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生路上有时山高难攀,海阔难越,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定会登上理想之巅,到达梦想之岸。
B.当西方世界还在经济危机的迷雾中彷徨,生机勃勃的华夏大地,首先传导出经济复苏妙手回春的强烈信号。
C.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用笔流畅遒劲,行文劲挺奔放,有一泻千里之势。
D.“南海军演”显示了中国捍卫疆土的强大实力,那些不自量力的挑衅行为只会自取其辱。
2、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描绘的就是处暑时节。
B.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C.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与春节、中秋节合称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
D. 2019年是小强的而立之年,小强有个比他小六岁的妹妹,他打算今年妹妹生日时送她一只金猪抱枕。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展示了他那苦难而难忘的童年生活。
B.母爱、童真和对自然的赞美,是《繁星》和《春水》的主题歌。
C.《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乘“冒险号”救出了土著黑人“星期五”。
D.《朝花夕拾》原题叫《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优美的散文珍品。
4、根据课文独白分析主人公形象,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独白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一个敢于否定神的人。
B.主人公是一个富有革命理想、怀才不遇、视死如归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C.主人公是一位想象力极丰富的浪漫主义诗人。
D.主人公是一个“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以下小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十年春,齐师伐我/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B.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C.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求其能千里也
D. 下视其辙/吾视其辙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
B. 《曹刿论战》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
C. 本文紧扣题目,详写了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略写了作战中的战术和战争的过程。
D. 文章说明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重要政治条件,也说明抓住有利战机是战争取胜的重要因素。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闻武均州①报已复西京目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②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③。
列圣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⑥,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释】①武均州:武巨,即下文的白发将军。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②胡儿:指金人。③天意:指冥冥中上天的意向。回:回心转意。指上天又决定帮助赵宋王朝。④列圣。宋王朝已故到代皇帝。⑤赦令:大赦天下的诏令。⑥悬知:预测,推想。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
【1】根据你的知识积累,诗歌中的“西京”应该是指今天的( )
A.河南开封
B.河北大名
C.河南洛阳
D.河南商丘
【2】赏析诗歌颈联的写法。
【3】小立同学读到这首诗后,兴奋地对你说:“原来课文《驿路梨花》(彭荆风)就引用了诗歌的最后一句啊!这个引用感觉很好,但又说不出它的好处来。”请你结合上面陆游的诗和课文《驿路梨花》的相关内容,向小立说说彭荆风引用陆游诗句的妙处或者是失当之处。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彭荆风《驿路梨花》)
7、某校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九年一班同学对开车使用手机等几种常见的违规驾驶行为所导致的交通事故增长情况(与正常驾驶事故率5.2%的情况相比)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一)、表(二)。
表(一):
使用手机时间(秒)交通事故增长率开车速度(千米/小时) | 30 | 60 | 90 | |||
打电话 | 看(玩)手机 | 打电话 | 看(玩)手机 | 打电话 | 看(玩)手机 | |
40 | 25% | 33% | 38% | 71% | 61% | 112% |
60 | 44% | 52% | 69% | 98% | 93% | 152% |
80 | 58% | 73% | 87% | 141% | 114% | 201% |
表(二):
其他常见违规行为 | 司机与同行人聊天 | 醉酒驾驶 | 疲劳驾驶 |
交通事故增长率 | 85% | 312% | 303% |
【1】请根据上面表(一)、表(二)的调查结果,分别写出一条探究结果。
①表(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避免驾驶时发生交通事故,请根据表(一)、表(二)给司机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课文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八则)
②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鬓微霜,又何妨!(________________)《江城子》)
⑤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⑦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
9、简单之美
①记得余秋雨先生说过这样的话语:“一个成功的大企业,它的经营模式一定是简单的;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人际关系一定是简单的;一个危机处理专家,他抓住问题核心的思路一定是简单的;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的核心理念也一定是简单的……”
②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诚如余先生所言,成功人士和专业人员都有一个简单的理念作为支撑和引导。简单可以成事,是一道人人可获得的美丽途径。
③简单是一种无尽的智慧。小学时,依稀记得,一节美术课,老师让画人物肖像,座中的呀呀童子们不知所措。于是老师说,这很简单嘛,人不就是眼睛鼻子嘴。于是在这种简单如新江淡水的理念指导下我们开始了作画,如今忆起,又念之古今中外多少作出美丽图画的艺术家曾受过如此教育呢?简单,延伸开来再铺展过去,其本依旧,灼灼生辉;其华亦明,益张本德。哲学中有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探讨物质与意识的第一性与同一性,如是看似简单的是非题唤醒了人类智慧的繁星闪烁;五行家们撇掉了万物纷繁的外衣,将它们归之于木、火、土、金、水五德;阴阳家们俨然“非黑即白”的阴阳学说,为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千百年来的数学家、科学家们又经过大量的演算,推演出各类公式定理,为后世人的计数算学简化了不知多少。这些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简单”,其中智慧我们至今仍受益非浅。
④简单还是一种洒脱的德行。在竹林中,在空山里,没有翻山越岭的赶路急促,也没有伐竹樵木的营生喧嚣,有的只是琴中的啸声、寺中的木鱼声、泉水的潺潺声。月光在石上漾远,今天的我们难以知道当年王维是否是一箪食一瓢饮、好读书而不求甚解的悠然神仙,也不知道他可曾效法先人种豆荷锄、带露披星,只知那一篇“竹喧归浣女”引得不知多少人心向往之。时人常叹“回不去的……”,且得月明星稀,大浪涤去,身前多少名与利,堪与谁人能听?何必自己囿心于程序般的生活中,为外物戚戚,不如把人生当作修行,有什么吃什么、有什么住什么,这样简单的生活,会给你带来洒脱道人般的快乐,而你只是不愿拨开眉下的淫雨霏霏。
⑤或言,如君述,我们都去荒山野岭垦一片地,立木建屋,诵读养性,那岂非回到久远的鸡犬桑麻时代?不,简单不是退步,更不会导致人们脱离时代而落后,而是能牵引人们奔涌向前。人应当保持一颗简单的心来得到智慧与洒脱,其实结庐在野境绝非“简单”,只不过是为了简单而举行的繁复仪式。真正的简单不拘于外,你可以结庐在人境,也可以经纶事务、鸢飞戾天,只消一个善良的愿望置于膺间,一个简单的想法存在心里,那么你的人生将会简单而完美。履过了工业革命与商业文明,人们渐渐由浮躁的奢华转向了低调的简单,近年风行的简约主义不正是在展示简单之美吗?
⑥从今天起,让我们学会简单,并崇尚简单之美。
(选自《青春》,刁国巍文)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开头引用余秋雨先生的话有什么作用?
【3】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概括“简单之美”的内涵。
【5】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6】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 简单可以成事,是一道人人可获得的美丽途径。
B. 简单还是一种智慧。在竹林中,在空山里,没有翻山越岭的赶路急促,也没有伐竹樵木的营生喧嚣,有的只是琴中的啸声、寺中的木鱼声、泉水的潺潺声。
C. 简单不是退步,更不会导致人们脱离时代而落后,而是能牵引人们奔涌向前。
D. 人应当保持一颗简单的心来得到智慧与洒脱,这样人生将会简单而完美。
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读书是一种“遇见”
赵畅
①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
②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
③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读报看到一个材料:在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打通文理。因此,吴宓、陈岱孙、金岳霖、贺麟等能用中国话语、中国文化娴熟诠释西学;冯至讲《浮士德》时,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题。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物理学教授王竹溪编写《新部首大字典》,在语言学界颇有影响;化学系教授黄子卿工于书法,热爱旧体诗,时常与文学教授游国恩探讨诗歌;年轻的数学家华罗庚则对散曲充满热爱……
④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始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⑤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延伸或者跳出书本的平面“遇见”,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作立体的“遇见”,其效果或许会更精彩,更生动。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就对读书与旅行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我是搞历史地理的,旅行有时会带来契机,长期解不开的谜解开了。我曾和凤凰卫视拍过‘告别三峡’的纪录片,就看到当地一个盐场,卤水直接从山里流出来,这种卤水看着普通,其实咸得不得了,直接放在锅里煮就成了盐。这里的盐场一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用,后来才停掉。我研究移民史,巴人曾迁到这里煮卤产盐,巴人为什么一度很强势,地盘能扩展那么大?他们控制着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原本,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无法解开的疑窦,想不到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终于茅塞顿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实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无疑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和佐证。
⑥想起杨绛先生说过:“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这无疑是对“读书是一种遇见”最生动的诠释。而一个会“串门”、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水到渠成。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0月9日)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从第②段来看,宋代诗词大家苏轼的读书感悟是“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B.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表明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打通文理的。
C.从第④段来看,读者要善于从无疑处读出疑问,对文中的观点要一一进行考证,大胆否定,这才是严谨的“遇见”。
D.第⑥段引用杨绛对读书的形象比喻,呼应题目,并希望读者都能成为会“串门”、常“遇见”的读书人。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⑤段的事实论据。
【3】作者围绕“读书是一种‘遇见’”依次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1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三上成文”闲说
陈鲁民
①在河南巩义市康百万庄园里旅游时,我看到一个门上题名“三上成文”的房间。导游介绍说,这曾是昔日康家主人的厕所,典故取自于欧阳修《归田录》的“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后人又因此作了一副厕所读书对联:“成文自古称三上;作赋于今已十年。莫道轮回输五谷;可储笔札赋三都。” 所指即为欧阳修和左思在厕所里的文字生涯。因而,酷爱读书的康家主人就把自己的厕所命名为“三上成文”。我进去转了转,果然是半书房半厕所,可谓别有情趣,令人遐想不已。
②欧阳修的“三上成文”,以今日之眼光来看,其实都是不大科学的。马上看书,就相当于今天的车上看书,摇摇晃晃,颠簸起伏,既不安全,肯定还会影响视力;枕上看书,也对眼睛不好,久之容易近视;在厕所里长期看书就更不可取了,现代人从健康的角度认为,这样容易引发痔疮等疾病,所以并不提倡此举。我们今天之所以还在提欧阳修的“三上成文”,其实就是提倡他那种抓紧一切时间随时随地读书学习的可贵精神。古人说,人生有涯学而无涯,读书学习既是人生的一大乐趣,更是工作事业之需要,读书可以使人聪慧睿智,使人通古博今,使人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以,孔子古稀之年“读《易》,韦编三绝”;高尔基,“看见书,就像饿汉看到面包一样”;茅盾说过“君子有三可惜,此生不学可惜,此日闲过可惜,此身一败可惜。”
③人生苦短,学海无涯。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长度都差不多,只要不是早夭、横死等意外灾难发生,不过长则三万天,短则两万天,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有人能博览群书,满腹经纶,成为学问大家,权威泰斗,有的人则胸无点墨,愚不可及,一事无成,蹉跎终生。世界上很少有人能以读书为生的,他都要有一份自己糊口谋生的饭碗,大块时间要去挣自己的口粮钱,那么,八小时以外,马上、枕上、厕上这些边边角角的时间就成了一个人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了。欧阳修于做官忙于正事之余,利用“三上”进行读书创作,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名列“唐宋八大家”;左思也是公务繁忙的官吏,抓紧“三上”时间,历时10年,写出著名的《三都赋》,“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可以不夸张地断言,人与人的境界和成就的区别,仅从业余时间的如何利用就能看出高下优劣了。
④生活节奏加快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似乎每个人都显得很忙,读书学习也就很自然地在有些人那里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忘了。我看过一个在部分人中关于“一年读几本书”的调查,其中有5%受访者选择0本,19%的受访者选择1—3本,36.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每年读书的数量在3—6本,25.4%的受访者表示每年能读10本以上书籍。(《中华读书报》2009年6月3日)如果按黄庭坚的 “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於胸中,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名言来判断,那部分人是到了“面目可憎”的地步了,可惜自己还感觉良好。若是批评他不读书学习,他一定会以忙为理由,这也可能是事实,忙工作,忙家庭,忙应酬,可无论如何不会连“三上”的时间都没有吧?如果能利用“三上”的边角时间翻翻读读,也不至于一年不看一本书吧。
⑤“三上成文”成就了欧阳修,也成就了左思,其做法未必照搬,其精神大可继承。
(选自《解放军报》)
【1】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文章第②段是如何“闲说‘三上成文’的”?请写出其过程。
【3】作者在第③段中表述了怎样的观点?又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
【4】谈谈你对“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於胸中,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一句话的理解。
12、下面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在600字左右;④不得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⑤不得抄袭。
(1)“给自己一个 ”,请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阅读下面这则寓言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从前,有只寒号鸟,每天都四处玩耍。麻雀说:“冬天要到了,你怎么还不做巢呢?”寒号鸟说:“还早着呢,趁天气暖和多玩会儿吧!”冬天很快到了,鸟儿们都躲在巢里过冬,只有寒号鸟躲在岩石缝里叫:“冷死我啦,明天我做巢。”第二天,太阳出来了,寒号鸟又四处玩耍,唱起歌来:“太阳真暖和,得过就且过。”到了晚上,天更冷了,寒号鸟瑟瑟缩缩地躲在岩石缝中。寒冬腊月,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寒号鸟重复着哀号:“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天亮了,太阳出来了,喜鹊在枝头呼唤寒号鸟,可是,寒号鸟已经在夜里冻死了。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