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下)凉山州九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 )

    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发展

    是苏维埃政权经济政策的一定程度的倒退

    是利用市场和价值规律发展经济的一种尝试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步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 2、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侯皆有儒将之气象。”出现“儒将之气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B.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C.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 “四书五经”成为考试内容

  •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价19世纪某一事件时说:“它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同时又对生存斗争的强调极秒地与时代向吻合。”“它”指的是(  )

    A.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C. 伏尔泰的《俄狄浦斯》

    D.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 4、有学者指出:反△△△在发达国家有,在发展中国家也有。前者主要是产业转移,外来移民增加;后者是因为外国大公司垄断,大量排放污染。△△△是指

    A. 信息化

    B. 多极化

    C. 工业化

    D. 全球化

  • 5、下图是1978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印发的一则消息,从图片中获取的最有效历史信息是

    A.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B.尼克松访华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6、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是在

    A. 十月革命胜利后

    B. 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

    C.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D. 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 7、小明同学在接到老师布置的思考题后,自主学习时用手机查询攻占巴士底狱、处死路易十六、《人权宣言》等资料,由此可以判断他正在探究学习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美国南北战争

     

  • 8、2019年是列宁逝世95周年。他曾经说过:“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他一生所成就的“大事业”是 

    ①领导十月革命  

    ②实施新经济政策

    ③成立苏联  

    ④实现农业集体化

    A. ③④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 9、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士科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

    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

    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

    ⑤明经科录取比例高,进士科要比明经科难考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⑤

    D. ①③⑤

  • 10、下列史实与推论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1922年,美、英、法等签署《九国公约》

    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

    B

    1928—1937年,苏联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

    由落后农业国变成了强大工业国

    C

    1942年1月,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D

    二战后,西方国家逐渐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A.A B.B C.C D.D

  • 11、“公元1662年初,侵略军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后,灰溜溜地离开了台湾。”这里的“侵略军”来自

    A. 英国

    B. 葡萄牙

    C. 日本

    D. 荷兰

  • 12、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

    A.冷战阴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德国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争霸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二战结束后,产生了多极化趋势

  • 13、“1989年,一些东欧国家风波骤起、政坛剧变,苏共和苏联社会内部的激进派受到了强烈的启发,转向西方、抛弃社会主义的思潮在苏联社会达到高潮。”可见,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

    A. 东欧剧变的冲击

    B. 苏共内部的分裂

    C. 社会改革的失败

    D. 两极格局的终结

  • 14、考古专家在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屏风上发现了《论语》,某报刊评论:“可见墓主人刘贺对儒家典籍尤其是与孔子相关的著作特别重视,除了大风气外,个人的喜好恐怕也是重要一面。”“大风气”指的是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尊孔复古

  • 15、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印度人民要争取民族独立

    B.英军对印度土兵的宗教侮辱

    C.封建王公的利益受到侵害

    D.英国对印度的高压统治和掠夺

  • 16、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 17、1727年,为监督西藏地方政务,清朝在西藏设置了(     

    A.乌里雅苏台将军

    B.驻藏大臣

    C.伊犁将军

    D.西域都护

  • 18、有人说:“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得出这一结论是因为这场战争

    A.维护了美国的统一

    B.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以法律形式满足了广大人民对土地的要求

    D.林肯被刺杀

  • 19、二战期间,在巴黎毕加索艺术馆,一个德军军官手指《格尔尼卡》问西班牙画家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不,这是你们的杰作。”与这幅作品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

    B. 意大利侵入埃塞俄比亚

    C. 纳粹地毯式轰炸西班牙城镇

    D. 纳粹德国大量屠杀犹太人

  • 20、英国加紧了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是在

    A. 新航路开辟后

    B.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

    C. 工业革命以后

    D. 成为日不落帝国后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历史上一些重大会议的召开对世界局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引发了中国国内五四运动的会议:

    (2)暂时协调了一战后日美矛盾的会议:  

    (3)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安抚法西斯国家的会议:  

     

  • 22、内战爆发:

    过程:

    (1)内战爆发:_______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________

    (2)战争初期形势:战争初期,由于南方蓄谋已久,早有军事准备,致使北方在军事上屡屡失利,首都华盛顿也险些被攻占。北方的失利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许多城市爆发示威游行,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扭转战局。

    (3)转折:

    ①措施:1862午,联邦政府审时度势,通过了_________,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颁布了___________,宣布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参加北方军队。

    ②作用:这两个法令深得人心,调动了农民尤其是黑人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4)结束:__________年联邦军队围攻南部同盟”的“首都”_______________。不久,南方军队投降,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告终,避免了美国分裂。

  • 23、世界古代思想文化成就灿烂辉煌。

    (1)阿拉伯数字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相当广泛,它的发明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宗教是对社会现实虚幻的反映,产生于巴勒斯坦地区的宗教是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是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基础上,由盲诗人加工整理而成,是古希腊著名的英雄史诗。

  • 24、世界近代史上,英、法、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与法令,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为限制国王的权力,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   》,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2)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颁布了《   》,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   》后,广大黑人踊跃报名参军,提升北方军队战斗力。

    (4)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干预经济调整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其核心是《   》。

  • 25、1955年,亚非会议在印尼的万隆召开,周恩来总理在会上提出“_______的方针,化解了矛盾,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签署并发表了《________》,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26、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1)伟大的思想家 创办了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彰显了教育公平理念。

    (2)司马光主持编纂的《 》整理了从战国到五代、前后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3)乐晋时期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4) 是盛唐转衰时期的诗人,其诗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称作“诗史”。

  • 27、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国家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卷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分治后的印度

    B.分治后的巴基斯坦

  • 28、自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人们把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称为“________”;中共十八大以来为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________”建设,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景。

  • 29、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 ),大大如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1995年1月,( )正式成立,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 30、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把______________作为全国通用的文字。

三、简答题 (共3题,共 15分)
  • 31、秦朝开创了“大一统”的国家格局,自此后,历代王朝和国家政权都注重维护国家统一。

    (1)秦始皇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什么制度?为消除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建立了什么制度?

    (2)汉武帝时期,为彻底解除诸侯王势力对王朝的威胁,采取了什么措施?为防止地方官吏、豪强为非作歹,推行了什么制度?

    (3)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为君之道”上奉行“舟水之喻”,他统治时期开创的盛世局面是?

    (4)宋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社会安定局面的产生与统治阶级采取的什么政策息息相关?

    (5)孙中山先生主持颁布的哪一部法律文件体现了“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的思想?

    (6)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积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其中体现“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法律文献是?为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实行了什么民族政策?

    (7)改革开放以来,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了什么构想?

  • 32、201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世界各国举行各类纪念活动。回答问题。

    (1)列举三个体现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实例。分析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2)对比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概述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请从时代主题的角度分析各国举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意义。

     

  • 33、你认为罗斯福新政“新”的哪里?

     

四、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人口的迁徙)

    材料一:历史上著名的“民族大迁”,主要是指日耳曼人从公元4世纪末到6世纪来,持续20年之久向着罗马帝国境内的大规模迁徙。……民族大迁徙结束之后,在西罗马帝国的度墟上出现了十几个“蛮族”家。……民族大迁徙使古典的奴隶制社会形态一去不复返,人类历史由此进入一个更成熟的发展阶段--封建社会。

    ——摘编自张五钢《日耳曼民族的大迁徙》

    1)依据材料一概括“民族大迁徙”的影响。请列举一例典型的“蛮族”国家及其建立者。

    材料二:西晋永嚞年间,黄河流域广大人民……被迫大规模迁徙到江淮流域。这次南迁使泰汉以表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标志性事件。安史之乱使大批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战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战为重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笫一次达到均街。

    ——摘编纪录片《菱角观潮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上述两次迁徙的共同点。

    (近现代人口的迁徙)

    材料三:在世界近代史上,曾出现过一个全球性的大规模的国际移民高潮,它是伴随着“地理大发现”,即欧洲人发现了以前不为他们所知的许多新土地而开始的。这个移民高湖几乎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同时进行的,它对于早期资本的原始积累有着重大的作用,“……(二十世纪初)由战争中断的移民浪潮又一度趋于高潮,但为时短暂,随着二十年代末期世界性经济危机冲击,新大陆各国纷纷采取立法措施、限制移民入坑,……(二十世纪中期)曾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主要是由于战争后果所造成的,如有150万被德国停虏和服苦役的人回归祖国……

    ——摘编自孙敬之郭振淮《试论战后世界人口迁徙和移动的若干特点》

    3)文中提及的三次人口迁徙分别发生在哪一事件之后?其中的第一次迁徙有什么作用?

    材料四: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大多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

    4)依据材料四分别指出近、现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方向。比较文中“70年代”前后海外移民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社会原因。

    材料五:在当代国际社会中,和平与发展虽然是主律,但战争和冲突依然不断,带来后果是难民问题日趋尖锐,……时至今日,难民问题愈演愈烈,产生了巨大影响。

    ——黄茜《当今世界难民间题初探》

    5)材料五中的“特殊迁徙”指什么?为此提出你的一例应对方法。

    6)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影响人口迁徒的因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70
题数 34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四、综合题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