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A.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B.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C.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D.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充足理由律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 。 , 。 , , 。从理论上来看,关于本源的知识是非常让人感到振奋的,因为知其所以然才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它们。但是关于本源的知识同样可以广泛应用到实践领域,因为找到了事物的根源就可以控制事物的发展,控制事物所带来的影响,这是有许多例子可以证明的。例如,我们确定某种细菌是引发某种疾病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消灭细菌的方式来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节选自《简单的逻辑学》)
①我们想知道为什么事物会是这样
②但是我们知道它们的存在都有理由
③它们都有其自身的根源
④我们用相当一部分精力来探寻这些理由
⑤我们不尽知每个事物存在的理由
⑥作为理性的动物
A.⑤③①②⑥④
B.③⑤②⑥④①
C.④③⑤②⑥①
D.③⑤②④⑥①
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博物”这一学科在大航海时代就已经开始发展,虽然大航海的目的是发现殖民地而非科学探索,但每发现一块新的殖民地便要记载此地的粮食植物,生活方式,能播种什么作物,甚至于不同的矿物质分布,最早的博物学就这样发展起来。“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东西,气候条件如何”便是博物学最早的研究范畴。在早期,博物学便是除了数域外其他科学的统称。今天,博物学则是指包括当今意义上天文、地质、地理、生物学、气象学、人类学、生态学、自然文学、动物行为学、保护生物学等学科的部分内容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与大自然相关的学科,这也是博物学的核心。它关注的是如何有利于改进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利于人的生存,如何让普通人日常生活更好,让生态系统更可持续。
②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博物文献,还是西方早期的博物研究,都涉及人对自然万物的认知。这里仅列举两位与自然对话的隐者作为典型,一位是中国的陶渊明,一位是美国的梭罗。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田园诗描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生活,还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审美画面。但他描写的菊花是什么品种,他看到的“飞鸟”又是什么鸟,没有人去追问这样的问题,因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思维逻辑和审美情趣在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种境界是由多种物象自然关联而呈现出来的瞬间,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而且“会心处不必在远”。
③梭罗的故事和思想早在民国时期就被介绍到了中国,1940年的《改进》杂志连载了白石翻译的美国学者德莱塞的文章《梭罗的思想》,还附有《梭罗略传》,次年出版了《梭罗》一书。文章评价“他不欢迎专门化或专门的学识,因为他认为这些并不跟人与自然现象的相对关系相符合”。他认为“人是大地的产儿”,“是宇宙的一分子”。
④两位隐者相隔1500多年,我们今天透过陶渊明的影子去看梭罗,会觉得似曾相识,梭罗就是美国版的陶渊明。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两位崇尚自然的隐者不期而遇。陶渊明的田园诗文和梭罗的散文《瓦尔登湖》是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然而不止于此,两位哲人各有其文化传统和思想资源,却殊途同归,特别耐人寻味。“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观念表达了人对非自然生存状态的自觉反省和自我矫正,在今天依然是我们与先贤对话、与自然对话的中介,也是博物人生的生动教材。
⑤中国古代有源远流长的博物文化,虽然没有建立起博物学这个学科。借鉴民国时期学者的视野,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博物文化与西方博物学科对接的过程。例如,王国维在《国学丛刊序》中指出:“特余所谓中学,非世之君子所谓中学;所谓西学,非今日学校所授之西学而已。治《毛诗》《尔雅》者,不能不通天文博物诸学;而治博物学者,苟质以《诗》《骚》草木之名状而不知焉,则于此学固未为善。”他将中学与西学对比,又说学问本无中西,本无新旧。那么,《诗经》《尔雅》《离骚》都可以看作古代的博物文献。或者说,中国古代的博物学与文学有共同的源头。1914年中国的《博物学杂志》创刊号发表薛凤昌《中华博物学源流篇》一文,追溯了“吾国博物学源流之大概”。1918年蔡元培为《植物学大词典》作序,也提到中国的植物文献“《尔雅》之释草木虫鱼鸟兽及本草是也”。而胡朴安1928年出版的《诗经学》一书有一篇专门谈“《诗经》之博物学”。
⑥在当时中西对话、古今对话的语境下,中国学者开始以西方的“科学”尺度,梳理中国的典籍文献,将中学与西学相提并论。其实中国古代的博物“多识”之学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发展脉络,与利用显微镜考察自然对象的博物科学,是没有渊源关系的。值得反思的是,由于西方博物学科的教材进入中小学,中国传统的综合的博物文化就此中断。我们今天提倡复兴博物学,应该进一步追溯中国本土的文化源流,与古人对话,与民国学者对话,但不必拘泥于西方的“科学”尺度。就当今的博物图书编写而言,与其用西方博物学去解读诗经、楚辞、唐诗等文本,不如呈现古代“多识”之学与咏物文学的内在关联。
【1】第④段加点的“教材”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
【2】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最早的博物学在大航海时代,伴随着航海被人们不懈探索而发展起来。
B.有着不同文化传统和思想资源的陶渊明和梭罗在博物人生中殊途同归。
C.中国古代的博物“多识”之学与西方的博物科学是没有渊源关系的。
D.当今博物图书编写应呈现古代“多识之学”与咏物文学的内在关联。
【3】文章将陶渊明与梭罗相提并论的意图是__________。
【4】第⑤段作者大量列举了民国学者的研究,其作用是什么?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蜀汉危急之时,内外臣子毫不懈怠、舍生忘死的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 ,_________”两句承上启下,将眼前实景过渡到对当年英雄周瑜的回忆。
(3)《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占地面积广、楼阁高耸入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孔子认为要识别君子和小人就要看其价值追求,看其对“义”与“利”的态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将进酒》中以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自我,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3)《望岳》中他意气风发,《春望》中他忧国忧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_______,_______”,表明可以牺牲自己,换取别人的光明生活。杜甫的人生境界随着境遇的改变而不断升华着。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两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自己辞官,摆脱束缚,归田途中内心的喜悦与轻松,能够感受到陶渊明“无官一身轻”的轻松。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描写行人步履艰难、抚胸叹息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与“光阴似箭,时不我待”意思相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家中乏人的困苦境地。
(4)在姜夔的《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二十四桥边的红药,以乐景衬哀情,通过写红药的繁华反衬整个扬州城的凋残破败,再用一个诘问收尾,催人泪下。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浩瀚无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中,以水为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表现愁绪的缠绵不断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②,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温庭筠,晚唐诗人。②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句“魂销”二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骤见汉朝使者时,强烈复杂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
B. 颔联像两幅图画。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
C. 颈联写苏武在匈奴时与出使时的人事变换,流露出恍如隔世的感慨。“非甲帐”意指不是武帝时的甲帐,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
D. 颈联用“逆挽法”,先说“回日”再说“去时”,调整时空顺序,“化板滞为跳脱”,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诗的动荡离合之美。
E. 尾联运用多种手法:借喻,用“茂陵”喻指去世的汉武帝;化用,“逝川”是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化用而来。
【2】诗题为“苏武庙”,但诗中实写苏武庙的文字并不多,而是大量运用虚写来呈现内容。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坚,西台舍人齐聃子也。少好学,遍览经史,性宽厚长者。圣历中,车驾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坚为判官,表奏专以委之。神龙初,再迁给事中。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中宗即令杀之。时方盛夏,坚上表曰:“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合严诛。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谨按《月令》:‘夏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嫁不熟。’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伏愿详依国典,许至秋分,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中宗纳坚所奏,遂令决杖,配流岭表。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兵以击姚州西贰河蛮,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坚以蛮夷生梗,可以羁縻属之,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独建议以为不便。
(节选自《旧唐书•徐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B.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C.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D.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车驾,天子的代称。古代对帝王的称呼很丰富,尊称有陛下、圣驾、圣上、天子、寡人等。
B.秋分,二十四节气之一,白露之后,在9月22、23或24日,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一样长。
C.岭表,指五岭以南地区,在中原人看来岭南地区在五岭之外,故名。类似说法有“江表”等。
D.华夏,汉族先民或中原地区的古称,后泛指中华民族。古代对少数民族则称蛮、夷、戎、狄。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如奔腾的列车,车窗外不断变动着变化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了不得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没错过,抓住了;错过,溜走了——这正是人生的经纬线。有些错过的,就永远错过了,但因为你善于细细咀嚼这错过的苦果,终将能从怅惘中升华出省悟,乃至于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或许反而更有深度,你的心灵或许反而更添光彩。
其实,每个人对人生中的错过都会有独特的体验和真切的感受。请以“错过”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