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标志着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的事件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土地改革的完成
C. 辛亥革命
D.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2、辛亥革命从政治上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经济上废除两千多年封建土地制度的是
A. 土地改革
B. 新中国的成立
C. 三大改造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3、201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授予“发现青蒿素、对有效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作出贡献”的科学家。该科学家是
A. 李四光 B. 袁隆平 C. 屠呦呦 D. 陈芳允
4、2008年12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中国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活动。30多年前中日两国外交出现转折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田中角荣访华 B.安倍晋三访华
C.尼克松访华 D.福田康夫访华
5、20世纪7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的衣着主要是单调的“灰蓝黑”。进入90年代,人们的服饰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日益多元化、个性化。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 服装产业迅猛发展 B. 服饰品味逐渐提升
C. 西方文化影响深远 D. 思想观念不断解放
6、“它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它”是指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求同存异”方针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7、下图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引起乙到丙段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8、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 中共八大
B. 中共十二大
C. 中共十六大
D. 中共十八大
9、表格法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表是吴斌同学整理的一张表格。你认为这个表格的主题是
事件 | 时间 | 影响 |
一五计划 | 1953—1957年 |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954年 |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三大改造 | 1953—1956年 |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 |
大跃进 | 1958年 | 国家受到重大损失,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
人民公社化运动 | 1958年 | 挫伤群众生产积极性,妨碍了农业生产发展 |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B.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D. 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10、下列选项属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的有
①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②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③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④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1、2018年3月,召开了第十三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历史上,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的地点是
A.北平 B.南京 C.上海 D.重庆
12、1997年内地来自香港的实际使用资金额达206亿美元,2016年上升到815亿美元。香港也是内地最主要的投资目的地,2015年内地经济对香港直接投资的金额达898亿美元,较2005年增加超过25倍。这种情况表明,香港的回归
A.加大了香港对内地经济的依赖性
B.开创了香港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C.便利了香港和内地各方面的交流
D.消除了香港和内地经济发展上的差异
13、下列图片资料来自部编八下教材,通过阅读资料你能得出的结论有
相关史事 浦东地处上海黄浦江东岸。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交通不便,浦东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比浦西落后。那里分布着破旧的工厂和阡陌纵横的田野,只有少量的商业区和居民区。上海人一般都不愿意到浦东工作和居住,以致流行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的说法。 自从1990年中央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以后,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抓住机遇,利用上海的资金、技术等优势,加快对浦东的建设,浦东迅速崛起。一时间,数条黄浦江地下隧道和杨铺、南浦等数座跨海大桥把浦东和浦西联系在一起,道路、绿地和高楼大厦迅速取代了原有的农田和工厂厂房,“东方明珠”电视塔等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以及浦东机场相继展露新姿……在很短的时间内,浦东就成为令世人嘱目的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并极大地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
①要善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大胆创新,发展经济
②对外开放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
③对外开放可以促进生产力的极大提升
④对外开放比对内改革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多党合作制度
15、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在这三个历史环节中促使中国社会向近代变革的重大历史事件分别是
A.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B.二次革命 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C.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D.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16、通信方式的变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一个侧面。随着通讯事业迅猛发展,移动支付成为时髦。下列哪个通信工具可以用来移动支付?
A.座机电话 B.BB机 C.“小灵通” D.智能手机
17、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两个一百年”是指
A.五四运动爆发10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
B.五四运动爆发100年和改革开放100年
C.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
D.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和改革开放100年
18、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这一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下列哪次党代表大会上?
A.中共十五大
B.中共十六大
C.中共十八大
D.中共十九大
19、臧克家曾写道:“在这里,我们发挥了震天的威力!……在这里,我们击退寇兵!……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这里领导“我们发挥威力”的将领是
A.彭德怀
B.叶挺
C.张学良
D.李宗仁
20、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年—1965年)》一书中写道“作为一项经济改革方案,土地改革成功地把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土地改革对总的农业生产力的贡献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仍可以争论。总之,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就是政治上的。”作者旨在说明土地改革( )
A.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为抗美援朝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C.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 D.使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21、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铁人”________、党的好干部________、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22、共同繁荣发展
(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___________,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2)举措及成效:
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________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________社会。
经济上:国家采取许多________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文化上:国家重视________的保护与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战略上: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____________,为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重要表现:2006年,________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3、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大陆对台政策
(1)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________。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________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________祖国的大政方针。
(4)不久,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________”的对台基本方针。
24、________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________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25、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分别是在________年和________年。
2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陆续设置了一些“特区”。从最初设置这些“特区”的示意图来看,下面的四个选项中与其它三项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
27、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会议是______。
28、______________在抗日战争中发动百团大战,在抗美援朝中,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迫使联合国军撤退至北纬38度线以南,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极大地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威望,维护了亚洲及世界的和平。
29、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____________》,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______________》,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
30、中共十六大将“________”重要思想写入党章;中共________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31、大国外交是历来人们关注的重点。中国现在正时刻展现的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周恩来针对一些国家对中国内外政策的误解和非议,在大会发言中郑重而诚恳地声明: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这次“大会”的名称?我国倡导的处理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是什么?
(2)联合国大会主席马利克致词说:“今天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第一次在联合国大会就座。”这种场景出现在哪一年的第几届联合国大会上?这对联合国而言,有什么影响?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形成怎样的特色外交格局?
(4)综上所述,你认为一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32、毛泽东主席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说:“……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请你谈谈: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33、说明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34、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一个国家发展与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勇于改革促交融】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古代史这场改革的历史意义。
【探索创新寻出路】
材料二: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开明分子,面对世界性的现代化潮流和民族危亡而采取了防止性的、自觉性的现代化变革尝试。他们从西方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力图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
——周嫦妮《现代化视野中的戌戌变法》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二中“现代化变革尝试”在政治上的表现是什么?
材料三:1921年,苏政府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有:实行粮食税,农民税后的余粮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让国内外资本家经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由贸易。
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出台了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举办了许多公共工程,开展了大规模的救济工作,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
——改编自朱汉国主编《历史》
(3)阅读材料三,分别概括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成功的经验。
【正确决策促发展】
材料四:
(4)据材料四,指出1978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呈现这种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
【总结经验谋未来】
材料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摘编自十九大报告
(5)材料五中提到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分别是在哪次会议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
(6)根据材料五,概括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其地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