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乌鲁木齐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那支魔杖般的笔,又犀利,又机智,又俏皮,汨汨地流泻出无穷无尽的笑料,皮里阳秋,包藏着可悲可恨可鄙的内核。

    ②退欧阵营的支持者对财政研究所的报道不以为意,质疑一向标榜无党派色彩的财政研究所此时公开为留欧呐喊,不过是因为接受了欧盟方面的援助。

    ③一个指挥员应该随时关注战场形势,从大局出发,全盘调度,岂能目无全牛,斤斤计较于这些琐碎小事,以致误了大事?

    ④京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今天国家要振兴传统文化,作为艺校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使京剧艺术薪火相传,这是我们的责任。

    ⑤由于他经常无视单位的规章制度,甚至久假不归,有急事也找不到他,单位领导很不满意,经研究决定,勒令他辞职。

    ⑥网上的一篇《山东省委原常委、济南市委原书记王敏案件警示录》,让一些口头冠冕堂皇、内心龌龊的“两面人”贪官成为社会热点。

    A. ①②④   B. ①④⑥   C. ③⑤⑥   D. ②③⑤

  • 2、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于农历三月上旬巳日,游于水滨,祭祀、沐浴,祓除不祥,称为“修禊”。如《兰亭集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B. 古代男子常在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伯牙、仲尼等;女子在姓的前面加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孟姜、叔姬等。

    C. 古代讲到亲戚关系时,常常用丧服的差别表示亲疏远近。如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D. 古代祭祀时,用羊、豕作祭礼叫太牢,牛、羊、豕齐全的叫少牢。如欧阳修《伶官传序》:“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对诗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观照,并将其呈现在诗歌文本中——诗歌写作行为本身成了被书写的对象。在陈与义、陆游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诗歌写作本身更细致、频繁的书写,题诗”“成诗”“寻诗”“哦诗等有关诗歌写作的表达大量出现,有意寻诗、出声吟哦的诗人形象也越发明晰,这表明:宋诗对诗歌写作本身的呈现更为深细,写作者对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识。

    题诗”“成诗在陈与义的诗中承载了丰富内涵。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洒面风吹作飞雨,老夫诗到此间成两例清晰展示出外部环境怎样激起了诗人内心的波澜,眼前转瞬即逝的景致如何被诗人捕捉到进而成为诗歌的一部分。而成诗的过程往往具有实时性、不可复制性。有道是有诗还忘记”“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诗人内心感知到的诗意、诗人在语言表达上的疏离,都清晰呈现在诗中。他在《对酒》中的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同样感叹着自己在语言表达上的窘迫。

    诗人也常常自发外出寻诗柳林横绝野,藜杖去寻诗(《游八关寺后池上》),诗人专门拄着藜杖寻诗;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寻诗两绝句》),半夜从酒醉中醒来的诗人特意推开门,在明月乔木中寻诗。场景本身就是诗意的来源,诗人在呈现出诗意产生的特定情境之后便结束了诗篇,不再述说此刻的感受。这类似前引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诗人看似只是记录实时景象,然而诗情恰恰渗透在眼前所见之中,诗歌写作也在此刻完成。不同的是,寻诗更能体现寻找、访求的过程性和目的性,在这一表达中,仿佛成了触手可及的实体;作者自认与读者对何为有着高度默契,只需呈现特定场景,读者便可心领神会。这种将客体化的过程,体现出诗歌已成为诗人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的一部分,同时,诗人的主体身份在诗歌中也呈现得愈发明晰。

    (摘编自刘晓旭《赋诗与寻诗》)

    材料二:

    在中国文化中有复杂的意涵。本文所言览镜诗,不是泛指含有意象的诗,也不是指专门吟咏镜子的诗,而是指书写览镜行为与感想的诗作。览镜诗的关注点,是这个行为本身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物心理情感。换言之,览镜诗中,作为物品的镜,只是触发某种心理的媒介,并非诗歌吟咏的重心所在。作者对览镜行为有更充分的自觉,把更多的笔墨着眼于镜中像所引起的一系列内心反应和情感状态。审视览镜诗的嬗变脉络,我们可以再次确认中唐至宋代诗学的一脉相承,也能感受到日常化题材在宋代诗人手中有更繁复的艺术表达和更丰赡的文化内涵。宋人的自我形象在览镜诗中得以再造,新的审美趣味随之形成。

    由镜中像来认知自我,是人们览镜自照的重要目的。按法国心理学家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人们通过观看镜中影像而建立自我的观念,并由镜中自我逐渐进入社会中的我乃至理想中的我。人在镜前凝视,建构对自身形象的认识。镜中像现实我存在距离,这就促使照镜人通过想象去完成两者的合一,建构自我形象。诗人照镜,由人而镜,由镜而像,由像返观人,故心有所感。解读览镜诗,是观察作者自我形象建构的有效途径。

    试看宋庠《因览镜照见衰年状貌有感》:

    拂槛清晨念老余,只堪丘壑便悬车。

    暗围廓落频移眼,坐况苍华不满梳。

    淚绶转惭龟钮印,土膏空负鹤头锄。

    人生出处真难决,羡杀贤哉汉二疏。

    宋庠仕宦显达,遣词造句典丽奥博,全诗意脉从镜中像指向现实我。镜中老态让他联想到现实官场——是致仕退隐,还是不负官位?他内心纠结。宋庠没有白居易的乐天顺命,镜中像刺激他要在现实和理想间选择,所以他最后欣羡汉代的疏广、疏受,能主动功成身退。我们可从中提炼出诗人的三层形象:

    A镜中像——颓然老者(坐况苍华不满梳);

    B现实我——高位在身(淚绶转惭龟钮印);

    C理想我——致仕归田(羡杀贤哉汉二疏)。

    正是三者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作者难决,整首诗也因三层形象的复杂关系而充满张力。览镜诗是表达日常生活细节的诗。日常不能径直变为诗,但诗可以表现日常,让日常经验走向美学自觉。宋人将镜中像现实我勾连在一起,让幻象真我对话,试图超越琐碎凡庸的现实,直指诗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

    (摘编自侯体健《幻象与真我:宋代览镜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与义在《对酒》等诗中感慨诗意受限于语言,难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诗情,所以写不出好诗。

    B.宋诗中有关“寻诗”的诗句着重叙写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作所为,其场景读来真实可感。

    C.宋代览镜诗中的“镜子”不是诗歌的重心,而是抒情的中介,诗人意在抒写镜中人像所激发的思想情感。

    D.诗人的自我意识使其对于“览镜”等日常行为有更充分的自觉,并将其当作日常化的创作题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成诗和寻诗有相似之处,后者更能彰显诗人创作的自觉性。

    B.《寻诗两绝句》看似未交代寻诗的结果,其实诗情已生,这正是寻诗之诗的妙处。

    C.相比于寒门士子,宋庠这类地位高、通世故的贵族更容易写出意蕴丰富的览镜诗。

    D.材料二标题所谓“幻象”主要指镜像,而“真我”则指向诗人的真实境况或情思。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木兰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B.刘禹锡《昏镜词》:“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

    C.孔平仲《览镜》:“拂拭菱花试一临,貌随年改叹光阴。平生履行无人识,嗟尔顽铜岂照心。”

    D.叔本华:“每个人都应该以他人为镜,从这面镜子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恶行。”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引入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作用。

    【5】以上两则材料,是我校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围绕课题“宋代诗人”搜集到的有效文献。请结合材料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1)写出该研究课题的完整名称,不超过15个字;

    (2)简要归纳两条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结论。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通过“______”两句,写出秦始皇统治期间边防武器精良完备,忠贞将士严守关隘。

    (2)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两句,表明唐庄宗不负所望,完成了父亲托付的灭燕、灭梁的遗愿。

    (3)李贺《李凭箜篌引》“______”两句,与《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手法相同,都是用摹声法再现了乐曲的美妙。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实迷途其未远”的用典出自《离骚》里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自己年老气衰而遭受欺侮后心急如焚又无可奈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片,“_________”和“_________”写的是辛弃疾由眼前景物怀想到的两位历史人物。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举例来解释“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中运用想象手法,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的两句是:__________

    (3)在《阿房宫赋》 中,杜牧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朝统治者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五丁开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一生长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诗中有两句对其生活状况作了生动的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往事的追忆。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李白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描绘得惟妙惟肖。

    (2)杜甫在《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在一起,流传千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扬州慢》一词虚实结合,比如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实则写出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

  • 9、填空。

    (1)庄子在《逍遥游》中以具体事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并大肆挥霍的暴行。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伤春五首·其一

    杜甫

    天下兵虽满,春光日自浓。

    西京疲百战,北阙任群凶。

    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

    蒙尘清路急,御宿且谁供。

    殷复前王道,周迁旧国容

    蓬莱足云气,应合总从龙。

    [注]①广德元年十月吐蕃侵入长安,代宗走避陕州,百官奔散,次年春杜甫于蜀地听闻此消息,为此写了这组诗。②语出商王武丁勤于政事,恢复先王德政;周平王为避犬戎之难东迁洛阳。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兵虽满,春光日自浓”与《春望》开头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实的凄凉与自然的生机形成鲜明的对比。

    B.“西京疲百战”一句批评了官军面对叛军时孱弱的战斗力,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C.“烟花”是指春天艳丽的景物,这里是以乐景写哀情,表达面对战乱的感伤,并与开头形成照应关系。

    D.“御宿且谁供”一句表达了对“蒙尘”之中皇帝的挂念与关切,诗人“忠君”的形象跃然纸上。

    【2】诗歌最后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乘胜而去国远斗           去国远斗:离国远征

    B.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不得方轨:不能并列前行

    C. 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走水上军:让水军逃跑

    D.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      空壁:全军离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吾奇兵其后,使野无所掠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

    B. 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②教淮阴侯反乎

    C. ①则大喜,敢引兵遂下   ②信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D. ①成安君陈余闻汉袭之也   ②彼未见吾大将旗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韩信探知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纳,赵军主帅陈余有轻敌情绪和希图速决的情况后,立即指挥部队进到离井陉口三十里远的地方扎下营来。

    B. 半夜时分,韩信选拔了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的红旗,乘天黑悄悄从山间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埋伏。

    C. 等到赵军倾巢出动去追逐战利品的时候,两千轻骑兵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

    D. 鏖战中的赵军突然发现背后营垒插满汉旗,队形立时大乱。韩信趁势反击,将二十万赵军杀得大败,斩杀赵军统帅陈余和赵王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2)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5阅读文章,请概括韩信击败赵军的原因。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近日,演员不愿意扮丑的话题再次引起舆论热议。在某电视剧中,无论是被绑架还是被打入天牢,女主角永远穿戴整洁,妆容精致……面对如此失真的呈现,观众纷纷给出差评。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演员巩俐在电影《秋菊打官司》里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为了贴近所饰演的农村妇女角色,她在陕西农村体验生活,把自己晒黑,让头发变得粗糙、毛躁,连村妇吃面发出的声音都要模仿。通过一系列努力,她塑造的“秋菊”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的经典。

    阅读材料后,作为当代青年,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在下面的场景中,任选一种,完成写作任务。

    ①某校拟举行“美与丑”的讨论会,请写一篇发言稿,体现自己的思考与认识。

    ②请你以当代青年学生的名义给不愿意扮丑的演员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思考与认识。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