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有关中国小说发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南北朝出现了真正意义的“小说”, “志怪小说”主要有干宝的《搜神记》,王嘉的《拾遗记》,而“志人小说”主要有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B.到了唐代,出现了故事性加强,叙事上超过历史叙事的“唐传奇”。例如《李娃传》《柳毅传》《莺莺传》等。
C.明代有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D.清代的 《儒林外史》是文言小说的高峰。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D.而君幸于赵王
大王亦幸赦臣
3、选出下列句式特点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慈父见背
A.其制稍异于前
B.大王来何操
C.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D.则告诉不许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滕王阁盛会上,面对众多前辈,王勃挥笔疾书,转瞬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立现笔端,如朝阳喷薄而出。
B. 各级党政领导要正确对待新闻监督,不要求全责备记者,而要秉持开放的态度与他们交朋友,为新闻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
C. 马帮在茶马古道上已出现了上千年,在中国大西南的土地上,一代代的赶马人用他们特有的方式走过了山高水低,走过了春夏秋冬。
D. 一年内,习主席与普京总统共举行了五次双边会谈。如此频密的高层接触,在双方对外关系中并不多见,在国际上也属凤毛麟角。
5、下列成语使用正确一项是( )。
A.寒风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大家从睡梦中吹醒,让人不寒而栗。
B.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言献策。
C.昨天下午,千人团队游览了日月潭,领略了巧夺天工的宝岛风光。
D.为了使铁路早日通车,工程技术人员处心积虑,克服了重重困难。
6、(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米的恩典
甘典江
(1)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
(2)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米,果实也。象禾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
(3)断奶之后,我们开始要吃饭了。民以食为天,说明吃饭是天大的事。多少年以来,中国人见面都要问候一句:“吃了吗?”难怪古代的圣人早就明察:仓廪实而知礼节。
(4)吃饭要靠天,更要靠地。没有谁能够管得了天,但是,地,却是被人牢牢控制住了。
(5)在中国的传统中,土地是万有之源,万物都从中孕育化生。《易经》云:“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安土便能乐业,就会诞生故乡,同时,还象征着淳朴的道德选择与坚守的精神意志。土地联系着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而其中的媒介与命脉,即是白花花香喷喷的米。一切财富与权力,最终,都可以通过米来衡量与转化,以“石”计量。
(6)广义的“米”,包括稻米、高粱、玉米、小米、黄米等等,一般而言,主要指稻米,即大米。在南方,稻田随处可见,甚至在陡抖的山坡上,也被开垦出一圈一圈的梯田。在雾气中,在月光下,那些成片的梯田,像大地的行为艺术,在视觉上极为震撼,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7)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揣着一册购粮本。彼时,每个人的粮食,都是一个定数,有钱也多买不到一两。卖米的工作人员常常带着居高临下的目光,我们则像是等待赈济的灾民,需要他们来拯救。我突发恐惧:要是哪天他们关门不卖米了,我们又怎么办?
(8)幸好,某一天,人们又做起了交易,在农贸市场,大米开始自由流通,只要有钱,想买多少买多少。望着那些被解放了的大米,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
(9)吃饱饭后,人性苏醒了。接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欲望,日益膨胀。不知不觉之间,人们见面,不再问候吃饭,而是关心挣钱发财。很快,米的命运也发生了变迁,它们被包装进入超市。在某种意义上,这时候的米,面目全非,与土地紧密的关系已经断裂。顾客从一袋米中,看不到四季的替换,闻不着泥巴、雨水和阳光的气味,也无视农夫的喘息与农妇的忧伤。可怜的米,被抽象成了一种消费符号。
(11)每次不得不去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都在猜想:假如苏格拉底看到这一切,不知还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在两千多年前,他就对物质消费不屑一顾:“我们的需要越少,就越接近神。别人为食而生,我为生而食。”也就是,对于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来说,他只需要粮食即可生存,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与理性。
(12)许是因为苏格拉底的提醒,我开始尽量少去超市,实在要去,也要扪心自问一番:是不是因为听从了大米的召唤?我越来越相信:过度的物质消费,是一种恶习,甚至,是对人类独立于物质的高贵精神的冒犯。
(13)每一粒大米,无论是干瘪的还是饱满的,一起经历了四季的轮回,演绎了生命的涅槃,见证过土地的馈赠,追逐过阳光雨露,都领受了人的安抚和神的祝福。在此意义上,它们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利进入人的胃,化为人的血肉与精气。
(14)联想到米的“远亲” ——麦子。西方人眼中的麦子具有神性,因为麦子经过“施洗”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了有信仰的面包,荣升为基督的圣餐。我想,倘若真有神灵可以降福于诸般良善与恩惠、纯洁与正义,那么它可以启示麦子,同样也能祝福大米。
(15)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敬畏粮食,就是遵守心灵的律法,可以凭此找回自我,梳结人与大地的伦理,并抵达感恩的故乡。
(16)从一粒大米的恩典中,我领受了永恒的充实与安宁。
(选自2014年6月4日《人民日报》)
【1】文章由“米”主要联想到了哪些与之相关的内容?试简要归纳。
【2】文中画线一段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3】综观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句中加点词“恩典”的内涵。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将琵琶女的身世和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是“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登高》中“ 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了自己晚景颓废的状况。
(3)李白《蜀道难》中 “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神话想象表现蜀道开山之难。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中“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月”交代了听筝的环境。
B. 次句描写弹筝女子的动作神态,连用了两个“自”字,表现了她只顾低头弹筝、自娱自乐的情态。
C. “弦凝指咽声停处”化用了“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两句,引导读者品味奇妙的无声之美。
D. “别有深情一万重”一句写筝声传达出了弹筝女的丰富情感,效果感人,含蓄慰藉给人以遐想。
【2】本诗和《琵琶行》描写音乐的角度有何异同?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9、翻译下列句子
(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2)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又要到母亲节了,每年的母亲节这一天,打开朋友圈、微博、QQ空间,到处都是祝福母亲节日快乐的,夹杂着晒自己和母亲的照片,转发各种母爱伟大的故事等,热闹非凡。这时候你不赶紧表达一下对母亲的感情,都不好意思给别人点赞。
面对网友们向母亲们疯狂的“示爱”方式,一半以上的母亲表示并不知情。因此有网友调侃:“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朋友圈。”“你妈知道你在网上这么孝顺么?”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平时不习惯和父母交流情感,或者不好意思表达感激,用这样的方式说出心里话,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还有网友认为,比起隔空抒情,能回家给妈妈做顿饭、陪妈妈聊聊天,给妈妈买点实在的礼物,才是表达祝福的更好方式。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与含意,写一篇文章,可以发表对这一现象的看法,也可以写写自己是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的。要求文体鲜明,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