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北屯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小说课的兴起,应__________于大学教育理念和制度的探索创新。在以往的文学教育中,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者虽不至于分疆而治,但很难做到亲密无间。小说课却几乎__________地实现了三者的交叉融合。当小说课从口头讲授到整理出版时,它的接受对象也就从学生听众扩展至读者大众。在后续的传播中,小说课所彰显的文学趣味、观念和立场,对大众的文学解读、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可能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小说课的兴起密切__________着文学生活的变迁。

    A.归功 自然而然 关联

    B.归结 大势所趋 关联

    C.归功 大势所趋 关注

    D.归结 自然而然 关注

  • 2、被苏轼赞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豪是(  )。

    A.欧阳修

    B.王安石

    C.韩愈

    D.柳宗元

  • 3、阅读下图,对有关“知识付费”产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户主要购买的四款知识付费产品是:在行、得到、知乎、百度知道。

    B.该图从动机纯粹性、内容质量、用户购买成本等三个维度进行了比较。

    C.“得到”和“在行”这两款产品的动机纯粹性和购买成本都比较高。

    D.“百度知道”在知识付费产品比较中处于劣势,但用户购买成本低。

  • 4、下列作品、作者、时代(国家)及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   )

    A.《秋浦歌》—杜牧—唐代—诗歌

    B.《北京人》—曹禺—现代—戏剧

    C.《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英国—小说

    D.《老人与海》—海明威—德国—小说

  •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漫步万盛石林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郁淳朴的苗家风情及丰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情趣。

    B. 上中学时,老师鼓励丁学良有机会要到哈佛读几年书,没想到一语成谶,后来丁学良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去哈佛读社会学的博士。

    C. 这位油画家的高原风貌主题油画虽然很受欢迎,但是他不轻易创作,因此,他挂在画廊墙上待价而沽的作品并不多。

    D. 欧洲多国经济长期低增长、高支出,高福利社会制度已经积羽沉舟,对这一制度进行的每项改革都遇到极大的公众阻力,举步维艰。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知音

    周兴杰

    ①市场经济与大众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改变了文艺的存在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欣赏习惯。“文学终结论”尚且余音未绝,又有学者提出了“粉丝能不能替代知音”的疑问,引发热议。

    ②“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18世纪美学学科形成之初,为解决“趣味无争辩”的难题,休谟也推崇批评家来提供“趣味和美的真正标准”。可见,“知音”的趣味早已渗透到经典艺术标准当中。因此,“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③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需要指出的是,大众文化在使用中的确具备活跃的意义再生产功能,而且流行文艺也的确包含有别于高雅艺术的美学旨趣。因此,可以明确,“粉丝”的欣赏和“知音”的欣赏对比,它首先是一个趣味差异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品位高下的问题。

    ④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芜存菁,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有趣的是,金庸晚年按“经典”标准大力修改当年作品,不想费力不讨好,竟遭众多“金迷”抵制。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像一些网络小说读者会因情节带来的“爽”感,而忽略作者在文本中留下的各种“Bug”(在网络小说读者批评中被用来指文本中的各种漏洞),而另一些读者则专门给小说挑“Bug”。因为存在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脑残粉”由此而生,“黑粉”亦由此而生。这样的文本辨别方式的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⑤粉丝欣赏要求突破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海报,等等。如此,粉丝将文化工业提供的资源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并在使用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提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⑥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录、翻唱和MTV翻拍,等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如《指环王》的读者们创作了大量衍生文本,并由最为资深的粉丝收集起来出版发行,大受欢迎,以至于小说作者与粉丝对簿公堂,争夺这些文本的所有权。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

    ⑦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但是,将“粉丝”与“知音”并置,能建构一种相互映照的批判视野,使我们可以借此反观二者。二者并非没有相通之处,那就是不管接受什么类型的作品,都得有以文本辨识为基础的热爱。如果有了这份热爱,知音与粉丝未必是不能沟通和相互接受的。基于此,笔者以为可以提倡“知音型粉丝”和“粉丝型知音”,来构建这种相互映照的批判视野。

    (选自2017年3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第④段的“专攻一点不计其余”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因此,比“粉丝”欣赏具有更高的品位。

    B.“粉丝”对特定文本具有敏锐的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的辨别方式具有主观随意性。

    C.“知音”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内涵,提炼出创作主旨。

    D.“粉丝”具有强大的生产力,能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的新文本有时能与原作相媲美。

    【3】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知音”与创作者在生活中是有着相互依赖关系的。

    B.用来区分粉丝与知音的唯一标准,是狂热和非理性。

    C.在辨识文本上,粉丝不主观随意,就能够超越知音。

    D.知音与粉丝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沟通并且相互接受。

    【4】分析第⑤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揭露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背弃忠直,苟合于世,以求容媚的句子是: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万物不变的角度指出人与江河山川一样延绵不绝,不必自卑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

    (3)在《劝学》中,荀子认为原来笔直的木材做成车轮后,弯度合乎圆规,“________”,是火烤使它这样的。

    (4)《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______”的错误态度。

  • 8、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______,阴晴众壑殊。(王维《终南山》)

    (2)故木受绳则直,____。(荀子《劝学》)

    (3)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4)大行不顾细谨,_____。(司马迁《史记》)

    (5)______,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6)譬如平地,____,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7)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香雾云鬟湿,_____。(杜甫《月夜》)

  •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次北固山下》中,王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揭示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

    (2)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月出之后江面的景色是“_______________”;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一句,作者用比喻手法描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则在《师说》中将这种认识直接表述为“____________”的师生关系。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两句表达的感慨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类似。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描摹当地风俗画卷,赞美古老乡土文化的一联是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杜甫心忧国事、朴素深沉的爱国情怀。

    (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一句则用星宿给月亮定位。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

    苏 轼

    南溪得雪真无价,走马来看及未消。

    独自披榛寻履迹,最先犯晓过朱桥。

    谁怜破屋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

    惟有暮鸦知客意,惊飞千片落寒条。

    1请简要分析诗人情绪的变化过程。

    2首联和颔联中的哪些描写表现了诗人赏雪的兴致之浓?

    3“谁怜破屋眠无处”一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诗句?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郭应聘,字君宾,莆田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户部主事。历郎中,出为南宁知府。迁威茂兵备副使,转广东参政。从提督吴桂芳平李亚元,别击贼首张韶南、黄仕良等。迁广西按察使,历左、右布政使。隆庆四年大破古田贼,斩获七千有奇。已,从巡抚殷正茂平古田,再进秩。

    正茂迁总督,遂擢应聘右副都御史代之。府江瑶反。府江上起阳朔下达昭平亘三百余黑诸瑶夹江居怙险剽劫成化正德间都御史韩雍陈金讨平之。至是攻围荔浦、永安,劫知府杨惟执、指挥胡翰。事闻,大学士张居正奏假便宜,寓书应聘曰:“炎荒瘴疠区,役数万众,不宜淹留,速破其巢,则余贼破胆。”应聘集土、汉兵六万,令总兵官李锡进讨。未行,而怀远瑶亦杀知县马希武反。应聘与正茂议先征府江,三月悉定,乃锡讨怀远。天大雨雪,无功而还。怀远,古牂牁,地界湖、贵、靖、黎诸州,环郭皆瑶,编氓处其外。嘉靖中,征之不克,知县寄居府城,遥示羁縻而已。古田既复,瑶慑兵威,愿服属,希武始入其地。议筑城,董作过峻,瑶遂乱,希武见杀。及是,师出无功。应聘益调诸路兵,镇抚白杲、黄土、大梅、青淇侗、僮,以孤贼势,而锡与诸将连破贼,斩其魁,怀远乃下。事皆具锡传。初议行师,锡以阳朔金宝岭贼近,欲先灭之。应聘曰:“君第往,吾自有处。”锡行数日,应聘与按察使吴一介出不意袭杀其魁。比怀远克复,阳朔亦定,乃分遣诸将门崇文、杨照、亦孔昭等讨洛容、上油、边山。五叛瑶悉平。神宗大悦,进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

    万历二年,召为户部右侍郎,寻以归。八年起,改兵部,兼右佥都御史,仍抚广西。久之,引疾归。应聘在广西,奏复陈献章、王守仁祠。刘台谪戍浔州,为僦居供禀,殃复赙敛归其丧,像祀之。官南京,与海瑞敦俭素,士大夫不敢侈汰。归七月卒。赠太子少保,谥襄靖。

    (选自《明史·郭应聘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府江上起阳朔/下达昭平亘/三百余里/诸瑶夹江居怙险/剽劫/成化/正德间/都御史韩雍/陈金讨平之/

    B.府江上起阳朔/下达昭平/亘三百余里/诸瑶夹江居/怙险剽劫/成化/正德间/都御史韩雍/陈金讨平之/

    C.府江上起阳朔/下达昭平/亘三百余里/诸瑶夹江居怙险/剽劫/成化/正德间/都御史韩雍/陈金讨平之/

    D.府江上起阳朔/下达昭平亘/三百余里/诸瑶夹江居/怙险剽劫/成化/正德间/都御史韩雍/陈金讨平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授,“被授予官职”的意思,文中表示官职调动变化的词语还有“迁”“转”等。

    B.都御史,御史的一种,是封建朝廷专门行使监督职权的机构——都察院的长官。

    C.檄,是中国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一种文书,文中即是此意。

    D.忧,即丁忧,指朝廷官员如若父母去世,需辞官归乡为父母守丧二十七个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应聘破贼有功。他先参与平定李亚元的战事,后仅大败古田贼,多有斩获。此后,跟随巡抚殷正茂平定古田,升职晋级。

    B.郭应聘作战勇猛。府江瑶族反叛,围攻荔浦、永安。郭应聘调集土兵、汉兵六万人,亲率大军前去讨伐,三个月后全部平定。

    C.郭应聘不畏失败。在因天气原因平定怀远受挫后,他增调各路兵马,孤立叛贼,最终斩杀叛贼的魁首,攻下怀远。

    D.郭应聘为官清廉节俭。在总督两广军务时,他摒弃过往的陋习,拒绝接受手下将吏赠送的金钱;在南京为官时,督促倡导节俭朴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寓书应聘曰:“炎荒瘴疠区,役数万众,不宜淹留,速破其巢,则余贼破胆。”

    (2)古田既复,瑶慑兵威,愿服属,希武始入其地。议筑城,董作过峻,瑶遂乱,希武见杀。

    【5】部下李锡建议先平定阳朔叛贼,郭应聘回应“吾自有处”,他是怎样具体处置的呢?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曾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化。

    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__________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