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
B. 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借用借助
C. 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婚姻:儿女亲家
D.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细说:小人谗言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边城》中,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起伏的故事,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人物。
B.受较强冷空气影响,南方包括江西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将出现大范围雨雪降温天气,这将是10月下旬以来南方最强一轮雨雪天气。
C.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自觉承担起调动各种文化力量,科技力量和市场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为中国价值更受世人尊重而砥砺前行。
D.中国虽说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蒸”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食材的各种营养,更值得推崇。
3、关于《乡土中国》内容的解说,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这种社会联系是熟习的,年老者可以预知年轻人将要遇到的问题,年轻人把年长者当作他们生活的参考蓝图。
B.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亚普罗式)的,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乡土社会中不允许存在浮士德式的精神,因为它追求稳定。
C.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人治和法治的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D.乡土社会中既有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民主的同意权力,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性的长老权力。被教化者要学习的文化虽然是先于他存在的,但是被教化者也有一定的选择的权力。
4、下列加点字字形和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靛青(dìng) 舟楫(jí) 戏谑(xuè) 砺精图治 游刃有余
B.跬步(guǐ) 锲而不舍(qì) 辋川(wǎng) 积善成德 淋漓尽致
C.弄堂(lòng) 寒蜩(tiáo) 打烊(yàng) 羽扇纶巾 十分青睐
D.给予(jí) 槟榔(bīn) 执拗(niù) 有口皆棓 鞭长莫及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子喟然叹曰
B.因其固然
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D.所见无非牛者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八宝印泥
王雄
这是民国初年的一天。中秋节刚过,襄阳城的天气便骤然凉了下来。入夜后,江风打着口哨般的尖声怪叫在城外马背巷古渡口码头肆意疯狂,风卷着江雾细细碎碎地飘洒下来,落在古渡口的麻石台阶上,仿佛铮然有声。过往船只趴在江边,静静地歇息着。不时地有些过渡的客人上上下下,顽强地支撑着码头的人气。一只疲惫的小客船穿过江雾悄悄地停靠在古渡口码头。船客乃远道而来的王云升一家子。
王云升本为北京琥璃厂鸿文斋刻字铺的少东家。京城战乱不断,导致家道中落,王云升只得变卖了家产,辞去了堂倌,带着老母妻儿离开京城回到祖籍襄阳来。
从船上下来,突然,走在前头的王母被一个后生拦住。那后生举着一瓷质菱形印盒,说道:“这是我家祖传的印泥,换些银两行不?”
王母连连摇头:“不要,不要!我家就是卖印泥的呢。”
可那后生仍然拦着路,恳求道:“您老就行行好吧。”
这时,王云升走了过来,问明事由,好奇地从那后生手中接过印泥盒,打开盒盖,一阵香气扑鼻。他用手指蘸了蘸,又搓了搓,不由脱口而出:“好印泥。”
王云升正欲向后生问明来历,只见那后生突然尖叫了一声,拔腿便跑。
王云升扭头一看,只见一长者追赶过来。那长者对王云升恶狠狠地说:“给我!”一把夺过了印泥盒。王云升不解,问:“你是……”
“那狗杂种偷了我的八宝泥印。”说完,长者气呼呼地扬长而去。
王云升事后得知,那长者乃襄阳城颇有名气的“娄东派”画家,大名李涛。据说、他鉴定书画,常在画轴展开半尺之际,就已辨出真伪、故得雅号“李半尺”。那后生则是李半尺的傻儿子,即被傻儿子盗出的八宝印泥乃李家祖传之物。
八宝印泥究竟为何物?即琉璃厂清秘阁供给宫廷和六部衙门用玺盖印和字画家落款盖章用的一种特制印泥。其气味幽香,质地细腻,色泽鲜艳,印迹长久不变色。王云升在京城便熟知八宝印泥的故事。在他看来,八宝印泥已远远超过了其本身的价值,它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例证,也是一种智慧的象征。他有责任将这种文化继承和延续下去。他曾在清秘阁里找到八宝印泥制作的配方,然而多次实践都未能成功。后来才知制出八宝印泥,必须有实物做参照,可要找八宝印泥实物谈何容易?王云升做梦也没有想到,在踏入襄阳古渡口之时,竟然见到了梦寐以求的八宝印泥,不由惊喜万分。不过,这八宝印泥只是在他眼前一闪即逝,又令他遗憾万分。
这些年,王云升为从李半尺手中求得那盒八宝印泥,可谓用尽了心机。无奈李半尺戒心太重,与王云升交往很有分寸,李半尺乃裱画匠出身,但善学肯钻,熟读《画史会要》,不仅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而且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他一副儒者风度,只是性子高傲,一脸不容人之气。
大约是王云升回襄阳两年后的一天,李半尺突然犯了案。起因是李半尺从窜货市场上买了一古笔筒,此物为小偷从京城所偷,官府传他对案。这古笔筒乃元代官窑闪绿瓷,名叫“钻蓝釉”,上有“枢府”二字。李半尺乃襄阳城的头面之人,被官府传讯,脸面何处?李半尺选择了舍财免灾之举,让人将古物送到官府。谁料,李半尺的大度之举反而让官府倍加生疑,官府更是不依不饶,硬说李半尺与盗贼有染,将其关押,强令他交出其他赃物。事到如此,李半尺已是欲哭无泪。
王云升闻之,设想了多条营救计策,可效果不佳。无奈之际,他想到了能言巧辩的张文静,请他出山也许有法。于是,王云升连夜出门,赶往河北乡下张各庄。
这是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王云升来到张家时,只见张老太太正用一尺见圆的瓷盘子喂鸡。老太太眼不好使,闻见有生人来,说道:“这鸡盘子,我是从来不洗也不换,盘里的鸡食不断,夏天盘里的鸡食也不馊呢。”
王云升说:“您这盘子是个宝物呢。”
这时,张文静闻声走了出来,对老太太说:“你又在瞎说什么?”
王云升叫了声:“张伯。”
张文静一愣,盯着王云升看了好一会儿,终于认了出来:“这不是小云子吗?”
张文静告诉他,这盘子的神奇之处在于此乃南宋官窑闪绿瓷,无论盛什么食品,都具有保鲜之功效。
王云升一愣:“这盘子也是南宋官窑闪绿瓷?”
张文静问:“你见过?”
王云升便道出李半尺一案,同时也将李半尺收藏八宝印泥之事说了出来,并请求设法救之。
张文静问:“那古笔筒上有字否?”
王云升答:“有‘枢府’二字。”
张文静微微点了点头,说:“李先生有救了。”
原来,由于南宋官窑闪绿瓷名气之大,元灭南宋后,一些私窑纷纷袭南宋旧制,烧制闪绿瓷。由于害怕官府追查,只得在瓷器上加印“枢府”二字,以示区别。
张文静认定,李半尺所得古笔筒乃元代私窑瓷,这类瓷存世颇多,绝不能与南宋的官窑瓷相提并论,不足以量刑。王云升赶回襄阳以此为据,为李半尺讨公道,大获全胜。
李半尺对王云升的感激之情自然不言而喻。李半尺乃义重泰山之人,让家人安排酒菜与王云升一醉方休,当场拿出那盒八宝印泥一分为二,赠予王云升一半,两人终成知己。以这一半印泥为参照,王云升也终于制出了八宝印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半尺的傻儿子一出场便悬念顿生,引出王云升梦寐以求的八宝印泥及其持有者李半尺,为后文王云升向李半尺求八宝印泥埋下伏笔。
B.王云升用尽心机也没能从李半尺那里得到八宝印泥,直到王云升帮他解决了官司他才赠予一半,表现出了李半尺的心胸狭窄,唯利是图和奸诈。
C.张文静根据李半尺所得古笔筒上的“枢府”二字就认定其为元代私窑瓷,从而化解了李半尺的危难,表现了他学识渊博、见多识广、乐于助人。
D.文中介绍八宝印泥的用途、特点等及王云升为传承其文化而多次制作失败的内容,属插叙,丰富了小说内容,且突出了人物性格。
【2】请简要分析文章开篇写景有什么作用?
【3】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民间艺人,王云升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
(2)复为慷慨羽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3)惨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_______。《记念刘和珍君》
(4) 《沁园春·长沙》中诗人借“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展现了秋日万物勃发的生命力量,表达了自己敢于争取自由的革命理想。
(5)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和衬托的手法表现康桥的静默,进而表达离别的惆怅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6) 《雨巷》中诗人借助破败的意象渲染雨巷的凄清,烘托诗人的忧伤,表现丁香般的姑娘走远、消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把下面的名句补充完整。
(1).《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______, ______ ,_______”作侧面描写。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
(3).“文章憎命达”是诗圣杜甫对李白的评价,而他自己又何曾不是这样呢?《登高》中“_______,______”从时空两方面着笔写出了他的悲愁和孤独。
(4).《蜀道难》一诗中,诗人以刻画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来侧面烘托蜀道高、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又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
(5).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
(6).《锦瑟》一诗的颈联是:“_____,_______,”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寄寓了诗人的情感。
9、补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荀子《劝学》)
(4) ,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
(5)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鱼翔浅底。”
(2)《氓》中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常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5)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以浪漫主义手法,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险峻而瑰丽的山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漩涡飞转,瀑布飞泻的气势。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言说自己深感壮志难酬的苦闷,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指陆游在巴暑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当年”开篇,紧扣诗题,运用动作描写和比喻修辞手法,使诗人年轻时意气风发的形象如在眼前。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已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重在表达对塞外奇绝的自然风光的深情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间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2】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郡庞士元①闻司马德操②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③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④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⑤所以慷慨,夷、齐⑥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世说新语·言语三》)
【注】①庞士元:庞统,字士元,号凤雏。②司马德操:司马徽,字德操。汉末名士,曾向刘备推荐庞统、诸葛亮。③伯成:指伯成子高,尧时贤人。④原宪:孔子弟子。⑤许、父:许由和巢父。⑥夷、齐:指伯夷、叔齐。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二千里候之(等候)
B.不慕诸侯之荣(羡慕)
C.千驷之富,不足贵也(马;车;匹或辆)
D.而执丝妇之事(连词,却)
【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
译文:您只知道走小路快,却不担心迷路的危险。
B.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
译文:哪里只有住就要住在豪华的宫室里,出门就必须肥马轻车,左右要有几十个婢妾侍候,然后才算是与众不同的呢!
C.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
译文:这是因为隐士许由、巢父的感慨,所以引起了清廉之士伯夷、叔齐的长叹。
D.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译文:如果不是今天叩击大钟、敲打雷鼓,那么就不会知道它的音响啊。”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澎湃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青春激情;面对“怒涌的白云”“狂暴的太平洋”,郭沫若俯瞰地球,迸发着“不断创造,不断努力”的青春力量;面对现实的黑暗、世人的沉迷,闻一多化作红烛,燃烧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青春烈火……青春是花样年华,青春是激情岁月,青春亦是使命担当。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