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图是美国在20世纪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其中标号③阶段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 罗斯福新政实施 B.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
C. 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 D. 战后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2、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生产队长孙少安看到社员每天都在混工分,于是,偷偷将生产队里的猪饲料地分给农民,认为这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遭到批斗。孙少安的想法得以实现依靠的措施是
A.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中央提出“八字方针”
C.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D.全面推行国有企业改革
3、“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党和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l950-l952年的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D.近年来开通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4、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科技文化。下列人物与成就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佗一一《本草纲目》 B.顾恺之——《兰亭集序》
C.李白-《全唐诗》 D.牛品一活字印刷术
5、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1928-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年份项目 | 1928年 | 1932年 | 1937年 | ||
世界 | 世界 | 欧洲 | 世界 | 欧洲 | |
工业生产总值 | 5 | 3 | 2 | 2 | 1 |
机器制造业 | 4 | 2 | 1 | 2 | 1 |
拖拉机 | 4 | 2 | 1 | 2 | 1 |
电力 | 10 | 7 | 4 | 3 | 2 |
石油 | 3 | 2 | 1 | 2 | 1 |
钢 | 5 | 5 | 4 | 3 | 2 |
①计划经济取得伟大成就
②斯大林模式具有优越性
③重工业发展速度快
④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
6、1913年,著名学问家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提出如下要求:“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这则广告反映出当时的中国社会
A. 传统的道德观念被抛弃
B. 西方道德观念占据主导地位
C. 新旧社会风俗并行于世
D. 出现了男女平等的发展趋向
7、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次例会前,丘吉尔说:“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成为世界的主宰!”罗斯福说:“我梦见我成了宇宙的主宰!斯大林元帅,您梦见了什么?”斯大林说:“我梦见,我既没有批准丘吉尔先生您当世界主宰,也没有批准罗斯福先生您当宇宙主宰!”这段对话反映出( )
A.苏联实力最强 B.罗斯福野心最大
C.美苏矛盾是主要的矛盾 D.大国争霸意图显现
8、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其中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A.万有引力定律
B.“进化论”思想
C.“牛顿三定律”
D.提出相对论
9、1901年,法国考古队在两河流域的苏撒遗址中发现了一黑色玄武岩圆柱,它的上面刻有用楔形文字写成的“前言”及法律条文,该法律条文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民法典》
C.《隋律》
D.《唐律疏议》
10、唐朝三省长官都是丞相,中书、门下、尚书省负责起草、审核、执行.宋朝把行政权交给中书门下,军事交给枢密院,把财政权一分为三,称为“三司”,分别负责盐铁、户部、度支。宋朝对丞相制度的发展( )
A. 减弱对皇权的约束,加强了皇权 B. 分散了职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C. 是一个创举,加强了中央集权 D. 体现了皇权之下的民主政治
11、由于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从而促进圆满成功的会议是( )
A. 万隆会议 B. 开罗会议 C. 华盛顿会议 D. 日内瓦会议
12、人们对世界大小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确切。16世纪,欧洲了解的世界由原先的约五千万平方英里,一跃为三亿一千万平方英里。推动这一变化产生的历史事件是
A.亚历山大东征
B.新航路开辟
C.文艺复兴
D.三角贸易
13、拿破仑、华盛顿、林肯作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家,其历史作用相同之处是
A.都赢得民族独立
B.都打击欧洲封建势力
C.都维护了国家统一
D.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进程
14、毕业证是证明学习经历的书面凭证。如下图证书颁发时间转换为公元纪年应是
A.1924年 B.1925年 C.1926年 D.1927年
15、下图是中国某一阶段的国内生产总值折线图,图中折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16、暑假小明和同学模拟“重走长征路”,正确的行程顺序是( )
①遵义 ②赤水 ③吴起镇 ④泸定桥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17、2013年8月,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CCTV1播出,至今已举办了六期。它使传承华夏文明的信念得以凝聚,汉字书写美德的观念得以传递。下列有关中国文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黄帝发明的文字使用至今
B. 今天的汉字是从商朝的甲骨文发展而来
C.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D. 秦朝的“书同文”对文字的规范化使用有重要意义
18、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是在
A. 唐高祖统治时期
B. 武则天统治时期
C. 唐玄宗统治前期
D. 唐太宗统治后期
19、世界经济逐渐成为一个整体的趋势称为
A. 经济全球化
B. 知识经济
C. 信息经济
D. 高科技经济
20、罪恶的“三角贸易”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其贸易路线是( )
A.美洲——欧洲——非洲——美洲
B.欧洲——美洲——非洲——欧洲
C.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D.美洲——非洲——欧洲——美洲
21、周恩来曾这样解读中日关系——“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中的相关内容!
中日关系 | 时间 | 历史史实 | 影响 |
两千年友好 | 唐朝初年 | 遣唐使 | 引发了一场改变日本社会性质 的变革——(1) |
唐玄宗在位时期 | (2) | 传播了唐朝文化,加强了中日友好交流 | |
五十年对立 | 1894——1895年 | (3) |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
(4) | 全面侵华战争 | 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从而引发了中国的全民族抗战 |
22、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自______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______,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自______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的西南方向拓展,江西、福建和______地区得到很大开发。
23、内战爆发:
过程:
(1)内战爆发:_______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________”。
(2)战争初期形势:战争初期,由于南方蓄谋已久,早有军事准备,致使北方在军事上屡屡失利,首都华盛顿也险些被攻占。北方的失利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许多城市爆发示威游行,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扭转战局。
(3)转折:
①措施:1862午,联邦政府审时度势,通过了《_________》,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颁布了《___________》,宣布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参加北方军队。
②作用:这两个法令深得人心,调动了农民尤其是黑人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4)结束:__________年联邦军队围攻南部同盟”的“首都”_______________。不久,南方军队投降,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告终,避免了美国分裂。
24、唐朝实行______民族政策,实行______对外政策。
25、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国家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卷)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1812年的
法兰西帝国
B.拿破仑远征的
俄罗斯帝国
26、________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创造了人类新的________和________,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_________,推进了全球经济的________。随着互联网的发展,__________问题日益突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27、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_______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8、中共七大确立__________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五大确立__________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9、一战后,为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国家分别召开了_______会议和_________会议,确立了战后新的世界格局。
30、根据称谓写出历史人物
﹙1﹚“两弹元勋”___________。
﹙2﹚“发明大王”__________。
﹙3﹚“俄国革命的镜子”_______________。
31、材料解析
材料一 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材料二 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颁布或废止法律,不得征收和支配税收,不得在和平时期征集和维持常备军;人民有信教自由……
材料三 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是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而不可剥夺的人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材料四:人人有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人民有变更或废除旧政府,建立新政府的权利。
材料五:“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我们”指的是哪个城市国家(即城邦)?其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什么?
(2)材料二出自哪一部法律文件?由此奠定了哪一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
(3)材料三是哪次革命中颁布的纲领性文件的主要内容?它所提出的政治主张与当时欧洲哪一思想解放运动有关?材料二和材料三共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材料出自什么文件?该文件的颁布有何意义?
(5)材料五中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次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6)概括指出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趋势。
32、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33、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请谈谈你的想法。
34、近代以来,世界重大历史事件都会对人口的流迁和变化带来显著影响,这种现象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1500年后世界人口迁移路线图
材料二 1760年,英国5万——10万人的城市只有1个,1851年达到13个。1851年,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有7个,曼切斯特已达35万人。18世纪,英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到1841年下降为20%,初步实现了城市化。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等欧洲国家已形成了庞大的城市贫民群体,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阶层。
——余伟民主编:《历史》(上海版)
材料三 据统计:1910年欧洲人口由3.44亿人下降到1920年的3.29亿人,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4%。
——布鲁克:《世界人口——民族与人口手册》
材料四 晚清时期,清政府被迫签订种种不平等条约,包括允许西方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因为应募者要订立契约,名为“契约华工”,俗称“卖猪仔”、“当苦力”。由此,“下南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40年代至1911,为契约移民期,即苦力贸易阶段。第二阶段:1911年至1949年,为自由移民期,是“下南洋”的高峰时期。
——参考朱国宏《近代中国大规模的国际迁移:1840—1949》
(1)根据材料一,指出1500年之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以及促进该时期世界人口迁徙的事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19世纪上半叶英国人口流动的趋势并简要分析其原因以及后来带来的社会问题。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口减少的直接原因。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1911年基本结束“契约华工”和1949年外迁基本停滞的原因。
(5)综合以上材料,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