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的解说与鉴赏,不当的一项是( )
A.课文对环境的描写由外而内有层次地介绍宏伟的外观、豪宅的布局、华贵的陈设,展现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B.课文对贾府的环境是通过婆子们的眼睛而描绘的,以林黛玉的惊奇,来突出贾府“与别家不同”的典型环境。
C.课文的环境描写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和社会地位,特别是对“荣禧堂”的描写,更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
D.课文的环境描写巧妙地融入了贾府衰落的迹象,如贾政室内的“半旧的青缎背引枕”“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人穷则反本 欲苟颗私情,则告诉不许
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仰观宇宙之大
C. 争宠而心害其能 其后二年,余卧病无
D. 其后楚日以削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3、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是( )
在南方,芭蕉栽植容易,几乎四季常青。 至于月映蕉影、雪压残叶,那更是诗人画家所向往的了。
①它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叶子湿度大。
②古人在走廊或书房边种上芭蕉,称为蕉廊、蕉房,饶有诗意。
③因此蕉阴之下,是最舒适的小坐闲谈之处。
④在夏日是清凉世界,在秋天是分绿上窗。
⑤在旁边配上几竿竹,点上一块石,真像一幅元人的小景。
⑥小雨乍至,点滴醒人;斜阳初过,青翠照眼。
A.①⑤②③⑥④ B.①③②⑤⑥④
C.②①⑤③④⑥ D.②③⑤①④⑥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等终军之弱冠”中的弱冠,指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指体犹未壮),冠(行冠礼,表示成年)”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在古代,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由此可知,衡阳在衡山的南边。
C.“自翰林出滁上”中的“出”指京城到外地任职。白居易《琵琶行》序中“予出官二年”也是此意。但前者是升官,后者是贬官。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儒家的《诗》《书》《礼》《易》《乐》《春秋》,“传”指解释经书的著作。
5、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自古至今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古籍中对中土以外的四方各族泛称为“四夷”,《礼记·王制》中记载:“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
B.古代对百姓的称呼常带等级观念,或因其被虏获而称为“隶”,或因其众多而称其为“黎”“黔”,或因其衣食住行简陋而名之曰“白”“庶”“褐”等。
C.中国古代各朝皆有较为严密的基层组织,如乡、亭、里、伍、拾、坊、村等,负责人称“长”或“正”,刘邦曾担任亭长。
D.明清的科举制度,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的学子而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不管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说或诗歌的利器是以虚构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理解,或构建出一个并不存在的世界表达作者意图,小说家或诗人拥有天马行空的便利,手里握有足以达到“新”和“异”的密器,而散文的基本伦理是真实,这种不得虚构、不得“欺瞒”的规定性,许多时候限制着散文作为文学所应该拥有的陌生化、精神性或超越性的发挥,但这不应该成为散文拒绝求新求变的理由。
散文要出新,首先要淬炼思想性。对生活有新的发现,对人性有新的洞察,对世象有新的思考,以此作为散文的使命,文学最大的力量是深刻的、独特的思想,陈言之务去,首先是去除陈旧的思想、陈旧的观念。如果对生活缺乏新的发现,散文必定会丧失其思想力量;如果散文走市场,其思想格局必定会变“小”、变“浅”、变“淡”,在小格局中难以出新。而“大散文”要求有文化意识,有宇宙情怀,篇幅巨,话题大,情绪饱满,则要避免越写越沉,越写越矫情。散文“大”还是“小”也许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然而,如果散文创作者只满足于写一己生活点滴,沉溺于“物”的赏玩,不再追求大我,私我写作泛滥,作品与时代、政治、社会的关联度就缺失了。作家对社会与未来缺乏明确的价值评判与前瞻意识,必然难以从原有的思维窠臼中跳出来,更谈不上思想性的突破。散文创作者必须提升学养与思想境界,走出自己的生活圈子,实现自我与当下现实的某些深刻连接。
散文之新,当然要讲求表达之新。写散文同样要有诗心,追求诗化的表达,以小说家的灵动征服题材,以观察世界的卓异眼光挖掘素材,讲求意境、胸怀与看取事物角度的独特性,对同样的事物,相似的经历,能够从不角度去探查,诠释出新意。散文表达的那些见解应该是不同于他人的发现,那种把见解埋藏在画面背后的表达,让人们在形象背后能悟出道理,这才是更高级的表达。“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苏东坡活得不好,文字却可以有感染力,这得自他既境界高拔又能够贴近人心,心灵气度宏阔又细腻温婉,善于思考自己与时代相濡的关系,又能拉开一点距离。这样的精神样态对他处理笔下的文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作家自身的精神生活、坚实追求、作家对自己的要求,会对题材的处理产生异乎寻常的效果。另外,散文表达求意趣,这个意趣也要新。意要新在意境上,趣要激活生活、心灵之况味。发现并表达生活中微小而可爱的隐秘,人的心灵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人与人关系之中的微妙韵致,历史发展中浮现过的纷繁烟尘,这些新意趣新境界就是散文诗意的外现。
散文之新,更要体现在文字上。文字作为表达体系,是思想的直接显示,既是形式又是内容,更是作者深层文化取向、气质取向、审美取向的外化,要提倡从中国文字的传统中寻找语言灵感与精气神,去除翻译腔影响。散文语言之美之新,不单在于打破语汇和句法上的常规,更要在民族民间化,在语言思维方式上求新求异。像贾平凹说的那样,将精美与拙美结合起来,将不同职业人群的语言、不同地域语言提炼萃取出来,融汇乡间的青草和泥土,城市的纷扰与现代,需要语言上的“去知识分子化”,去过分书面化,将语言组合为有意味的形式。出新意味着探索、试错,对语词玩味后的制约,找寻对象与词语最大的贴合中有所突破。
(摘编自梁鸿鹰《散文的旧与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家以虚构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理解,从而创造出虚幻的世界表达自己的意图。
B.散文创作只要走出自我生活的圈子,就能跳出窠臼,在时代的大格局中推陈出新。
C.尽管散文与诗歌、小说不同,但散文创作也要有诗心,以小说家的灵动征服题材。
D.散文语言求新求美要注重将精美和拙美相结合,去除过分书面化和外国散文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对比说理,指明了散文创作的局限性,引出了散文创作应求新求变的论题。
B.文章在论证散文出新要淬炼思想性时兼顾“小”和“大”两个方面,具有辩证意味。
C.文章第三段举苏东坡散文创作的实例,有力论证了“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的观点。
D.文章从思想淬炼、见解表达和文字运用三个方面论证了散文创作出新的重要路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穷而后工,生活境遇不好的人,其文字都能够像苏东坡那样有艺术感染力。
B.古人论诗曰“水中着盐不知,饮水乃知盐味”,散文也应同诗歌一样追求含蓄美。
C.散文求新不应颠覆传统、否认古代文化知识,而应该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D.如果只追求语言精美,但思想肤浅、观念陈旧,那散文求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侧面写出蜀道的高险,以此衬托入蜀的艰难。
(3)《琵琶行》中借月烘托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黎眉州
苏轼
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注)①黎眉州:黎錞,四川人。②胶西:诸城。③瓦屋、峨眉:四川山名。④六一:六一居士,指欧阳修。④归去:陶渊明作《归去来兮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作者登高远眺,“孤云落照”,既是实景,又饱蘸了诗人的情感。
B. 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
C. 颔联中作者借助想象,将内心情感融人对瓦屋山和峨眉山景色的描绘中。
D. 本诗语言质朴平易,风格明快,景情交融,动中寓静,平淡中寓激情。
【2】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也。唐明宗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明宗破郓洲,梁兵方扼杨刘,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明宗。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庄宗者,延光辄自请行,乃怀延孝蜡丸书,西见庄宗致之,且曰:“今延孝虽有降意,而梁兵扼杨刘者甚盛,未可图也,不如筑垒马家口以通汶阳。”庄宗以为然。垒成,梁遣王彦章急攻新垒。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系之数月,稍为狱吏所护。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拜而出之。庄宗见延光,喜,拜检校工部尚书。明宗时,为宣徽南院使。明宗行幸汴州,至荥阳,朱守殷反,延光曰:“守般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故乘人之未备者,莫若急攻,臣请骑兵五百,驰至城下,以神速骇之。”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乘舆,乃开门,而延光先入,犹巷战,杀伤甚众,守殷死,汴州平。明年,迁枢密使。明宗问延光马数几何,对曰:“骑军三万五千。”明宗曰:“吾兵间四十年,自太祖在太原时,马数不过七千。今有马三万五千而不能一天下,吾老矣,马多奈何!”延光因曰:“臣尝计,一马之费,可养步卒五人,三万五千匹马,十五万兵之食也。”明宗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是时,王淑妃用事,遂凝兄弟与淑妃有旧,方倚以蒙恩宠,所言无不听,而大臣以妃故,多不敢争,独延光从容沮止之。明宗有疾,不能视朝,京师之人,汹汹异议,有司不能禁。或劝延光以严法制之,延光曰:“制动当以静,宜少待之。”已而明宗疾少间,京师乃定。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已而秦王举兵见诛,明宗崩,路王反,唐室大乱,弘昭、赟皆及祸以死。末帝复诏延光为枢密使,拜宣武军节度使。
(节选自《新五代史·范延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
B. 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
C. 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
D. 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我国古代,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有某种关联的名字。
B. 麾下,原指将帅的大旗之下,可以指部下,也可用以敬称将帅。
C. 用事,可以用来指统治者执掌政权,文中指王淑妃专权。
D. 崩,古代帝王或王后的死。大臣死称“薨”,大夫死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延光很有担当。唐明宗寻人把康延孝的降书送给唐庄宗,范延光自告奋勇请求前去,最终完成使命。
B. 范延光具有谋略。唐明宗到达荥阳时,叛军作乱,范延光献计急速攻城,并请求作战,最后平定了汴州。
C. 范延光善于劝讽。唐明宗问战马数量时,范延光分析养战马的耗费,触动了唐明宗,使唐明宗减少了战马。
D. 范延光不惧权势。遂凝兄弟恃宠自傲,大多数大臣不敢与其抗争,只有范延光从容镇定地阻止他们。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
(2)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
(3)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4)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暮春时节,落英缤纷。上海杨浦区推出“落樱不扫”街道。S市也打算学习这种做法,在网上征求市民意见。有人认为这种做法保留了城市的自然美,有人认为这会给生活带来不便,还有人认为……
假如你是该市的市民,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你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