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阿克苏地区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各项中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B.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此三者,吾遗恨也

    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惟兄嫂是依

    D.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何为而在吾侧也

  •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因为历史文化名人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或者其较高的专业成就,对大众有陌生感,所以大众对朱自清等名人形成一定的知识壁垒也是很正常的。

    B.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干群共同努力的结果。

    C.人格修养、家国情怀与社会关爱等情志教育,不仅会对世界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且是在阅读与表达教学中需要师生关注的重点。

    D.张家界那悬崖峭壁上的松树,没有东北红松的伟岸威仪,也没有黄山迎客松的美姿娇俏,只是以独有的清正傲骨,守护着青峰翠谷,浸染着涓涓山泉。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七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结齿,眸子赛①灯,下巴颤儿一塔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戳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功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各色②。苏大夫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绝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作“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拖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了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他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哼呦哼呦叫疼。谁料苏大夫听都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门后,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了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架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去。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选自《俗世奇人》)

    (注)①赛:天津地方土语,有“好像”或“似”之意。②各色:方言,意思是特殊,与众不同。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人公苏七块是当地的一个治疗跌打损伤的医生,但“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不能说明他无医德。

    B.小说情节曲折,作者运用伏笔和照应,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大夫暗中相助,最后写苏七块赠药退钱,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C.小说采用欧.亨利式的结尾,结局颇有点出人意料,读者在对苏七块的个性、人品感到惊疑、怪异之际,又会对他油然萌生敬佩之情。

    D.小说的故事性和传奇性很强,语言典雅优美。让人粗读故事会大呼奇妙,咀嚼文字又觉得精妙无比。

    2小说是如何塑造苏七块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请探究小说为什么以苏七块还钱赠药为结尾。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描写诗人感到烦闷失意,为时所困而走投无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默写名句

    (1)悟已往之不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5)《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人们的品德和能力可能达到最高境界的两句是“____ ,______ ”。

    (2)《阿房宫赋》中杜牧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

    (3)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有词《西江月》,批《红楼梦》中贾宝玉恰极,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截了当地说了他行为与众不同,自树一“格”。

    (2)古人用“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来描绘女子安静与活泼的两种美好生命状态,古典形象林黛玉自然亦别有一番风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表达了戍守边疆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达同样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峨眉山月歌》中,李白借月亮表达情思,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思念 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草径入荒园。______________,僧敲月下门。

    (6)在《横吹曲辞·前出塞九首(其六)》中,杜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解决问题要从关键处着手。

    (7)《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中,苏轼用极鲜明的颜色对比绝妙地写出大雨突然降至时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中,运用夸张手法,表现高昂志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 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月亮圆缺更替、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

    (2)《蜀道难》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在于“_______”。

    (4)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5)《氓》中用桑叶作比,表现女主人公年轻貌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6)王维在《山居秋暝》中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来突出山的幽静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旅宿

    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下列对于这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塑造了一位独在异乡,没有知音,专注幽独,黯然伤神的诗人形象;全诗浓厚的思乡之情也油然而生。

    B. 颔联描绘出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寒夜孤灯,诗人思念故乡旧年往事;窗外孤雁鸣叫,加上被贬谪,屋里诗人深愁难眠。

    C. 尾联勾勒出一幅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回乡后面 对家乡美景的喜悦之情。

    D. 全诗情感至深,含蓄蕴藉,既抒发了诗人在外旅况的落寞、凄凉的内心情愫,也表 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2请从虚实的角度鉴赏这首诗的颈联。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短文及《五石之瓠》,回答各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 其下/

    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即惠施,庄子的朋友,先秦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B.“魏王”即魏惠王。由于魏国曾定都大梁,所以魏国也称为梁国,因此魏惠王即《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梁惠王。

    C.“石”即“禾石”,古代重量单位,相当于一百二十斤(担)。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中的“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8两,1两=24铢。

    D.“樽”指腰舟,可以捆在腰间漂浮在水上。古人以瓠系于腰间,用以渡水。

    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以“大瓠之种”为比喻,其实是要说在纷乱的现实社会中,有一些人怀有才能却无法施展。

    B.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来批评惠子的观点,指出有才能的人在施展自己的才华时可能是方法不对,用错了方向,而不是“才能”本身的错误。

    C.惠子又用大树的比喻进一步申述自己的观点,大树的遭遇是“立之涂,匠者不顾”,而庄子同意他“大了就没有用处”的说法,这样大家就只有一同离开这个世界了。

    D.庄子继续反驳惠子的观点,指出“无用”即是一种“逍遥”,在那远离尘世的地方,精神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比那些耍小聪明而不免于死亡的“狸狌”强多了。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孙少平已经不像刚入学那样,老是等别人打完饭才去取那两个黑馍;他渐渐抛弃了这种虚荣或者说自卑,大大方方站在队列中取他的饭。班里有几个家里光景好的同学,甚至成了他喜欢的朋友,有时候他们还背着他给他订一份乙菜呢。孙少平已经隐约地认识到,一个人要活得有意思,不仅要吃好的穿好的,还应该具备许许多多他现在也不能全部说清楚的东西。

    这是《平凡的世界》里描写孙少平的一段话,这段话体现了孙少平的成长。看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对成长的理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