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蒹葭》选自《诗经·周南》,《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B.《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D.《回延安》选自《贺敬之诗选》,这首诗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B.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涉及的主要人物是曹操和周瑜。
C.《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反抗精神的故事是大闹天宫。
D.明代作家蒲松龄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通过刻画众多士人形象,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做出了深刻的批判。
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B.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C.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D. 系向牛头充炭直
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礼数/数学 学长/草长莺飞 挑拨离间/亲密无间
B.闭塞/要塞 参加/参差披拂 强词夺理/自强不息
C.警觉/睡觉 兴趣/水波不兴 置之度外/度日如年
D.蛮横/纵横 推行/行将就木 风调雨顺/南腔北调
5、阅读《蒹葭》,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展现的画面。
【2】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6、按课文内容填空,体会用词的妙处。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________地搏击着,____________地搏击着。它________着你,________着你,________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________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________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________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________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7、(题文)填空。
庄子,名________,战国中期________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________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________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代表作品为《________》,以及名篇《________》《________》等。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艺术挑战
卢文超
①正视挑战,在挑战中发掘价值、抓住机遇,必将带来文艺创作的新变化新收获。
②今年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中,署名“夏语冰”的多幅绘画作品引起关注。近日,这位创造力不遑多让的“夏语冰”身份被揭晓,原来它就是以会写诗闻名并且已经出版诗集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据研发人员介绍,该智能机器人在对过往400年艺术史上236位人类画家画作进行学习后,原生绘画创作能力已经具备一定水准。不仅如此,它在设计领域也开始商业化探索。写诗、演唱、绘画、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凭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成果,显露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文艺生产和文化市场方面的诸多可能。
③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吗?”正成为一些人焦虑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每当人们谈起人工智能时,往往想到科幻小说中的强人工智能,它们具有人类一样的情感和体验,和人类一样生活,看起来似乎会取代人类;然而,目前我们实际拥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具备人类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与人类差之千里,即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越是面临技术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突破和追求。
④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它需要做些什么?它要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最大限度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其次,它要学习徐志摩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因为徐志摩的诗歌特色是在与其他诗人诗歌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必须掌握当时其他诗人的特点,才能更好凸显徐志摩的诗歌特质。但这样,它就能创作出徐志摩的诗了吗?
⑤不,它还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徐志摩的人生经历。所谓“功夫在诗外”,元论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还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无不来自诗人自身的生平际遇。人工智能只有具备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他的所有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类似徐志摩的诗来,我们读杜甫的诗很感动,是因为他的诗与他坎坷困顿的人生经历联系在一起;我们听贝多芬的音乐很感动,是因为他的音乐是他与悲剧命运抗争的真实写照。试想一下,如果人工智能创作出杜甫的诗和贝多芬的音乐,但背后没有思想和情感,我们如何欣赏它、解读它?
⑥没有人生,我们无法理解诗和艺术。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滑铁卢,据研究,尽管人工智能具有令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很难模仿人类基本、无意识的直觉,这被称为“莫拉维克悖论”,它可以轻易学会下棋,但一个婴儿都可以做到的感知世界,人工智能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艰难训练,甚至即便如此也未必学会,文艺创作就是这样一座人工智能很难翻越的山峰,创作并非仅仅是遣词造句,它建基于生命体验之上,来自人生际遇和内在情感,基底是整个人生和人所处的整个世界。在形式层面,人类未必会比人工智能厉害,但是将形式与生命体验深切关联在一起、创造出更优美、更有冲击力的作品,人工智能没法与人类相比,这是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是人类创作的真正尊严。
⑦正如有人所说,机器人写诗不是要代替人写诗,而是帮助人把诗写得更好。人工智能和人类在创作上各有优劣,重要的不是孰优孰劣,而是如何发挥人工智能作用,帮助我们提升创作品质和水准,让人类创作如烧添翼。就像以往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将推动艺术创作革新一样,这一次,我们获得了一个比以往所有工具都更强大和更方便的工具。它将重塑艺术创作格局,也将重塑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从长远来看,这场巨变难以避免。
⑧人工智能来了,不仅仅带着它的作品来了,我们刚刚踏上这条道路,刚刚接触到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尚未思及深层问题。但毫无疑问,在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会对我们的观念和实践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正视挑战,在挑战中发掘价值、抓住机遇,必将带来文艺创作的新变化新收获。
(摘自《人民日报》2019年06月07日08版)
【1】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视人工智能的挑战,在挑战中发掘价值、抓住机遇,必将带来文艺创作的新变化新收获”是本文的论点。
B.文章第②段举署名“夏语冰”的多幅绘画作品引起关注的事例,论证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对艺术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本文的论证结构是总分总,先提出观点,然后通过举例子、讲道理等方法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进一步深化文章的观点。
D.作者通过对人生、生命体验的独到认知以及对文艺创作本质的思考,证明了文艺创作就是人工智能很难翻越的山峰,在人工智能面前,人类只需静心对待,无需思及深层问题。
【2】根据文意,下面说法正确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工智能不能创作出类似徐志摩的诗,因为人工智能没有真正的人生,没有像徐志摩这样的人生际遇和内在情感。
B.只要我们人类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不断创新和追求,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的所有方面都不能超过人类。
C.人工智能帮助人类提升创作品质和水准,让人类创作如鹿添翼,但他仅仅是个技术工具,对我们的艺术创作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D.“但这样,它就能创作出徐志摩的诗了吗?”“背后没有思想和情感,我们如何欣赏它、解读它?”是两个反问句,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自信及对人工智能的蔑视。
【3】下面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将会取代文艺创作领域之外的一切工作。
B.人工智能凭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它将重塑艺术创作格局,也将重塑人类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C.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强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具有人类一样的情感和体验,和人类一样生活。
D.莫拉维克悖论认为,人工智能具有高超的技能,在艺术形式层面可能比人类更厉害,也能基本上模仿人类基本、无意识的直觉,但却很难创作出更有冲击力的作品。
9、任选一题作文。
要求:①中心突出,内容具体,详略得当,有真情实感;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字数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得抄袭。
(1)请以“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
(2)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学的太多太多。多一点分享,生命才能由一变万;多一点感恩,穿越丛林才能感到光亮;多一点质朴,心灵才能永远保持纯粹;多一点坚持,世界才能多一份奇迹……
请以“成长岁月,我多了一份 ”为题,补全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闪亮在你不经意的生活中。
③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