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三要素是指人物、情节和环境。
B.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人物,他的遭遇是作者小时候亲眼目睹的。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这首诗中描写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D.常见的表达方式有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记叙。
2、西门豹到邺地,在破除“河伯娶妇”的迷信后,主持修建了( )
A.灵渠
B.漳水十二渠
C.都江堰
D.白渠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三府并辟,皆不就,愿归侍虞。得报,驰还。未至,虞已为公孙瓒所害。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谓曰:“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畴答曰:“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瓒壮其对,释不诛。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一》,有删改)
A.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
B.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
C.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
D.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
4、联系全文,下列哪些句子体现出了孔子的循循善诱( )
A.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B.吾与点也
C.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D.夫子哂之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雄安三县现存大量的古迹遗址,如容城的磁山文化遗址、明月禅寺,雄县的宋辽古地道,安新县的梁庄遗址,等等,不一而足。
②各地公安部门联合行动,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犯罪分子如涸辙之鲋,惶惶不可终日。
③以我的能力,承担此任务实在是绠短汲深,但既然大家那么信任我,我只能勉力而为,争取把事情办好,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④从鲁迅的小说《祝福》中“我”与“四叔”的谈话不怎么投机来看,这两人的关系有些非亲非故。
⑤想当初,慈禧太后的陵寝造得多么坚固,曾几何时,还是禁不住军阀孙殿英的火药爆破,落了个一片狼藉。
⑥阅读要像少侠行走江湖一样,将作者的一得之愚都通过揣摩、吸收化为己有,通过博采众长,最终练成绝世武功。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大国工匠 高凤林
焊枪是针,弧光是线,他追寻着焊光,在火箭发动机的“金缕玉衣”上焊出了一片天。
他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火箭发动机焊接车间班组长,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
当年我国卫星发射成功后,年幼的高凤林曾问父母:“卫星是怎么飞到天上去的?”当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面临抉择时,母亲一句“报考七机部技校吧,去解你小时候的迷惑”。从此,他便与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
迈出校门的高凤林,走进了人才济济的火箭发动机焊接车间氩弧焊组,跟随我国第一代氩弧焊工学习技艺。师傅给学员们讲中国航天艰难的创业史,讲航天产品成败的深远影响,还有党和国家对航天事业的关怀和鼓励。从那时起,“航天”两个字深深镌刻在高凤林的内心。
为了练好基本功,他吃饭时习惯拿筷子比画着焊接送丝的动作,喝水时习惯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更曾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渐渐地,高凤林积攒的能量迸发了出来。
20世纪90年代,为我国主力火箭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设计的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其大喷管的焊接曾一度成为研制瓶颈。火箭大喷管的形状有点儿像牵牛花的喇叭口,是复杂的变截面螺旋管束式,延伸段由248根壁厚只有0.33毫米的细方管通过工人手工焊接而成。全部焊缝长达近900米,管壁比一张纸还薄,焊枪停留0.1秒就有可能把管子烧穿或者焊漏,一旦出现烧穿和焊漏,不但大喷管面临报废,损失百万,而且影响火箭研制进度和发射日期。
高凤林和同事经过不断摸索,凭借着高超的技艺攻克了烧穿和焊漏两大难关。然而,焊接出的第一台大喷管X光检测显示,焊缝有200多处裂纹,大喷管将被判“死刑”。高凤林没有被吓倒,他从材料的性能、大喷管结构特点等展开分析排查。最终,在高层技术分析会上,他在众多技术专家的质疑声中大胆言,是假裂纹!经过剖切试验,200倍的显微镜下显示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就此,第一台大喷管被成功送上了试车台,这一新型号大推力发动机的成功应用,使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人们把比用金子还贵的氩气培养出来的焊工称为“金手”。高凤林是“金手天焊”,他之所以成为大国工匠,不仅因为他练就了一手绝活,还因为他焊接的对象十分金贵,是有火箭“心脏”之称的发动机,更因为他在火箭发动机焊接专业领域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金手天焊”是高凤林技艺高超,屡屡攻克焊接技术难关的写照,更是新时代航天高技能工人风采的体现。
高凤林深知作为知识工人的重要。离开学校8年后,他重新走进校园,捧起课本,开始了长达4年艰苦的业余学习。快毕业的时候,高凤林还在一次航天系统大型技术比赛中报了名。白天穿梭于工作现场、训练场、课堂,晚上抱着两摞厚厚的书籍学习到三四点钟,由于过度紧张和劳累,不到30岁的他头发一把把地往下掉。终于,高凤林先在技术比赛中取得了实操第一、理论第二的好成绩。后来他又拿到了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文凭。
一枝独秀不是春。高凤林在实践中不断培养了一批像他一样优秀的航天高技能人才。
“能进高师傅的班组,跟着他学技术,本身就是很荣幸的事情,他的成功事迹及其敬业、钻研、不断突破极限的精神,都在一点一滴地影响着我们,给我们树立了很高的标杆。”他的徒弟说。
在技术传承上,高凤林把自己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他指导徒弟如何掌握好焊接的工艺控制过程,来达到最佳焊接效果。针对出现的问题,他能够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手把手地指导,帮助徒弟举一反三。今天,他所在的班组,19名组员中有5名全国技术能手、1名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和1名航天技术能手。
“事业为天,技能是地”,高凤林参加工作35年来,默默奋战在火箭发动机系统焊接第一线,他敢为人先、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摘编自《中国人才》2015年第11期)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高凤林从小对卫星上天很好奇,中学毕业时,母亲要他报考七机部技校。这说明正是他母亲尊重他的兴趣爱好并正确引导,才使他取得了事业上的巨大成功。
B. 工作后的高风林,其师傅不仅给他传授技艺,还向他讲授中国航天的艰难创业史、航天产品成败的深远影响,以及党和国家的关怀鼓励,这使高凤林牢记航天使命,并把它化作实际行动,努力钻研神技,最终成为了“金手天焊”。
C. 为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设计的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最大难题是喷管的焊接,这主要是因为它的管壁比一张纸还薄,焊接时焊枪停留0.1秒钟都有可能把管子烧穿或焊漏。是高凤林和同事的不断摸索,才攻克了这一难题。
D. 高凤林参加工作30多年,始终奋战在火箭发动机系统焊接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航天焊接高技能人才,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高凤林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却能好学勤思,醉心技术攻关,后来能取得卓越成就与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不无关系。
B. 本文通过记述高凤林的工作生活,突出了他在火箭发动机焊接技术上的辉煌成就,也表现了他精研刻苦、执着追求的精神。
C. 在焊接第一台火箭大喷管过程中,高风林力排众议,抵制了众多技术专家的质疑声,并取得最后的成功。
D. 因为高凤林有绝活,焊接对象十分金贵,是火箭的“心脏”——发动机,再加上他在火箭焊接领域达到的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人们称为“金手天焊”,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E. 高风林认为“一枝独秀不是春”,所以在技术传承上,他做得极其出色,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丰富经验传授给别人。
【3】作为一位火箭发动机焊接工匠,高凤林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文本概括。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离骚》多用比兴的手法,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诗人以自己用荷装饰的衣着来表现自己的美德。
⑵《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情景交融,意境阔达,写尽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⑶《岳阳楼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对“古仁人”超越客观环境和个人荣辱崇高思想境界的高度概括。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当文武大臣争相效力时,君王就能在玩乐养生的同时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理想政治境界。
(2)“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当我们在校园里听雨赏花时,会联想到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
(3)生活在自然之中,“清风”二字常会撩动古人心弦,化作佳句融入诗文之中,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战争激烈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离骚》诗中,表现屈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至死斗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古诗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写虽有美好景色为伴,却“____________”,表现出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的苦闷。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行路难(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作者坚持理想、勇于战胜挫折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2)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句运用比喻手法,从反面强调学习必须专一。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 感旧
(元)倪瓒
窗前翠影湿芭蕉。雨潇潇,思无聊。梦入故园,山水碧迢迢。依旧当年行乐地,香径杳,绿苔饶。
沉香火底坐吹萧。忆妖娆,想风标。同步芙蓉,花畔赤阑桥。渔唱一声惊梦觉,无觅处,不堪招。
【1】简析全词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写梦?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问 说
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非问无以广识 广:广阔
B. 所谓交相问难 难:诘问
C. 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知:通“智”,智慧
D. 夫子贤之 贤:意动用法,认为……有才能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好学而不勤问 而耻学于师
B. 古人以问为美德 以为轮
C. 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 其贤不及孔子
D. 然则古人所深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下面全都属于“是己而非人”的一组是
①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②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③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④学有未达,强以为知 ⑤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君子之学必好问”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治学者不能缺少问,二是学与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 作者举孔子、舜等古人的例子,是用来说明“问”是古圣先贤的美德的。
C. 作者认为今人不好问的原因是今人所学的并不是“古人之学”,所喜爱的也不是“古人之好”。
D. 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韩愈《师说》的影子,因而有明显的抄袭的痕迹。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2)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
(3)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材料二:周恩来家规:晚辈出差顺路来看他,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他代付伙食费。生活要艰苦朴素,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他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材料三: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因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审判过程中,刘铁男声泪俱下忏悔自己害了儿子。据检方信息,其子刘德成22岁时,就有人把750万元汇入到他的账户;而在2007到2011年,他没上班,却挂名领取薪金121万元。
材料四:我们今天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可以合理吸收中华传统家训家规的精华,为形成新时代的良好家教和家风提供丰厚滋养。——《人民日报》评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