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你共同食用的东西。
B.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情绪随着事物或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之产生了。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后来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击溃秦军。
D.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激愤大义,即使面对死亡也毫不惧怕,这是什么缘故呢?
2、下列文句中加点字用法与其它文句不同的一项( )
A.晋军函陵 B.进兵北略地
C.皆白衣冠送之 D.雨雪霏霏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周振鹤
中国古代史是一部农业文化发生发展兴盛衰落的历史,小而言之,也是一部农业文化重心从北到南转移的历史。在铁器未曾发明的远古,黄土高原的土质松软,易于耕种,自然成为中华文化的摇篮。《禹贡》将九州大地的土壤分成九等,雍州黄土高原的土壤仍认为是上上等。从气候来看,秦汉以前也是南不如北。北方气候凉爽,雨水虽少但集中,于旱地作物勉强够用。因此自远古直到秦汉一统时代,北方的农业文化得到有利的发展,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方面都对南方显出压倒的优势。秦汉时期,北方已形成关中和山东两大农业经济中心。而南方却还是“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在农业社会里,人是最主要的生产力,人口数量是农业文化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西汉元始二年的人口统计表明北方人口是南方的三点二倍。虽然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南方的农业经济也在逐步向前发展,但是速度很慢。例如牛耕技术直到东汉时期才传播到淮南地区。然而魏晋以后中国社会的大变动大大加速了南方的开发过程,使南方的农业文化水平不但赶上而且超过北方,实现了文化重心由北到南的转移。
从东汉末年到两宋之际,北方曾经出现过几次大动乱,迫使黄河流域人民南迁到淮汉、长江以至闽岭以南地区。南迁的人民不但给南方增添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移民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快速传播的过程。同时,割据的政权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也要积极发展经济。这两个因素都促使南方的开发速度比正常的一统时期要快。
在南下的移民长河中,有三次蔚为大观的浪潮,使南方农业文化的发展出现三次飞跃。第一次大移民发生在西晋永嘉丧乱之后,南来的北方侨民大都集中在淮水以南、太湖以北地区,使江淮一带的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时期取得长足的进步,将三国东吴以来南方已经加速开发的势头更加推向前进。但其时北方在十六国的混乱之后,也相对安定百余年时间,使黄河流域传统的优势继续向前发展,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农业文化水平尚未完全赶上北方。南北朝之后,隋唐重又建立一统宇内的大帝国,黄河流域重新得到繁荣,关中仍称沃野,南北文化都臻于昌盛。天宝初年,南北户口之比达到四比五之谱,双方相去不远。盛唐文化堪称南北共荣的文化,而北方似略占优势。
但是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将北方诸道化为千里萧条荒无人烟的灾区,大批难民蜂拥而至淮汉以南地区,形成了第二次移民浪潮。南方经济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已足与北方抗衡。北宋初年的人口统计表明南北户口之比已为三比二,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五代末期,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得以恢复发展,但通观北宋一代,南方的经济力量已经完全超过北方,不过,在商业方面,北方之发达不让南方。
靖康元年,金人南侵,宋王室辗转南逃杭州,大批各阶层的北方人随之南迁,形成第三次移民浪潮,使南方经济再度加速发展。两浙地区聚集移民最多,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至为迅速。相反,在北方,由于战争的影响,经济受到破坏,文化日见萎缩。从东汉末年到两宋之际的八百年,这一重心开始并完成了向南转移的全过程。金宋以后的元明清统一王朝,除了政治中心依然在在北方外,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
(选自《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1】下列关于“经济重心转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史是一部农业文化发生发展兴盛衰落的历史,也必然是一部农业文化重心从北到南转移的历史。
B.西汉时期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南方的农业经济也在逐步向前发展,但是因为人口数量不足,再加上农耕技术还没有传播过来,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很慢。
C.移民可以促使农业经济长足发展,如西晋永嘉丧乱之后,南来的北方侨民使江淮一带的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时期取得长足的进步。
D.安史之乱将北方诸道化为千里萧条荒无人烟的灾区,但是南方经济也正是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因为大批难民的涌入,使南方经济已足与北方抗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农业社会里,人口数量是农业社会中农业文化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西汉元始二年的人口统计就说明了这一点。
B.由于北方的土壤是最好的土壤,再加上北方气候凉爽,雨水集中,水源充沛,因此自远古直到秦汉一统时代,北方的农业文化得到有力的发展。
C.秦汉时期,北方已形成关中和山东两大农业经济中心。而南方却还是野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冶。由此可以看出南北的差距。
D.动乱虽会造成移民,但是南迁的人民不但给南方增添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移民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快速传播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方的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很慢,但魏晋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大变动,南方农业文化水平发生了改变,不但赶上而且超过了北方。
B.黄土高原之所以会成为中华文化的摇篮,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那里的土质松软,易于耕种,即使没有铁器之类的工具,收成也不错。
C.三次蔚为大观的南下的移民浪潮,使南方农业文化的发展出现三次飞跃。但北方在相对安定的百余年时间,也在继续向前发展,并有超越南方之势。
D.经济文化中心大体经历了以下过程:秦汉时期在北方,从东汉末年到两宋的八百年南方开发速度增快,至南宋元明清时期,固着在南方。
4、按要求填空。
(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蒹葭》)
(2)落花水香茅舍晚,____________。(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3)《雨霖铃》下片呼应上片“寒蝉凄切”,表明离别伤感,突出离别凄冷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高山仰止,__________。(司马迁《孔子世家》)
(2)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第七》)
(3)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4)钟鼓馔玉不足贵,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5)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6)大漠穷秋塞草腓,__________。(高适《燕歌行》)
(7)《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轮孤月,江天无尘,宇宙澄澈,使人仿佛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爱莲说》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2)《逍遥游》中,庄子用出行备粮的例子来反驳蜩与学鸠对鹏鸟的嘲笑,其中“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用来说明小事“所待”甚小。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主张通过宣传教化来实行王道的几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杜甫诗《登高》中既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又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 李密向晋武帝说明在前朝任职的目的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的两句是:______ ,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___________。(《李凭箜篌引》)
(2)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锦瑟》)
(3)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书愤》)
(4)君子是儒家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孔子认为文采与质朴搭配得当才是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雍也》)
(5)江与月总是引发文人骚客的无限遐思,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江月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代诗人多以酒入诗,《将进酒》就淋漓酣畅地抒发诗人李白的酒兴诗情,此时的他刚被赐金放还,本应倍感失意,却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7)《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为悼念亡妻所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词的下片这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写二人虽于梦中相见,千言万语难以言说,化作清泪两行。
(8)《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表述士因为任重道远,所以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表明有远大理想的人应该刚强勇毅,承担责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进酒》中藐视富贵利禄又怀才不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问题。(10分)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1)“万事非”在诗中具体指哪些内容?(3分)
▲
(2)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有哪些特色。(4分)
▲
(3)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情。(3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魏王泰上《括地志》。泰好学,司马苏勖说泰,以古之贤王皆招士著书,故泰奏请修之。于是大开馆舍,广延时俊,人物辐凑,门庭如市。泰月给逾于太子,谏议大夫褚遂良上疏,以为:“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若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乘机而动矣。昔汉窦太后宠梁孝王,卒以忧死;宣帝宠淮阳宪王,亦几至于败。今魏王新出阁,宜示以礼则,训以谦俭,乃为良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也。”上从之。
上又令泰徙居武德殿;魏徵上书,以为:“陛下爱魏王,宜每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居此殿,乃在东宫之西,时人不以为可,恐魏王之心不敢安息也。”上曰:“几致此误。”遽遣泰归第。
甲辰,诏自今皇太子出用库物,所司勿为限制。于是太子发取无度,左庶子张玄素上书,以为:“周武帝平定山东,隋文帝混一江南,勤俭爱民,皆为令主;有子不肖,卒亡宗祀。圣上以殿下亲则父子,事兼家国,所应用物不为节限,恩旨未逾六旬,用物已过七万,骄奢之极,孰云过此!况宫臣正士,未尝在侧;群邪淫巧,昵近深宫。苦药利病,苦言利行,伏惟居安思危,日慎一日。”
八月,上曰:“当今国家何事最急?”谏议大夫褚遂良曰:“今四方无虞,唯太子、诸王宜有定分最急。”上曰:“此言是也。”时太子承乾失德,魏王泰有宠,群臣日有疑议,上闻而恶之,谓侍臣曰:“方今群臣,忠直无逾魏徵,我遣傅太子,用绝天下之疑。”九月,以魏徵为太子太师。徵疾少愈,诣朝堂表辞,上手诏谕以:“周幽、晋献,废嫡立庶,危国亡家。汉高祖几废太子,赖四皓然后安。我今赖公,即其义也。知公疾病,可卧护之。”徵乃受诏。
上问侍臣曰:“自古或君乱而臣治,或君治而臣乱,二者孰愈?”魏徵对曰:“君治则善恶赏罚当,臣安得而乱之!苟为不治,纵暴愎谏,虽有良臣,将安所施!”上曰:“齐文宣得杨遵彦,非君乱而臣治乎?”对曰:“彼才能救亡耳,乌足为治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
B.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
C.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
D.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阁,文中指一种皇族男子的成人礼,皇族以此确认其成年人身份。
B.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的指称,因其方位得名。后来以此指称储君。
C.伏惟,意即趴在地上想,专用于古代臣子对君王上奏时,以表恭敬。
D.手诏,是皇帝亲笔写的诏令,不同于一般文书,得手诏者备感恩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宠爱魏王李泰,听了褚遂良的建议后,认识到皇子也应遵从礼制,谦逊节俭。
B.太子得到用度不限的恩准,挥霍无度。张玄素直言太子有亏德才,演变下去会亡国。
C.张玄素认为太子骄奢无度致使正直之士远离,奸佞之徒阿附,提醒皇上认识到危机。
D.魏征因身体等原因不愿做太子太师,皇帝赐下手诏,态度恳切,魏征最终接受任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乘机而动矣。
(2)苟为不治,纵暴愎谏,虽有良臣,将安所施!
12、作文
有人说,诗,之所以优美,是因为诗可以指引我们走向远方;但也有人反诘道,诗,连基本的温饱都不能帮我解决,又如何带我走到远方?
请以“诗与远方”为话题,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