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四平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全存在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南面称孤,系狱抵罪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B.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意气勤勤恳恳

    C. 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   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D.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 2、下面一段话的顺序被打乱,调整后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江中没有桥墩,对于过船、过水,当然要好得多。②现在的郑州黄河铁路桥,长约三公里,河中有很多桥墩。③将来一定会有没有水中桥墩的大桥。④这样长跨度的桥,一定也是很高的,最适宜于跨海。⑤但到将来,像这样的长桥,或者更长的桥,如果有需要的话,只要一个桥孔,就可跨过江了。

    A.③②①④⑤

    B.⑤③①②④

    C.③②⑤①④

    D.⑤③①④②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霸王别姬(节选)

    张爱玲

    她拿起蜡烛台,招呼近旁的哨兵过来用他的灯笼点亮了她的蜡烛。正当她兜紧了斗篷预备转身的时候,她突然停住了。①从山脚下的敌兵的营垒里传出低低的、幽闲的、懒洋洋的唱小调的歌声。很远,很远,咬字也不大清晰,然而,风正朝山上吹,听得清清楚楚的。是楚国乡村中流行的民歌《罗敷姐》。

    虞姬不说话,手里的烛台索索地乱颤。扑地一声,灯笼和蜡烛都被风吹熄了。在昏暗中,她的一双黑眼珠直瞪瞪向前望着,像猫眼石一般地微微放光,她看到了这可怖的事实。

    等那哨兵再给她点亮了蜡烛的时候,她匆匆地回到有着帅字旗的帐篷里去。她高举着蜡烛站在项王的榻前。他睡得很熟,身体微微蜷着,手塞在枕头底下,紧紧抓着一把金缕小刀。他是那种永远年轻的人们中的一个;虽然他那纷披在额前的乱发已经有几茎灰白色的,并且光阴的利刃已经在他坚凝的前额上划了几条深深的皱痕,他的睡熟的脸依旧含着一个婴孩的坦白和固执。他的粗眉毛微微皱着,鼻子带着倔强的神气,高贵的嘴唇略微下垂,仿佛是为了发命令而生的。

    虞姬看着他——不,不,她不能叫醒他告诉他悲惨的一切。他现在至少是愉快的;他在梦到援兵的来临,也许他还梦见内外夹攻把刘邦的大队杀得四散崩溃,也许他还梦见自己重新做了诸侯的领袖,梦见跨了乌骓整队进了咸阳……那不太残酷了么,假如他突然明白过来援军是永远不会来了?

    虞姬脸上凝结了一颗一颗大汗珠。她瞥见了布篷上悬挂着的那把佩剑——如果他在梦到未来的光荣的时候忽然停止了呼吸一一譬如说,那把宝剑忽然从篷顶上跌下来刺进了他的胸膛——她被自己的思想骇住了。汗珠顺着她的美丽的青白色的面颊向下流。红烛的火光缩得只有蚕豆小。项王在床上翻了个身。“大王,大王……”她听见自己沙哑的声音在叫。

    项王骨碌一声坐了起来,霍地一下把小刀拔出鞘来。

    “怎么了,虞姬?有人来劫营了么?”

    “没有,没有。可是有比这个更可怕的。大王,你听。”

    他们立在帐篷的门边。②《罗敷姐》已经成了尾声,然而合唱的兵士更多了,那悲哀的,简单的节拍从四面山脚下悠悠扬扬地传过来。

    “是江东的俘虏在怀念着家乡?”在一阵沉默之后,项王说。

    “大王,这歌声是从四面传来的。”

    “啊,汉军中的楚人这样——这样多么?”

    在一阵死一般的沉寂里,只有远远的几声马嘶。

    “难道——难道刘邦已经尽得楚地了?”

    虞姬的心在绞痛,当她看见项王倔强的嘴唇转成了白色,他的眼珠发出冷冷的玻璃一样的光辉,那双眼睛向前瞪着的神气是那样的可怕,使她忍不住用她宽大的袖子去掩住它。她能够觉得他的睫毛在她的掌心急促地翼翼扇动,她又觉得一串冰凉的泪珠从她手里一直滚到她的臂弯里。

    “可怜的……可怜的……”底下的话听不出了,她的苍白的嘴唇轻轻翕动着。

    他甩掉她的手,拖着沉重的脚步,歪歪斜斜走回帐篷里。她跟了进来,看见他伛偻着腰坐在榻上,双手捧着头。蜡烛只点剩了拇指长的一截。残晓的清光已经透进了帷幔。“给我点酒。”他抬起眼来说。当他提着满泛了琥珀的流光的酒盏在手里的时候,他把手撑在膝盖上,微笑地看着她。

    “虞姬,我们完了。我早就有些怀疑,为什么江东没有运粮到垓下来。过去的事多说也无益。我们现在只有一件事可做——冲出去。看这情形,我们是注定了要做被包圈的困兽了,可是我们不要做被猎的,我们要做猎人。明天——啊,不,今天——今天是我最后一次的行猎了。我要冲出一条血路,从汉军的军盔上面踏过去!哼,那刘邦,他以为我已经被他关进笼子里了吗?我至少还有一次畅快的围猎的机会,也许我的枪会刺穿他的心,像我刺穿一只贵重的紫貂一样。虞姬,披上你的波斯软甲,你得跟随我,直到最后一分钟。我们都要死在马背上。”

    “大王,我想你是懂得我的,”虞姬低着头,用手理着项王枕边的小刀的流苏。“这是你最后一次上战场,我愿意您充分地发挥你的神威,充分地享受屠杀的快乐。我不会跟在您的背后,让您分心,顾虑我,保护我,使得江东的子弟兵讪笑您为了一个女人失去了战斗的能力。”她很迅速地把小刀抽出了鞘,只一刺,就深深地刺进了她的胸膛。

    项羽冲过去托住她的腰,她的手还紧紧抓着那镶金的刀柄,项羽俯下他的含泪的火一般光明的大眼睛紧紧瞅着她。她张开她的眼,然后,仿佛受不住这样强烈的阳光似的,她又合上了它们。项羽把耳朵凑到她的颤动的唇边,他听见她在说一句他所不懂的话:“我比较喜欢那样的收鞘。

    等她的身体渐渐冷了之后,项王把她胸脯上的刀拔了出来,在他的军衣上揩抹掉血渍。然后,咬着牙,他喊叫:“军曹,吹起画角!吩咐备马,我们要冲下山去!”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鲜明、强烈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色,项羽复杂多样的性格特征,就是通过虞姬甘愿牺牲自己的“深明大义”反衬出来的。

    B.小说结尾对项王的语言描写,一方面刻画出了项王英武勇猛的形象,另一方面更是为了点明项王的悲惨结局,凸显他的英雄末路之悲。

    C.小说善于描写细节,如文章两次提到项王枕边的小刀,这与虞姬最后用小刀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一内容形成了照应。

    D.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曲折紧张、迂回复杂,透过文章的描写读者仿佛能够看到垓下决战时那残酷、激烈的战斗场景。

    【2】小说划线句子两处写士兵唱《罗敷姐》,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综合分析。

    【3】在项王醒来前,虞姬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谏刘禅,要开言路、广听闻,发扬先帝美德和志士气节,而不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这样会堵塞忠言进谏之路。

    (2)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见到了徐公,先是仔细观察,感觉自己没有徐公美,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认定自己确实不如徐公美。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借景物变化暗示新事物必然会代替旧事物这一规律,表现作者乐观向上、不惧挫折的人生态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手法来慨叹人生短促、人类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诗经•卫风•氓》以桑树起兴,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⑶夸张是李白常用的艺术手法,他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度,例如他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便通过夸张手法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田的畅快心情。

    (2)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4)《湘夫人》中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相约未见愁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 不愤不启,__________ , 则不复也。”

    (2)君子去仁,恶乎成名?________,造次于是,________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 ,可谓好学也已。”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以孔子从师的事例证明了“_______”的观点,而郯子等人道德学问不及孔子又与后文“_______”相照应,论证严密。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控诉和揭露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百姓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

    (3)《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_______”,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_______”,即便乞丐也会拒绝。

  • 9、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___________,来吾道夫先路!(屈原《离骚》)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4)_____________,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5)_____________,樽酒家贫只旧醅。(杜甫《客至》)

    (6)_____________,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7)落木千山天远大,______________。(黄庭坚《登快阁》)

    (8)杜牧笔下曾繁华无比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在姜夔《扬州慢》中变成“___________”的荒芜,可见战争之残酷。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读书 【辛弃疾】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读书 【陆游】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注】课:阅读。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诗首句感慨是非不分、得失难明,这与作者在现实中理想屡屡碰壁有关。

    B.辛诗三、四句写即使读到书中古人写的有趣的情节,诗人也只能捶胸顿足。

    C.陆诗思路清晰,前两句概括写读书的目的,后两句描写了灯下读书的情景。

    D.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但浅中有深意。

    【2】从这两首诗中可以获取哪些读书方面的启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九山王

    曹州李姓者,邑诸生,家素饶,而居宅故不甚广,舍后有园数亩,荒置之。

    一日有叟来屋,出百金,李以无屋为辞。叟曰:“请受之,但无烦虑。”李不喻其意,姑受之,以其异。越日,村人见舆马眷口入李家,纷纷甚夥,共疑李第无安顿所,问之。李殊不自知,归察之,并无迹响。过数日叟忽来谒,且云:“庇宇下已数晨夕,事事都草创,起炉作灶,未暇一修客子礼。今遣儿女辈作黍,幸一垂顾。”李从之,则入园中,欻见舍宇华好,崭然一新;入室陈设芳丽,酒鼎沸于廊下,茶烟袅于厨中。俄而行酒荐馔,备极甘旨,时见庭下少年人,往来甚众;又闻儿女喁喁,幕中作笑语声;家人婢仆,似有数十百口。李心知其狐。席终而归,阴怀杀心。每入市,市硝硫积数百斤,暗布园中满。骤火之,焰亘霄汉,如黑灵芝,燔臭灰眯不可近,但闻鸣啼嗥动之声,嘈杂聒耳。既熄入视,则死狐满地,焦头烂额者不可胜计。方阅视间,叟自外来,颜色惨恸,责李曰:“夙无嫌怨,荒园报岁百金非少;何忍遂相族灭?此奇惨之仇无不报者!”忿然而去。疑其掷砾为殃,而年余无少怪异。

    时顺治初年,山中群盗窃发,啸聚万余人,官莫能捕。生以家口多,日忧离乱。适村中来一星者,自号“南山翁”,言人休咎,了若目睹,名大噪,李召至家,求推甲子。翁愕然起敬,曰:“此真主也!”李闻大骇,以为妄;翁正容言之。李疑信半焉,乃曰:“岂有白手受命而帝者乎?”翁谓:“不然。自古帝王,类多起于匹夫,谁是生而天子?”生惑之,前席而请。翁毅然以“卧龙”自任。请先备甲胄数千具、弓弩数千事。李虑人莫之归。翁曰:“臣请为大王连诸山,深相结。使哗言者谓大王真天子,山中士卒,宜必响应。”李喜,遣翁行。发藏镪,造甲胄。翁数日始还,曰:“借大王威福,加臣三寸舌,诸山莫不愿执鞭靮,从戟下。”浃旬之间,果归命者数千人。于是拜翁为军师,建大纛,设彩帜若林,据山立栅,声势震动。邑令率兵来讨,翁指挥群寇大破之。令惧,告急于兖。兖兵远涉而至,翁又伏寇进击,兵大溃,将士杀伤者甚众。势益震,党以万计,因自立为“九山王”。翁患马少,会都中解马赴江南,遣一旅要路篡取之。由是“九山王”之名大噪。加翁为“护国大将军”。高卧山巢,公然自负,以为黄袍之加,指日可俟矣。东抚以夺马故,方将进剿,又得兖报,发精兵数千,与六道合围而进。军旅旌旗,弥满山谷。“九山王”大惧,召翁谋之,则不知所往。“九山王”窘急无术,登山而望曰:“今而知朝廷之势大矣!”山破被擒,妻孥戮之。始悟翁即老狐,盖以族灭报李也。

    异史氏曰:“夫人拥妻子,闭门科头,何处得杀?即杀,亦何由族哉?狐之谋亦巧矣。而壤无其种者,溉不生;彼其杀狐之残,方寸已有盗根,故狐得长其萌而施之报。今试执途人而告之曰:‘汝为天子!’未有不骇而走者。明明导以族灭之为,而犹乐听之,妻子为戮,又何足云?然人听匪言也,始闻之而怒,继而疑,又既而信,迨至身名俱殒,而始悟其误也,大率类此矣。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一日有叟来屋(_________) (2)暗布园中满(_________

    (3)以其异(_________      (4)翁正容言之(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归察之//后人哀之不鉴之

    B.谁是生而天子//村中少年好事驯养一虫

    C.发精兵数千//屠奔倚其下

    D.溉不生//曰爱之,其实害之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夙无嫌怨,荒园报岁百金非少;何忍遂相族灭?

    (2)明明导以族灭之为,而犹乐听之,妻子为戮,又何足云?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狐未经李生的同意,率家人在李生家后园安家落户,因而惹怒了李生,而招致了李生放火灭门。

    B.李生担心老狐投掷石块报复自己,一开始处处防备,但是过了一年多也没什么异常,于是慢慢地放松了警惕,因而中了老狐之计。

    C.老狐用巧计,诱使李生一步步走向与朝廷对抗的造反之路,最终让李家落得了族灭的下场,而报了灭门之仇。

    D.作者认为,李生被灭门是其本身心术不正和残忍地杀死狐家的因果报应所造成的;并告诫人们一定不要听信匪言。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文字材料,写作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认为我们正在进入“风险社会”,“阶级社会的推动力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饿!风险社会的集体性格则可以用另一句话来概括:我怕!”过去的2022年,新冠疫情、俄乌战争、科技与狠活、欧美经济衰退,变化与动荡一次一次让我们陷入恐慌,“我怕”的情绪随时都会喷涌而出。我们如何面对这样一个“我怕”的时代呢?

    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