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辽源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当执法人员对假冒少数民族的小贩进行处罚时,该小贩故作听不懂。执法人员拟对物品暂扣时,他又原形毕露,________,强词夺理,企图不接受处罚。

    ②英国统治阶层普遍缺乏科学知识,对数字毫不敏感,只会靠________治理国家。

    ③中共十八大在京召开,让记者们眼前一亮的是,此届党代表没有了以往的“沉默是金”,取而代之的是________,直抒胸臆,畅所欲言。

    A. 侃侃而谈   夸夸其谈   振振有词

    B. 振振有词   夸夸其谈   侃侃而谈

    C. 振振有词   侃侃而谈   夸夸其谈

    D. 夸夸其谈   侃侃而谈   振振有词

     

  • 2、下列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他们飞上坡顶,像小孩子坐滑梯一样一只挨着一只滑雪而下,滑到坡地后,又飞上去……

    B.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

    C.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

    D.乌鸦缩了缩小脑袋,好像一个耸起黑风衣领子的侦探,守在那地方。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传统文化崇尚以和为贵,重视人际和善、邻里和谐、家庭和睦,这些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方式。在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无讼”是一个重要理念。

    对于息事避讼,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表达过类似的态度。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这体现了儒家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尚“和”的主张。道家表达了谦和不争、不争而善胜的处世态度。法家虽然主张严刑重罚,但究其根本是希望通过法令滋彰来定分止争,并不希望天下纷扰不断。

    古代社会所倡导的“无讼”理念,并不是主张杜绝纷争以及解决纷争的诉讼,而是提倡努力减少纷争,并尽可能用不通过官方正式诉讼的方式解决纷争。我国古代有大量体现“无讼”的具体实践。比如,在民间倡导遇争谦让、息事避讼,也就是说,即便遇到争议,也通过谦抑退让平息纷争,尽量避免诉讼。再如,强调官吏公正裁判,以达到减少诉讼的目的。对于必须付诸诉讼的纷争,通过公正裁断、明辨是非、晓谕百姓,官吏尽快协调好利益关系,为百姓做好示范,从而减少类似诉讼的发生。还有一种重要方式是民间调处,即不通过诉讼来解决纠纷。我国古代有较为丰富的民间纠纷调处方式,比如,明朝颁布的《教民榜文》规定:“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辄便告官,务要经由本管里甲、老人理断。”

    “无讼”理念及司法实践对我国古代治理产生了较大影响。社会对“无讼”目标的追求,使得礼让谦和的道德观念备受推崇,而锱铢必较、睚眦必报则受到贬责,“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更加深入人心。着眼“无讼”目标,历代统治者在施行教化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对诉讼加以抑制。一方面,从制度上对提起诉讼的主体、时间、事由、形式、前置程序等予以限定,以此减少诉讼发生。另一方面,遏制滥讼,制裁和打击恶意兴讼、教唆诉讼的讼师、“讼棍”。“无讼”也体现了对古代统治者的要求,含有倡导统治者施行仁政之意。依据这种理念,统治者应“好生”“为善”做到“制五刑而不用”,以“其身正”而致百姓“无讼”,进而达到“至治”的境界。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讼”体现了我国古代社会人们对秩序的理解和追求。

    今天,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人们的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各类利益关系相互交织,各种社会纠纷也大量增加,诉讼案件数量逐年增长。然而,司法资源相对有限,司法机关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代表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强调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价值。这一模式与传统的“无讼”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生动体现。

    当然,今天的时代条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对“无讼”理念的借鉴,不能简单照搬历史上的某些做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纠纷的内容及复杂程度远异于前,而司法与其他矛盾纠纷解决方式的配合已有较好的制度基础和现实条件。因此,“无讼”理念的传承和运用,主要体现在解决矛盾纠纷时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等方面。我国正在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充分发挥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非诉解纷手段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努力使大量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前。

    与此同时,要强化司法对社会纠纷解决的引导作用,特别是通过司法案例明确司法对各种社会行为的判断,引导当事人对纠纷解决结果形成合理预期,为非诉化解纠纷提供示范。通过这些具体措施,推动人们对诉讼形成理性认识,正确对待和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抑制滥用诉讼权利、浪费司法资源的行为,让“无讼”文化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顾培东《认识传统社会“无讼”理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儒、道、法三家思想家都曾提出过“息事避讼”的理念。

    B.“无讼”并非杜绝诉讼,而是提倡要尽量减少纷争或不以官方方式解决纷争。

    C.“无讼”不仅是对百姓的道德要求,也是对古代统治者倡导施行仁政的要求。

    D.“枫桥经验”与“无讼”理念有相通之处,是我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传承的体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出发,引出要讨论的“无讼”理念。

    B.文章引用明朝的《教民榜文》,意在阐明古代社会“无讼”理念的真正含义。

    C.文章从两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历代统治者是如何实践“无讼”理念的。

    D.文章联系当今社会现状,指出“无讼”理念的积极意义,具有现实针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有较为丰富的民间纠纷调处方式,使得一部分民间纠纷未进入诉讼阶段就得到化解。

    B.中国社会推崇礼让谦和,贬斥锱铢必较,这与长期以来社会对“无讼”目标的追求有较大关系。

    C.当代中国社会纠纷增加,诉讼案件增多,造成司法资源越来越有限,司法机关的压力也不断增大。

    D.现代社会纠纷与古代差别较大,司法制度比以前更为完善,但是依然可以借鉴传统的“无讼”理念。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3)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4)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一)》)

    (5)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 5、名篇名句默写

    (1)《归去来兮辞》中直接抒发乐天安命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即让自己的生命始终顺应自然之道,也就实现了人生的意义。

    (2)庄子在《逍遥游》中引用《齐谐》里的话,重点描述大鹏对风的依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3)李密在《陈情表》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请求,乌鸦反哺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其奉养祖母的拳拳之心,感动了提倡以“孝”治理天下的晋武帝。

    (4)《滕王阁序》中描写傍晚美景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1)宋荣子看淡了世间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作者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表明居室虽然很简陋,但是自己很满足。

    (3)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述了滕王阁所在地人烟富盛,富庶祥和的场面。

    (4)《归去来兮辞》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赞美了大自然万物恰逢繁荣滋长而得到精神满足。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使用夸张手法,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词人和战友们改造旧中国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

    (2)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痛惜于我们民族的“衰亡”,更痛心于民族在面对“衰亡”时的默无声息,为此,他强烈地警示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再别康桥》中,“我”与康桥离别时的“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比喻句:___________

    (4)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俯仰天地古今,感慨人生如寄的句子是“__________”。

    (5)《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农家待客的盛情,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喜爱。

    (2)《赤壁赋》中,苏轼先写出曹操兵力的强盛气势,再用“____________”两句勾画出曹操本人“一世之雄”的形象,显得格外饱满,有立体感。

    (3)《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了生命短暂的生物无法理解更大的时间概念。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天色己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借孤松以咏怀,表现自己卓然独立坚贞气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王勃《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庄周《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例释了自然界中的“小年”现象。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捣衣诗

    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③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

    C.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窗前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

    D.尾联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慨叹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托关切思念之情。

    【2】《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杨守谦字允亨,徐州人。登嘉靖八年进士,授屯田主事。擢右金都御史巡抚山西上直偏头老营堡二所余地千九百余顷请兴举营田因荐副使张镐为提调牛种取给本土帝称为忠,即可。俄移抚延绥。请久任镐,终其事。其后二年,营田大兴。守谦荐镐可大用,且言延绥、安定诸边可如例。户部请推行之九边。帝悦,命亟行之。守谦至延绥,言:“激劝军士在重赏。令斩一首者升一级,不愿者予白金三十两。赏已薄,又文移察勘,动涉岁时,以故士心不劝。近事棘,稍加赏,请倍增其数,镇巡官验明即给。”兵部以为然,定斩首一级者与五十两,著为令。二十九年进副都御史。去镇之日,倾城号泣,有追送数百里外者。未几,俺答入寇,守谦率师倍道入援。会副总兵朱样,参将祝福、冯登亦各以兵至,人心稍安。守谦孤军薄俺答营,而阵无后继,不敢战。而尚书丁汝夔虑丧师,戒勿轻战。诸将离城远,见守谦不战,亦坚壁,辄引汝夔及守谦为辞。流闻禁中,帝怒。初,寇抵安定门,诏守谦与楫等合击,莫敢前。守谦亦无部橄,第申儆备。寇遂毁城外庐舍。城西北隅火光烛天,内臣园宅在焉,环泣帝前,称将帅为文臣制,故寇得至此。帝怒曰:“守谦拥众自全,朕亲降旨趣战,何得以部檄为解。”寇退,遂执守谦与汝夔廷之。坐失误军机,即日戮于市。守谦临刑时,慨然曰:“臣以勤王反获罪,谗贼之口实蔽圣聪。皇天后土知臣此心,死何恨。”边陲吏士知守谦死,无不流涕者。守谦坦易无城府,驭下多恩意。守官廉,位至开府,萧然若寒士。然性迟重,客有劝之战者,应曰:“周亚夫何人乎?”客曰:“公误矣,今日何得比汉法?”守谦不纳,竟得罪。隆庆初,赠兵部尚书,谥恪愍。

    (节选自《明史•杨守谦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称为忠,即  报:回复

    B.稍加赏,请倍增其数  格:规格

    C.守谦亦无部檄  委:委任

    D.遂执守谦与汝夔廷  鞠:审问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上言/偏头老营堡二所/余地千九百余顷/请兴举营田/因荐副使张镐/为提调牛种取给本土/

    B.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上言偏头老营堡二所/余地千九百余顷/请兴举营田/因荐副使张镐/为提调牛种取给本土/

    C.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上言偏头老营堡二所/余地千九百余顷/请兴举营田/因荐副使张镐为提调/牛种取给本土/

    D.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上言/偏头老营堡二所/余地千九百余顷/请兴举营田/因荐副使张镐为提调/牛种取给本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谦进言献策,为国举荐贤能。他增加士兵赏赐的建议,得到了兵部的认可;他推荐的张镐在山西颇有政绩,张镐兴举屯田的做法深受朝廷肯定。

    B.守谦受谗蒙冤,临刑感慨叹息。宦官们因宅院被焚而向皇帝诋毁他,最终他被判罪处死;他临刑感叹,说天地若知道他除掉奸臣之心,他就虽死无恨了。

    C.守谦为官廉洁,深受百姓爱戴。他官居高位,家中却简朴得如同寒门士子;离任延绥时,百姓哭泣相送,对他眷念不舍,甚至有人追送他至数百里之遥。

    D.守谦坚持己见,不肯接受劝说。当初左右有人劝说他出战,但他却认为自己可以像汉代的周亚夫那样,没有接纳左右的意见,最终也因此而获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赏已薄,又文移察勘,动涉岁时,以故士心不劝。

    (2)守谦拥众自全,朕亲降旨趣战,何得以部檄为解。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历来人们根据自己不同的世界观、审美观对英雄的定义不同,有的人认为行侠仗义即为英雄;有的人认为识大体、顾大局,顺应历史潮流而去做事才是英雄,如蔺相如;有的人认为一生坦坦荡荡、豪气冲天即为英雄,如项羽;有的人认为在生死关头能以死酬报知己、报答国家即为英雄,如荆轲等等。可以各抒己见,或取自历史,或发表看法,表明观点。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