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角色(jué) 伺候(cì) 棕榈(lǚ) 趔趄(liè) 自怨自艾(yì)
B. 连累(lèi) 埋怨(mái) 逮捕(dài) 蟊贼(máo) 前合后偃(yǎn)
C. 症候(zhēnɡ) 提防(dī) 谛听(tì) 逋慢(bū) 繁文缛节(rù)
D. 恓惶(xī) 煞尾(shā) 半晌(shǎng) 勾(ɡòu)当 怙恶不悛(quā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 失其所与,不知 B.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 卒惶急无以击轲 D.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下列各项中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又称“曲子词”“诗余”“长短句”,约产生于隋唐,盛行于宋。有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流派。“沁园春”是词牌名,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音韵等。
B.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写景,借景抒情。因为偏散文化,所以完全不讲究声调的韵律和句式的整齐。
C. 在《赤壁赋》中,苏东坡“乐水”,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柳宗元“乐山”,这两篇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特殊的人生境遇中感悟自然。
D. 韩愈,又称“韩吏部”“韩文公”,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中唐的古文运动。苏轼谓之“文起八代之衰”。他在《师说》中提出了进步的师道见解“古之学者必有师”,崇尚从师之道,表现了他非凡的胆识和勇敢的斗争精神。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凌万顷之茫然 B. 亦将有感于斯文
C.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 共事二三年
5、清晨,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在场的群众自发唱起庄严的国歌,强烈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同身受,心潮澎湃。
A. 正确 B. 错误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
(摘选自《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所有古代文人来说,扁舟逐渐演化为他们绝处逢生的处世观,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更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B.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这种表现漂泊思乡意绪的扁舟意象在杜甫诗中频繁出现。
C.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最后的精神家园。李白、苏轼也曾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扁舟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意象。
D.常见的扁舟意象也有自由的蕴含,寄予着现实压抑和束缚下的古代知识分子对精神自由的强烈渴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
A.文章按照总分总的框架构思行文,论证的主体部分呈现并列关系,论证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B.文章引用张若虚的诗句并分析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证明了漂泊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这一观点。
C.文章引用《史记》中范蠡的事例是为了证明文人的隐居不全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这一观点。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所阐述的事理更深刻,更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扁舟承载着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最早的扁舟,是“隐遁”的象征,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B.扁舟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延伸,越来越被失意文人所钟爱,成为具有仕途坎坷、羁旅漂泊、摆脱束缚等多种象征意蕴的意象。
C.扁舟意象都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皈依自然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D.常见的扁舟意象虽流露出仕途坎坷的失意与无奈,但也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情怀。
7、在横线上填写诗文原句。
(1)①______,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②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③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4)想当年,金戈铁马,④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我国很多古代诗人都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在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时,在描述送别客人或友人的场景时,在感怀自己的遭际与处境时,往往会以酒入诗,请从曹操、白居易、李清照的诗句中选择两句含有“酒”的句子写出来(只写两句,不必考虑全覆盖到上述三位诗人的诗句):⑤_____、⑥_____。
(6)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青年毛泽东的远大志向时指出:年轻的毛泽东同志,既有“问苍茫大地,⑦________”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⑧_______”的浩然壮气。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中描绘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的恢宏气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质问的语气突出了秦朝对百姓盘剥之重,挥霍之无度。
(3)《诗经·邶风·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女子躲藏起来令男子独自徘徊,表现了爱情萌发时的甜蜜和欢乐。
9、默写。
(1)《短歌行》中写诗人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自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其一)运用比喻手法写诗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表现送别之人受荆轲“慷慨羽声”感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用“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来表现老人孩子的悠闲快乐。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庆典将近,音乐不断的热闹景象,也反映了当时纯朴的民风。
11、默写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描绘了一幅立体辽阔的江南秋景图。观“万山层林”之远景,看湘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近景,不仅远近结合,而且色彩鲜明。
(2)《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子矜》,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中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融情于景,不仅描写了壮阔、萧索的秋景,同时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5)《琵琶行》一诗写琵琶女出场时,表现琵琶女欲说还休的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声声慢》中,词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心中愁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雪夜小饮赠梦得①
白居易
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
久将时背成遗老②,多被人呼作散仙。
呼作散仙应有以,曾看东海变桑田。
【注】①梦得:刘禹锡的字。②遗老:指年老历练之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题目内容丰富,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赠诗的对象。
B.“同为”拉近了与友人的距离,即便是萧条的雪天,与友人对饮也舒适愜意。
C.“呼作散仙”反复手法的使用,语气贯通,强调了诗人想要飞升成仙的梦想。
D.尾句化用“沧海桑田”的典故,展现了诗人看淡宦海沉浮、世事变化的阅历。
【2】有人说,这首诗的主调是闲适愜意、乐观豁达,其中也流露出人生失意之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3、 文言文阅读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
(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偾军:溃败的军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杖剑谒太祖于临濠 杖:拿着
B. 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 翼:保护
C. 贼非吾主敌,盍趣降 趣:归顺
D. 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 徇:攻占、掠取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 )
①拔剑跃马冲阵而进 ②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③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 ④贼缚云,云奋身大呼
⑤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 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A. ①②④ B. ②③⑥ C. ①③⑤ D. 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B. 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C. 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俘后,妻子没水而死。
D. 花云的儿子花炜历经艰险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2)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我国的漫漫历史长河中,自古就有“能工巧匠”之说。《庄子·达生》篇记载了“梓庆为㷾”的寓言。工匠梓庆制作出来的物品让人“见之有如神迹”。鲁侯问他是用什么办法做成的。梓庆回答说,在制作时自己常常会投入其中,达到忘我的程度,甚至有时会远离人群躲起来潜心钻研。其实,不只是在制造业,在其他领域中,“工匠精神”也成为行业的灵魂和精髓。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