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神情与苏、黄不属
B.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D. 寻病终 寻向所志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卑鄙(bǐ) 翌日(yì) 晦暗(huì) 挑拨离间(jiān)
B.瞭望(liáo) 蘸水(zhàn) 缄默(jiān) 接踵而至(zhǒng)
C.拙劣(zhuō) 隧道(suì) 寒噤(jìn) 哺乳动物(pǔ)
D.蛮横(hèng) 蜿蜒(wān) 挚爱(zhì) 阳奉阴违(wéi)
3、加点字的音形都正确的是( )
A.归醒(xǐng) 龟裂(guī) 人情世故(gù)
B.糜子(mí) 沟壑(hè) 消声匿迹(xiāo)
C.羁绊(jǖ) 褶皱(zhě) 天衣无逢(fèng)
D.缄默(jiān) 斡旋(wò) 戛然而止(jiá)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防止斗殴事件不再发生,我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B.“一带一路”建设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明互鉴的“软”助力。
C.能否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D.通过老师的辅导,使我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上李邕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①犹能畏后生②,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释)①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下诏尊称孔于为“宣父”。②畏后生:语出《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前四句作者以“大鹏”自比,写出了“大鹏”什么样的形象?“大鹏”形象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诗歌、小说中经常出现“大鹏”的形象,请列举一个。
【2】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理解文意,按要求默写原句。
(1)文中突出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渔人“欲穷其林”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明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傅雷家书》,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下面的描述,选择恰当的人物。(只填序号)
①阿尔焦姆 ②朱赫来 ③冬妮娅 ④谢廖沙
A.他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代表,经常对保尔进行启发和教育,使保尔懂得了许多关于革命工作和阶级斗争的道理,后来被白匪关押起来。( )
B.他是保尔少年时代的好朋友,积极参加革命,曾任共青团区委书记,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流弹击中,英勇牺牲。( )
C.她是林务官的女儿,外形靓丽,爱打扮,给少年时代的保尔带来很多温暖,后两人因政治立场不一致而分手。( )
(2)在《傅雷家书》中你了解到傅雷一家怎样的家庭教育?(不少于三点)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补丁也开花
孙道荣
①拐角凹进去一段,就是她的舞台。她在这里摆摊织补,已经好几年了。
②每次路过,都能看见她,坐在凹槽里,埋头织补。身边的车水马龙,似乎离她很远。她很少抬头,只有针线,在她的手上不停地穿梭。
③这里原本是一个城乡结合部,这几年城市西迁,这块地也跟着火热起来,到处是建筑工地。上她那儿织补的,大多是附近工地上的民工。衣服被铁丝划了个口子,或者被电焊烧破了个洞,他们就拿来,让她织补下。也不贵,两三元钱,就能将破旧的地方织补如初。如果不是工服,而是穿出去见人的衣服,她会更用心些,用线、针脚、纹理,都和原来的衣裳一样,绝对看不出织补过。
④从她所在的拐角,往前百米,是一所学校。我的孩子,以前就在那所学校读书。每次接送孩子,都必经她的身旁,也就对她多留意了点。
⑤一天,妻子从箱底翻出了一条连衣裙,还是我们刚结婚时买的,是妻子最喜欢的一条裙子。翻出来一看,胸口处被虫蛀了个大洞。妻子黯然神伤。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她的影子,也许她可以织补好。
⑥拿过去。她低头接过衣服,看了看,摇摇头说,洞太大了,不好织补了。我对她说,这条裙子对我妻子意义不一般,请你帮帮忙。她又看了看裙子,忽然问我,你妻子喜欢什么样的花?牡丹。我告诉她。她看着我,要不然我将这个洞绣成一朵牡丹,你看怎么样?我连连点头,太好了。
⑦她从一个竹筐里,拿出一大堆彩色的线,开始绣花。我注意到她的手,粗大,浮肿,一点也不像一只绣花的手。我疑惑地问她,能绣好吗?她点点头,告诉我,以前她在一家丝绸厂上班,就是刺绣工,后来工厂倒闭了,她才开始在街上摆摊织补。她原来绣的花可漂亮了。她笑着说,原来的手也不像现在这么笨拙,在外面冻的,成冻疮了,所以,才这么难看。
⑧正说着话,一个背书包的女孩,走了过来。以为女孩也是要织补的,我往边上挪了椰。她笑了,这是我女儿,就在那边的学校上学。女孩看看我,喊了声叔叔,就放下书包,帮她整理线盒,很多线头乱了,女孩就一根一根地理清,重新绕好。不时有背着书包的孩子,从我们面前走过。有些孩子看来是女孩的同学,她们和女孩亲热地打着招呼,女孩一边帮妈妈理线,一边和同学招呼着,脸上挂着浅浅的笑容。
⑨我好奇地看着女孩。她的稚气的脸上,已经三三两两冒出青春的气息。她似乎一点也不在意,她的同学看到她的妈妈是个街头织补女。这出乎我的意料,我有个同学,就因为长相土了点,苍老了点,他的儿子从来不让他参加家长会,也不让他去学校接自己,男孩认为,自己的爸爸太寒碜了,出现在同学面前,丢自己的脸。
⑩我对她说,你的女儿真好。她看看女儿,笑着说,是啊,她很懂事,这几年,孩子跟我们也吃了不少苦,女孩嘴一撇,吃什么苦啊,你和爸爸才苦呢。忙完了手头的活,女孩拿出书本,趴在妈妈的凳子上,做起了作业。我问她,怎么不回家去做作业。女孩说,我们要等爸爸来接我们,然后一起回家。
⑾她穿针引线,牡丹的雏形,已经显露出来。这时候,一个中年男人蹬着三轮车骑了过来,女孩亲热地喊他爸爸。我对她说,天快黑了,要不我明天再来拿,你们先回家吧。她摇摇头,就快好了。
⑿路灯亮起来的时候,她终于将牡丹绣好了。那件陈旧的连衣裙,因为这朵鲜艳的牡丹,而靓丽起来。
⒀中年男人将三轮车上的修理工具重新摆放,腾出一个空位子来,然后,中年男人一把将她抱了起来,放在了那个座位上,我这才注意到,她的下半身,是瘫痪的。女孩将妈妈的马扎、竹筐放好,背着书包,跟在爸爸的三轮后,蹦蹦跳跳地走去。
⒁目送他们一家三口的背影,我拿着那件绣了牡丹的裙子回家。你完全看不出来,牡丹之处,曾经是一个补丁。
(选自《厦门文学》)
【1】整体感知全文,说说文题“补丁也开花”中“补丁”和“花”的内涵,并分析其作用。
【2】揣摩文章第①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舞台”的意思,并分析人物的精神品格。
【3】文中第⑦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的叙述方式,其作用是_______。
【4】文章第⑨⑩两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对表现“她”这一人物形象起什么作用?
【5】“我注意到她的手,粗大,浮肿,一点也不像一只绣花的手。”这一细节描写透露出怎样的信息?
【6】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请你探究织补女工和徐敏共同的性格特征。
2001年,徐敏25岁。那年,因一次意外,徐敏原本美好的生活变得面目全非:高位瘫痪,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轮椅成为她的“身体”和“双脚”。遭此厄运,徐敏曾一度想放弃生命,但最终她选择了坚强。“因为身体残疾的缘故,我希望能找一份可以躺着做的工作。”2009年年底,徐敏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名为“奇迹电动工具”的网店,专门销售五金产品电动工具。现在,“奇迹电动工具”已经是3钻卖家,有了稳定的客户群和一定的知名度。
(摘自新浪网)
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顾城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选好角度,自拟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