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A.《蒹葭》选自《诗经·秦风》,“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这首诗就是一首秦地的民歌。
B.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两句皆以秋景起兴,描绘出一幅芦苇连天、露重霜浓的清秋凄美图景。
C.“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隔河企望,追寻“伊人”;怎奈道阻且长,追寻无果,只余伊人独立秋霜,情深意长。
D.《蒹葭》采取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步步深化,抒发主人公的企慕之情和追寻而不得的惆怅。
2、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1)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
(2)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
(3)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
(4)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
(5)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A. (2)(1)(3)(4)(5) B. (2)(1)(4)(3)(5)
C. (2)(5)(1)(3)(4) D. (2)(5)(1)(4)(3)
3、下列选项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使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B.人的成长发展,关键在于人生观起决定作用。
C.一代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优雅的摆渡人。
D.当前,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文物保护活动正在全世界形成一股强劲的热潮。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在学校,同学们刻苦学习,几乎达到了忘乎所以的程度。
B.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C.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D.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5、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为上、下两片,从内容上看,上片写梅花______________的处境,下片写梅花______________的品质。
【2】词人托物言志,借助梅花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品质?
【3】在古诗中,咏梅的诗句有很多,你能再写出两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②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诗经•蒹葭》)
③______________ ,胡为乎中露?(《诗经•式微》)
④______________,子宁不嗣音?(《诗经•子衿》)
⑤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⑥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前四句。
7、名著阅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诚的“不懂”,比不真诚的“懂”,还叫人好受些。最可厌的莫如自以为是,自作解人。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
上面文段选自《____》。这封信由______(人名)乐曲的特点谈起,论及了艺术家要有一颗赤子之心,要真诚。信中父亲还要求 ________(人名)在做一切小事时,要养成一种______的习惯。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1】选文第①段中加点词“渐渐”能否删去?为什么?
【2】选文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这些”具体指什么内容?
【3】第④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除课文中提到的物候现象,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至少写出两个)
9、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虚度光阴不是青春,惜时好学才是青春;驻足等待不是青春,昂扬前行才是青春;漠视逃避不是青春,勇于担当才是青春。灿烂的花季里,我们有多彩的故事;青春的原野上,我们一路放歌。
请以“青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