荐的镇馆之宝将交予民众甄选,最终节目组将以《国家宝藏》为主题在故宫举办一场特展,展品即为最终甄选出的9件国宝。
②节目组为这些国宝选择了27位明星“护宝人”,包括王刚、梁家辉、王凯、段奕宏、李晨、易烊千玺等。
③根据我国文物分类标准,只有一级甲等文物才能称其为“国宝”。一件文物究竟是不是一级甲等,首先不是文物价值几何,最重要的是它必须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有了这一层意义,才能被认定为“国宝”。
【1】阅读材料①和②,简要分析《国家宝藏》能够获得如此好评的原因。
(1)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
(2)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2】下列活动中,不适合作为该节目内容的是( )
A.明星小剧场演绎国宝故事
B.专家教授来解读国宝价值
C.为保护国宝进行现场募捐
D.收藏者介绍国宝流传经历
【3】有人推荐王叔远雕刻的核舟进入《国家宝藏》这个节目,你觉得是否合适,依据材料简要陈述理由。
8、根据提示在横线上默写出诗文的原句。
(1)辛弃疾在《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情不自禁地赞扬孙权,“ , ”是啊,连曹操也不得不感叹“ ”,难怪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告诉刘备对待孙权只能是“ ”。
(2)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其中“ , ”生动地描写了丁壮的艰辛,“ , ”委婉而形象地描写了租税的繁重。
(3)古人的一腔愁绪常在诗文中流露。李白在《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用“ , ”表达了愁绪的绵长。李清照在《武陵春》中用“ , ”形象地说尽了愁之沉重。
9、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读书(节选)
老舍
①怎样读书,在这里,是个自决的问题;我说我的,没勉强谁跟我学。第一,我读书没系统。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
②第二,读得很快,而不记住。书要都叫我记住,还要书干吗?书应该记住自己。对我,最讨厌的发问是:“那个典故是哪儿的呢?”“那本书是怎么来着?”我永不回答这样的考问,即使我记得。我又不是印刷机器养的,管你这一套!
③读得快,因为我有时候跳过几页去。不合我的意,我就练习跳远。书要是不服气的话,来跳我呀!看侦探小说的时候,我先看最后的几页,省事。
④第三,读完一本书,没有批评,谁也不告诉。一告诉就糟:“嘿,你读《啼笑因缘》?”要大家都不读《啼笑因缘》,人家写它干吗呢?一批评就糟:“尊家这点意见?”我不惹气。读完一本书再打通儿架,不上算。我有我的爱与不爱,存在我自己心里。我爱念什么就念,有什么心得我自己知道,这是种享受,虽然显得自私一点。
⑤再说呢,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工夫去细细分析它,所以根本便不能批评。“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这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去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因此,设若我真去批评,大概是高明不了。
⑥第四,我不读自己的书,不愿谈论自己的书。“儿子是自己的好”,我还不晓得,因为自己还没有过儿子。有个小女儿,女儿能不能代表儿子,就不得而知。“老婆是别人的好”,我也不敢加以拥护,特别是在家里。但是我准知道,书是别人的好。别人的书自然未必都好,可是至少给我一点我不知道的东西。自己的,一提都头疼!自己的书,和自己的运气,好象永远是一对儿累赘。
⑦第五,哼,算了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自己的书,和自己的运气,永远是一对儿累赘。
B.“印象甚佳”便是好书。
C.怎样读书,是个自决的问题。
D.不能叫书管着我。
【2】作者从多方面论述了“怎样读书”的问题,不属于本文的角度是( )
A.对灵感的态度
B.读的内容
C.读的方法
D.对读书心得的态度
【3】下列对第⑦段含义与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读书的方法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
B.紧承上段“头疼”“累赘”,不想再说。
C.照应开头,既需“自决”,不必再说。
D.不必全跟着“我”学,也就不必再说。
10、阅读石钟山的《贩梦者》,完成下面小题。
①林又在讲自己的梦,说的是一位盲人唱师带着盲人徒弟走街串巷说书唱戏。一日,徒弟问:眼睛如何才能看到光明?师傅应:等拉断第一百根琴弦。小徒弟有了希望,随师傅各处奔走演出。后来他有了自己的徒弟,为了一百根琴弦的目标,他一如师傅带着徒弟在执念中拉琴。每一根被拉断的弦,都刻在了他的心里。终于在一次演出中,第一百根琴弦断了,然而,光明并没有如约而至,他病倒了。在小徒弟悉心照料下,他痊愈了,也明白了师傅的用意。又一次走街串巷唱戏时,徒弟问:师傅,我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光明呢?他学着师傅的口气:拉断一百二十根琴弦时,你自然会看到。徒弟咧开嘴,心里已经亮了。他看不见,但他知道徒弟一定是这样的。
②讲完故事,宿舍里所有人都沉默着,像做了一场梦。醒来盯着上方模糊的天棚,久久地思考着,却想不到尽头,越想不透就越想。不久,大家便陷入梦乡,各自寻找自己的梦去了。
③林却没有睡着。他还要想下一个故事,供明晚睡前讲。他们已经是大四学生了,这样的睡前故事,他讲了四年,就像故事中那个徒弟一样,拉断一根琴弦,又期待下一根。他不是盲人,是个贫困学生。很小的时候,父母跑运输出了事故,再没有回来,爷爷靠拾垃圾把他拉扯大。上大学后,他申请了助学贷款,一有时间就去打工还贷。
④四年前入学时,一天下铺的赵同学晚上睡不着,动员大家讲故事,并说,谁的故事讲得好,就把他明天的一日三餐全包下来。赵同学家境殷实,父亲是开公司的,吃的用的自然是全宿舍最好的。于是大家为了明天的一日三餐,搜肠刮肚地拼凑故事,似乎这些故事总不能让赵同学满意,他仍然失眠,直到林开始讲。故事还没讲完,有的同学便酣然入梦;故事讲完后,赵同学也很快进入梦乡。赵同学从不食言,承包了第二天的三餐,自己吃什么就让林吃什么,有肉有菜,有时还有水果或者酸奶。
⑤林节省了一日三餐的钱,生活自然轻松了不少。只是每日的故事要常新求变,不然觉得对不起赵同学。每天同学入睡时,他却不能入睡,想着明晚的故事。
⑥一日赵同学盯着他问:你怎么会有这么多故事?他沉吟一下,答:我讲的不是故事,是自己的梦。赵同学哑然,同学们亦哑然。大家的梦往往有头无尾,早晨一睁眼,梦境早忘光。而他每日的梦有头有尾,还丝丝入扣,引人入胜,这是什么人才能做的梦呀。他在同学神秘又羡慕的目光中度过了四年。四年中,宿舍其他人都享受了他的“梦”,也有同学因此请他吃一日三餐,这时赵同学并不争抢,没有人请时,他才会出现。
⑦一晃大学结束了,他和赵同学双双被保研,他们依然住一间宿舍,不再是上下铺,两人并排躺在各自床上。熄灯后,赵同学依然要他讲故事,直到赵同学的呼吸均匀起来,进入梦乡,他的故事才会戛然而止。
⑧这期间,他也曾阻止赵同学请他一日三餐,但总会被驳回。赵同学感激地冲他说:你的故事治好了我的失眠,没有它们,我会睡不着的。于是他的故事照讲,赵同学有滋有味地听。
⑨终于他们研究生毕业了,赵同学留校,他联系到家乡省城的一个单位。分手时,赵同学拥抱了他,拍着他的后背说:“谢谢你每天讲的故事。他想到这些年赵同学的每日三餐也不禁眼睛湿润,感动地说,感谢的应该是我。”两人在用力拥抱中分别。
⑩后来他们偶有电话往来,聊工作,说生活。赵同学每次都说:“我怀念你的那些故事,有机会还想听。”他就在电话里笑一笑,并不说什么。
⑪又过去几年,他突然接到赵同学的电话,说要到他在的城市出差。两人约好相见。
⑫他把地点定在了五星级饭店,没到约定时间,他就站在了饭店门口。赵同学见到他吃了一惊,望着他身后的饭店责备道:“怎么定在这?就是老同学叙叙旧,何必这么破费。”他不说什么,领着老同学往里走。
⑬偌大的包间就他俩,菜称得上奢侈,酒也是顶级的。赵同学扫了一眼酒桌,正色道:“今晚我请。”他不说什么,只是笑一笑。两人坐下。他端起酒杯道:“老同学,这些年我一直想找机会答谢你,是你让我大学四年有饭吃。”说完一口喝光杯中的酒。赵同学凝视着他,半晌才道:“我不失眠,不听故事也能睡着,但你的故事不是三顿饭能换来的。”
⑭那天他们都喝多了,又一次拥抱在一起。一晚上他说得最多的就是:“谢谢老同学,我永远记着你的一日三餐。也感谢你让我讲故事。”赵同学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你怎么把研究所的工作辞了,现在靠什么生活?”他听了又淡然一笑,“我现在是个贩梦者。”看赵同学怔怔的眼神,他忙解释道:“我现在是个网络作家,每天在网上写故事,签名就叫‘贩梦者’。”赵同学如梦初醒,惊叫一声,又一次狠狠地把他抱在怀里,小声地说:“其实当年你不讲故事,我也会请你一日三餐,怕你不接受,才让你每日讲故事。”他推开老同学,冲他鞠了一躬道:“感谢你让我成为现在的贩梦者。”
⑮那晚两人走在街上,他又想起多年前讲的故事道:还记得当年那个拉断一百根琴弦的小徒弟么?老同学望着天空悠长地说:当然记得,人得有梦才美好。
(选自2021年9月7日《今晚报》,有改动)
【1】关于本文的理解,下列选项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以讲故事为线索,介绍了一位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成为网络作家的经过。
B.赵同学只有听到林同学讲故事才能很快进入梦乡,可见林同学讲的故事最精彩。
C.第④段以插叙的方式交代了讲故事的缘起,这样使小说情节完整,行文富于变化。
D.林同学将聚会地点选在五星级酒店,是为了表达对赵同学以往多方面帮助的感谢。
【2】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④段中加点词“似乎”能否去掉?为什么?
(2)阅读第⑨段和第⑭段画线句,分别说说赵同学两次拥抱时的心情。
【3】阅读全文,分析林同学称自己为“贩梦者”的原因。
【4】小说中林同学讲了许多故事,但作者只详细写了盲人师徒的故事,为什么?
【5】12月25日,“2021年度好小说”在兴化揭晓,《贩梦者》入选。《小说月报》副主编徐福伟认为,好小说的标准是既有意思又有意义。请结合这个标准谈谈你对《贩梦者》的理解。
11、阅读下面三个文本,完成小题。
文本一
规则与道德
①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项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帮他赎身,回国后再到政府报账。孔子一个学生赎人后未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批评了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②这则故事实在是意味深长。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孔子是标举德行的,现在弟子有了道德的行为,宁愿舍弃到手的钱财,正是孔子自己所赞成的“君子喻于义”的典型,那孔子应该大力表扬才对,结果却给予批评,这不成了打击道德行为了吗?
③但是,换一个角度,孔子之所以批评弟子的行为,实在是有深远的眼光。人都是社会的人,但不必是道德的人。是社会的人,就要遵守这个社会的规则;但遵守社会规则的人,不一定都是道德的。孔子弟子的行为,破坏了每个人都必须要遵守的规则,而却不一定就能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所以这行为,破坏性大,而收益可疑,孔子的批评,多么正确。
④我感觉孔子的伟大之处,就是他没有像孟子一样,对人性抱有一种理想化的倾向。孟子说“人之性善,若水之就下”,这是一种无效推理。人性之善恶,与水的流向,并没有逻辑上的联系。孔子对人性,有一种切合实际的认识。当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时候,虽然标举君子,但对小人,实则持宽容态度。他知道人性中逐利的本能,与善恶无关。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做了好事而对自己的利益没有损害,才可能为做好事提供持久的动力。如果做了好事反而损害自己的利益,那对大众而言,就没有任何动力去持续做好事了。
⑤规则之所以大于道德,根本原因,就在于规则是面向人性有缺陷的大众的,而道德则只面向那些人性偏于完美的少数君子。用道德代替规则的最大危害,是制造伪道德。因为要求人人的行为都是道德的,这自然无法完成,其结果必将是大家将非道德的行为美化为道德的,无论好的,还是坏的,都以道德的名目出之,这就泯灭了是非的界限,人也就一天天堕落为伪善和务虚。
⑥反对空唱道德的高调,要求人们遵守看起来低得多的一条条规则,这就容易走向法治的轨道,人间的是非善恶反而能够纤毫毕现。孔子在鲁国担任司寇的时候,就带领鲁国人一步步走上法治的轨道。《荀子·儒效》中说:“仲尼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逾境而徙,鲁之粥牛马者不豫贾,必蚤正以待之也。”根据《孔子家语》的记载,沈犹氏常常在早上用水把羊灌饱,以此增加羊的重量,欺骗买羊的人。公慎氏妻子淫乱,他也不制止。慎溃氏生活奢侈,逾越法度。鲁国那些卖牲口的人,常常把牲畜打扮起来,以卖高价。而孔子却能用法治的力量,消除这些不法行为。这里面,就有对规则的敬畏在。设想,如果没有规则的力量,空唱“公平买卖”的高调,欺骗消费者的行为,能够根治吗?
⑦当然,绝不是说人就应该唯利是图。只是说,所有的规则,都应建立在人性与道德的基础上,这是一个社会走向繁荣的根本动力。现代社会人们应该讲道德,但必须建立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逾越了规则的道德必定是伪道德。道德需要用规则去守护。
(摘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文本二
1764 年的一个夜晚,哈佛大学图书馆突发大火,无数册书籍被焚毁,这里面就包括哈佛牧师捐赠的数百本珍贵书籍。但有本书幸免于难,因为这本书被一名学生偷偷带回宿舍。火灾发生后,这名学生归还了它。这本书因此成为哈佛馆藏孤本。
(摘自《读书文摘·经典》,有删改)
文本三
一个肮脏的社会,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社会,道德也会自然回归。一个很干净的社会,如果人人大谈道德,谈高尚,而不讲规则,那么这个社会终将堕落为一个伪君子遍地的肮脏社会。
(胡适名言)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三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本一第①段举孔子批评弟子的事,意在引出“规则与道德”这一论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本一第⑥段举孔子带领鲁国人走上法治轨道的例子,从正面论证了道德大于规则的重要性。
C.文本一中作者反对用道德代替规则,理由是这样做的危害性很大,最终会制造伪道德。这与文本三中胡适的观点一致。
D.文本一的观点是规则与道德是两码事,两者互不相容。
E.文本一论证严密,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2】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第②~⑤段的论证思路。
【3】如果你是哈佛校长,你将如何处理文本二中偷偷带走图书后来又归还的学生?请运用文本一的相关内容说明这样处理的理由。
12、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其一,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暑假期间,有很多同学外出了。有的去了博物馆,有的去了风景名胜区,有的参加了学校的游学实践活动……如果让你把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下来,发往朋友圈,或者直接发给家人、同学、老师……你会写些什么呢?
请你选择一个内容,确定发给的对象,完成写作。(100—150字)
题目二:班里有些同学语文成绩不理想,总是觉得阅读题没有把握。究其原因,有的同学,阅读时抓不住文章重点,有的同学梳理不出文章线索,有的同学阅读速度太慢……请你结合《可爱的成都》一文,教给这些同学点阅读方法或者阅读技巧;也可以给他(或她)在阅读方面提几点建议。(要求:①举例说明。②100—15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