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图是小林在参观博物馆后整理的资料,梳理了隋唐至清朝期间广东九位状元的情况。以下对这些状元解读准确的是
A.要定期向中央进纳贡物 B.代表朝廷监视豪强地主
C.凭借门第关系进入仕途 D.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2、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8年,在青岛成功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峰会。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这些活动体现了我国外交呈现的新特点是
A.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C.大力推行结盟外交政策
D.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3、1876年美国在费城举办了第一次世博会,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在展厅中的千百台机械轰鸣声中,美国向世界宣布:“我来了!”联系19世纪中期以来美国的发展历程,说说1876年的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国家”崛起的主要原因有
①美国内战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②《独立宣言》的发表
③美国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
④抢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先机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4、每年夏天,我国南方地区阴雨不断,如何治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远古时代,我国也有一位英雄人物,三过家门而不入,解除水患,造福于人类。这个历史人物是
A.黄帝 B.尧 C.禹 D.炎帝
5、“圣地无需秉烛行,圆珠替月倍分明。何须浪掷千金买,海上天开不夜城。”出现这一景象最该感谢的人物是
A.哈格里夫斯 B.贝多芬
C.居里夫人 D.爱迪生
6、古老的东西方都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以下代表性成就中,不属于亚洲文明但属于大河文明的是
A. 《汉谟拉比法典》 B. 金字塔 C. 帕特农神庙 D. 佛教
7、在雄安一带的白洋淀上,活跃着一支抗日武装,他们利用有利地形,端岗楼,截击敌人军火船,切断敌人水上交通线,有力地配合主力部队打击敌人。他们的行动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 理论的实践。横线上应该填
A. 游击战争
B. 现代战争
C. 速决战
D. 持久战
8、20世纪50--6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的根本原因是( )
A. 个人崇拜风气依然盛行 B. 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C. 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 D. 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9、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过程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10、下列关于欧洲共同体成立后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促进西欧的经济发展,也提高了欧洲共同体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B.新的战争策源地在欧洲形成
C.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军备竞赛
D.引发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
11、欧洲中古时期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下列哪一“城市”符合这句谚语中的“城市”的氛围( )
A.北宋开封
B.南宋杭州
C.埃及开罗
D.法国琅城
12、"开元初,四方丰稳,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这段史料可以用于研究下列哪一位皇帝在位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3、卡斯特罗一直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被人们称赞为“吓不怕、压不垮、打不倒的大胡子”。这位“大胡子”的贡献是( )
A.领导非洲国家摆脱殖民主义的枷锁
B.领导埃及华夫脱运动
C.领导古巴推翻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
D.领导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4、“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这句名言突出地捍卫了
A. 人的平等权
B.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权
C. 人的自由权
D. 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15、下列外交活动中,最能体现中国的经济走向世界的重大外交活动时是( )
A.参加亚非会议 B.重返联合国
C.中美建交 D.加入WTO
16、“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沉重的挽联,是为悼念在甲午海战中牺牲的民族英雄,致远舰管带而撰写的。这位民族英雄是
A. 林则徐 B. 关天培 C. 左宗棠 D. 邓世昌
17、有人说它是“一部封建制度的衰亡史”,有人说它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控告书”,还有人说它是“一部悲剧爱情史”。上述评论指的是( )
A. 《三国演义》 B. 《红楼梦》 C. 《西游记》 D. 《水浒传》
18、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是为了( )
A. 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 B. 根除经济危机
C.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D. 组建欧共体
19、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爆发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其原因之一是受欧美那些事件的影响
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
B. 美国独立战争和工业革命
C.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
D.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
20、导致一战爆发的因素有:
①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
②同盟国和协约国的扩军备战
③法西斯势力不断扩张
④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1、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________》,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________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2、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________,并逐步使用单一货币________。
23、在印度民族大起义中导军民与英军展开激战,经常单枪匹马,身先士卒,砍杀敌人,直到壮烈牺牲的是________(章西女王牺牲时年仅23岁)。
24、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召开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成立_______。十年后的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_______》,与《北大西洋公约》针锋相对。
25、历史文献是研究历史的直接材料,请写出下列与之相关的历史文献。
(1)近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 。
(2)成为近代欧洲各国资产阶级立法典范的文献 。
(3)华盛顿会议签署的损害中国权益的条约 。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性文献 。
(5)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 。
26、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背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________对印度的过渡压榨,激化了印度人民和英国殖民者的矛盾
②1918—1919年,印度农业歉收、疾病流行,民不聊生
27、交通的变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缩影。
(1)英国工程师 发明的火车机车,使人类进入火车时代。
(2)美国人富尔顿在1807年设计制造第一艘以蒸汽作动力的交通工具是:
(3)德国人卡尔·本次设计制造出一种新的交通工具是 。
28、中国共产党将________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9、德、意、日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后,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1)1933年,纳粹党利用“___________”,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
(2)1935年,意大利军队对___________发动了侵略的战争。
(3)1936年,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_______策源地形成。
30、新经济政策
(1)原因:1920年来,苏维埃俄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工厂停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饥荒流行,列宁经过调查后认为,必须改变“________”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2)时间:1921年春
(3)内容:①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征收________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允许使用雇佣________,允许出租________,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________,实行自由贸易;
③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________经营;
④实行________的工资制。
(4)影响: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________联盟,促使________稳步发展。
31、请列举出1967年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的三个共同体。
32、土地改革的完成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
33、某中学八年级同学以“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与农业的变化”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查询资料和调查采访等,得出结论:政策的调整对农村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假如你也是课题组成员之一,请你完成“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与农业发展分析报告”的部分内容。
政策回顾:
(1)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大规模的________运动在全国开展。
(2)1953年,党中央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决定对农业实行________。
(3)1958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在全国开展了________和________运动。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实行________。
分析对比:党的农村政策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5)1952年底,我国彻底废除了________制度;________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6)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________的高潮,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农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7)1958年,党的农村政策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后果?
(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农村政策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9)通过上述“分析对比”,你认为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34、国际力量对比·世界格局演变·全球治理体系
材料一 过去 500 年来,世界范国内已经发生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移。第一次权力转移时西方世界(欧洲)崛起,西方的崛起进程始于 15 世纪,到 18 世纪末,这一进程大大地加快了。第二次权力转移是美国的崛起,它发生在 19 世纪行将结束之际。上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移,这次权力转移可称为“群雄竞起”。
——摘编自法里德·扎卡里亚《后美国时代:大国崛起的经济新秩序时代》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两项“第一次权力转移时”推动西方崛起的史实。说出“第三次权力转移”中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
材料二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资本主义世界(100%)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
年代 | 1937 年 | 1950 年 | 1960 年 | 1972 年 |
美国 | 46.4 | 48.5 | 31.2 | 7.6 |
日本 | 6.1 | 1.3 | 3.2 | 12.3 |
欧共体各国 | ─── | ─── | 26.5 | 29.6 |
(2)依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黄金外汇储备比重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分析日本、欧共体各国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日本对珍珠港的袭击给美国人上了痛苦而又突然的一课,在政府内外的舆论塑造中产生了一种新的“全球主义”共识。二战后,美国认为首要利益现在不仅在于保证西半球的安全,还在于保证东半球免遭苏联的控制。
——摘编自加迪斯《长和平——冷战史考察》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出二战后,美国为维护其全球利益所采取的具体做法。
材料四 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各国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空气、水、土壤、蓝天等自然资源用之不觉、失之难续。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4)依据材料四,谈谈材料反映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哪些内容。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