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部文学名著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不少形象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呼之欲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由于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个曾经风光秀丽、游人如织的著名风景区,近年来,已经无人问津了。
C.阳平镇有一处大型的露天蔬菜批发市场。这里每天门庭若市,来来往往的人们忙着购买各种新鲜蔬菜。
D.经北京市公安部门的全力侦破,轰动一时的故宫文物失窃案终于水落石出,出人意料的是,偷窃文物者竟然是一个普通游客。
2、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翌日(yì) 巉峻(chán)(jùn) 教学相长(zhǎng)
B.寒噤(jìn) 驰骋(chí)(chěng) 怒不可遏(è)
C.枷锁(jiā) 襁褓(qiáng)(bǎo) 相辅相成(pǔ)
D.穹顶(qióng) 蜿蜒(wān)(yán) 强词夺理(qiǎng)
3、依据《傅雷家书》,对第二封家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聪失恋时 B.傅聪生病时
C.傅聪受到打击意志消沉时 D.傅聪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包围时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出租车的收音机正播放着东盟民歌晚会的动听歌声和舞蹈,让我们感受到民歌的魅力。
B.在广大市民的热情参与下,南宁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C.教师节那一天,2018届毕业生许多都相约着回校探望老师,表达对老师的感念之情。
D.清华大学为全校教师提供课程作业的查重服务,同学间难以出现不再相互抄袭的现象。
5、阅读杜甫的《恨别》,完成问题。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1)与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一致的一项是( )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C.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D.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______________,悠悠我思。 (《诗经·子衿》)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__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______________,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④万籁此都寂,________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⑤时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______。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⑥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小石潭记》中表现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记之而去”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在漏雨茅屋中彻夜难眠的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7、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1)《傅雷家书》中,傅雷在1934年3月24日上午的一封家书中,表明了自己的生活准则,即____第一;艺术第一;____第一。
(2)下列选项中,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名人传》——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B.《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大牙湾煤矿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筑路——为城市供应木材
D.《苏菲的世界》——挪威——书信体
8、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采一把艾蒿回家
丁立梅
出城,去采艾蒿,带了儿子。城郊有一片小河,水已见底,里面长满艾蒿。此情此景让我忍不住要作种种臆想。
“彼采艾兮,如三岁兮。”这是《诗经》里的艾蒿,是情深意长的牵念。其中的男人女人短别离,不过一日不见,竟如同隔了三年。爱,从来都是魂牵梦萦的一桩事。而我更感兴趣的是,那双采艾的手,如何落在艾蒿上?他(她)采了做什么的?这遥远的风俗,或许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吧!
街上也有艾蒿卖,和芦苇叶一道。稻草胡乱扎着,一束束,插在塑料桶里。这种植物,叶与茎的颜色雷同,淡绿中,泛白,泛灰。这样的色彩,不耀眼,很低调。是乡村女儿,淡淡妆,浅浅笑。闻起来微苦,一股中药味。村人们又把它叫作苦艾。也只在远远的乡村,也只在荒僻的沟渠里生长。平时大抵少有人想到它,只在这个叫端午的日子里,它突然被记起。大人们会吩咐孩子,去,采几把苦艾回来。
那个时候,乡村的乐事里,采艾蒿,也算得上一乐吧。孩子们得了大人指令,如撒欢的小马驹,一路奔向那沟渠去。吵吵嚷嚷着,节日的喧闹,被我们吵嚷得四处流溢。很快,每人怀里,都有一大捧艾蒿。路上走着,一个个小人儿,身上都散发出一股中药的香味。
艾蒿生于山野之中,枝叶上难免会沾上一些泥土或浮尘。怀抱中的艾蒿离开土地一会儿,便渐渐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了。于是我们在回家之前,先奔到村头的小河边。河水清澈欢快地流淌。涌到河边的孩子,有的蹲在河边,有的干脆站到河水里,反复地抖动,努力唤醒这些入睡的婴儿。之后才又一窝蜂似地涌进村庄。
门前的木盆里,煮好的芦苇叶,早已泡在清水中。眼睛瞟到,心里的欢乐,就要蹦出胸口来,知道要包粽子吃了。大人们这时若指使我们去做什么,我们都会脆脆地应一声,跑得比兔子还快。至于插艾蒿,那完全不用大人们动手的,门上,柜子上,蚊帐里,到处都被我们插满了。一屋的艾蒿味,微苦。大人们说,避邪。我们虽对这风俗习惯一知半解,但知道,插上艾蒿,就代表过端午了。于是很欢喜。
眼下,站在城郊的小河边,望着满眼的艾蒿,我油然联想到远方的友人。
朋友是湖北人,也是写作的,曾与我在一次笔会上相遇。后来,她去了美国。她的家乡,过端午也有插艾蒿的习俗,她也曾于小小年纪里,去采过艾蒿。昨天,我收到她发来的邮件,她说,国内这个时候,又该粽子飘香了吧。并不想粽子,美国一些华人超市里有卖。却想艾蒿,想坐在艾蒿味道里吃粽子的童年,温和的中药味,把人包裹得很结实很温暖。
就是这样,故乡隔得再远,有些味道,注定是忘不掉的。
我的儿子,他第一次认识了艾蒿,觉得奇怪,捧着一把艾蒿问我,为什么过端午要插艾蒿呢?我这样回答他,这是祖上流传下来的风俗。避邪呢,我又补充。口气酷似当年我的母亲。继而想,若干年后,我的儿子的记忆里,一定也有艾蒿,而且,端午节一到,他定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去采艾蒿,艾蒿的味道将永远弥漫在民间。
【1】作者由“端午节带儿子出城采艾蒿”这件事引发了哪些“臆想”?
【2】文中两处划线句在修辞运用上有什么相同之处?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艾蒿的味道将永远弥漫在民间”这句话的理解。
【4】你的家乡端午节有哪些习俗?请举出两种。
9、选择一部你读过的名著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