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今且报府 四体康且直
B.阿母为汝求 为击破沛公军
C.君既若见录 腰若流纨素
D.于今无会因 因求假暂归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惟兄嫂是依 B.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C.智勇多困于所溺 D.夫晋,何厌之有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A. 则思江海下百川 宁许以负秦曲
B. 人皆得以隶使之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 素善留侯张良 流俗之所轻也
D. 友直,友谅,友多闻 而耻学于师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没有人生,我们无法理解诗和艺术。人工智能可以轻易学会下棋,但一个婴儿都可以做到的感知世界,它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艰难训练,甚至即便如此也未必学会。创作并非仅仅是遣词造句,它建基于生命体验之上,来自人生际遇和内在情感,基底是整个人生和人所处的整个世界。在形式层面,人类未必会比人工智能厉害,但是将形式与生命体验深切关联在一起、创造出更优美、更有冲击力的作品,人工智能没法与人类相比。
A. 理解诗和艺术需要有人生经历。
B. 文学创作的基底是人的内在情感。
C. 人类在形式层面超越不了人工智能。
D. 人工智能难有生命体验无法超越人类创作。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 “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 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联合国发布的《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显示,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消费方式转变等因素,全球水资源的需求正在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而这一速度在未来20年还将大幅加快。
报告称,未来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需求量将远大于农业需水量。对水资源需求的增长最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与此同时,气候变化正在加速全球水循环,造成湿润地区更加多雨,干旱地区更加干旱。未来数十年,水质还将进一步恶化,对人类健康、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威胁将只增不减。生态系统退化是水资源管理不断面临挑战的一个主要原因。自1900年起,全球大约有64%-71%的自然湿地面积因人类活动因素消失殆尽。报告强调,生态系统恶化在历史上造成了诸多古代文明的消亡。现在要避免重蹈古人覆辙,必须实现从对抗自然到顺应自然的转变,更好地利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取灵感于自然,着眼于管理水的可获得性、水质和涉水风险,通过利用或模仿自然过程,致力于改善水资源的管理。
(选自冯卫东《应对水资源挑战重在顺应》有删节)
材料二
(来源:中国水网)
材料三
众所周知,人口850多万的以色列,国土面积仅为2.5万多平方公里,且60%为沙漠与旱地,水资源极为匮乏,是真正意义上的“不毛之地”。然而,随后短短几十年里,以色列在生态环境治理特别是水环境治理方面成就斐然。在以色列人的历史故事、宗教观念和风俗传统中,敬水是重要内容。而在以色列的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树立“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的理念是重要环节。在以色列的国家法治建设中,水资源保护也得到强化。20世纪50年代末,以色列就制定了具有前瞻性的《水法》,其中规定:凡是在以色列发现的一切水资源都是国家公共财产,即便是从天而降的雨水也归国有。若一个人未经许可擅自使用水资源,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水资源治理的技术创新方面,农业科学家大胆创新,采用精准滴灌的方式节约水资源,同时兼顾农作物产量的提高。较之于漫灌的方式,滴灌最高峰值时可以节约70%的用水量。作为天然水资源乏之国,以色列的海水淡化工程同样突出。上世纪90年代末,以色列政府就对未来20年的海水淡化做出了全面规划。在海水淡化技术上,以色列也由最初的多级闪蒸逐步发展到世界领先的低温多效和反渗透膜技术。当前,以色列正在大力推行“大规模海水淡化计划”,以期缓解淡水的供需矛盾。
(选自陈华文《中国治水的国际启示》有删节)
材料四
中国政府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努力走人水和谐的发展之路。一是全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倒逼着经济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二是全面提高用水效率效益,实施全民节水行动计划。三是注重水资源开发中生态保护,推进清洁生产、无害化处理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四是加快水污染防治,改善流城区城水体质量。五是开展水生态修复,提升水源涵养保护能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六是完善水治理体系,构建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
(选自殷森《中国积极践行生态环保理念,走人水和谐的发展之路》有删节)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上述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消费方式转变等因素,全球水资源的需求速度在未来20年将大幅加快。
B.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对水资源需求的增长最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和那些新兴经济体。
C.从材料二可看出,中国人均水资源约是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水资源匮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D.我国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是基于我国的水生态修复、提升水源涵养保护能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工业的高速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诸多便利,也带来诸多问题,直接导致工业用水需求量远大于农业需求量。
B.气候变化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加速了全球水循环,使湿润的地区更加多雨,使干旱的地区更加干旱。
C.中国在人水和谐的发展之路上,走出了自己独有的特点,比如在生态资源开发中注意对水资源的保护。
D.在以色列,所有的水资源都属于国家公共财产,若未经许可擅自使用水资源,将受到法律的惩处。
【3】针对水资源匮乏的现状,以色列都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加以简要概括。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之美,美在山水,美在李白《蜀道难》笔下“________,________”的水石激荡,山谷空鸣。
(2)《离骚》中表达屈原“只要保持本心确实美好,哪管别人是否了解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中国之美,美在宫阙,美在杜牧《阿房官赋》中“________,________”的萦回曲折,屋角尖耸。
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②______________,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不逾矩。
③___________,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④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_____________。
⑤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_________________。
⑥质胜文则野,____________。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⑦_________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⑧岁寒,______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__,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⑩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__________,无道则隐。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行路难》(其一)一诗中,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2)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的两句是:“__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借皎洁的明月映照在江中,四周船儿悄无声息之景来烘托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的诗句是:“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用比喻表达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这一哲理、并显示出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的诗句是:_____ ,______。
(2)杜牧《赤壁》一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的慨叹的诗句是:____ ,______ 。
(3)《赤壁赋》借客人之口感慨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语句是:_______ , 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古人非常重视精神上的快乐,他们的快乐也各有不同。比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朝暮之景“①____,②____”跃动着怡然之乐;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遥想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沙场,“③____,④____”展现出豪迈列之乐;苏轼则在《赤壁赋》中体验月夜听任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自由飘荡,“⑤____,⑥_____”抒写出自由舒畅之乐。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表现作者极度矛盾和忍辱负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登岳阳楼》中,诗人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进而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世界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菊
[唐]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野人饷菊有感
[明] 张煌言②
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
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③带雨斜。
【注】①瓦松:寄生在高屋瓦檐上的植物,“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②张煌言:明末抗清英雄,他率众坚持抗清达十九年。③金心:菊的花朵。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谷诗题为“菊”,虽通篇不着一个“菊”字,却每一句均不离菊花。
B.郑诗第三句的“满”字,形象表现出菊花的清香沁人心脾,绵绵不绝。
C.张诗第二句写居于乡野的百姓出于对诗人品格的敬佩,而赠予他菊花。
D.张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后两句托物言志,全诗既是写菊,又是写人。
【2】同样是写菊,但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却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①,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②?”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③。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④。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⑤。后坐考妖言不实论⑥。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⑦。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⑧。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⑨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⑩,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阅读示范
【1】读懂文意——依据传主生平,分层梳理文脉
【2】读懂句意——回扣所学知识,突破障碍词句
①宠风声大行 大行:
②在郡何以为理 理:
③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 清夷
④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 以:
⑤绳正部郡,风威大行 绳:
【3】⑥后坐考妖言不实论 坐:
⑦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 压塞:
⑧百姓市道莫不咨嗟 咨嗟:
⑨致奠醊以千数 醊:
⑩纠剔奸盗,不得旋踵 旋踵:
真题演练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审美鉴赏之文化常识)(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名。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15、根据要求作文。
有个女人多年来不断嘲笑对面女人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会洗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直到有一天,有个朋友到她家才发现不是对面女人的衣服洗不干净。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她窗户上的灰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原来,是自己家里的窗户脏了。一个人发现别人的错误总比发现自己的错误容易,而错怪别人也比检讨自己更简单。因此我们在看到生活中愤世嫉俗的人时,不妨提醒他们:“擦亮你的窗子。”而我们每个人也应常常自问一句:“自己的窗子擦亮了吗?”
要求:①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