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背诵(sòng) 殷红(yān ) 酣然入梦(hān)
B.土壤(rǎnɡ) 卓越(zhuó) 不可捉摸(mō)
C.屏障(pínɡ) 竭力(jié) 大庭广众(tínɡ)
D.奠基(diàn) 哺育(fǔ) 锲而不舍(qì)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棱镜(líng) 粗犷(guǎng) 侍弄(shì) 锲而不舍(qì)
B.确凿(záo) 绽开(zhàn) 殷红(yān) 气冲斗牛(dǒu)
C.鄙薄(bǐ) 坍塌(tān) 附和(hè) 迥乎不同(jiǒng)
D.蜷伏(quán) 蝉蜕 (tuì) 称职(chèn) 深恶痛绝(wù)
3、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崔巍(wēi) 作践(zuō) 沮丧(jǔ) 哀悼(dào)
B. 砭骨(biān) 羸弱(léi) 弥补(ní) 不朽(xiǔ)
C. 阴霾(mái) 匍匐(fú) 告罄(qìng) 战栗(lì)
D. 无垠(yín) 毋宁(wù) 俄勒冈(gǎng) 拽(zhuài)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那烟雨中的半亩荷塘,恰如一副淡雅而隽永的水墨画,展现出她别样的风姿。
B.昨天下午,我等了他整整一小时左右。
C.我班同学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
D.为了防止甲流不再蔓延,我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语法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B. 副词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边,起修饰、限制作用,如“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只”是副词 。
C.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D. “喂,你听见了没有?”(“喂”是叹词,表示呼唤。)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近日,美国检方公布了克里斯滕森杀害中国留学生章莹颖的犯罪细节,看完之后让人感到毛骨悚然。
B.他的作文中心不突出,层次不清晰,语无伦次,写作能力亟待提高。
C.工信部6日发布了惊心动魄的消息: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
D.这帮人经过数十次实验,沥尽心血,终于找到了快速制造毒品的简易方法,极大提高了毒品的产量。
7、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漫步 轮阔 悲天悯人 毛骨悚然
B.抹杀 监督 海市蜃楼 仙露琼桨
C.愧怍 竹篾 垂垂慕老 心有灵犀
D.瞬息 猥琐 以身作则 天涯海角
8、阅读《河中石兽》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阅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
B. 竟不可得 竟:竟然
C. 转转不已 已:停止
D. 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于是
【2】对“尔辈不能究物理”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B. 我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C. 你们这些人不能研究物理学这门学科。
D. 我们这些人不能研究物理学这门学科。
【3】下面对选文写作特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条理清晰,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B. 本文语言平易,风格简淡,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
C. 本文作者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
D. 本文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兴趣所在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
9、古诗句默写。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3)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上坡》,完成下列小题。
上坡
王广军
他的父亲在一个煤球厂做工,每天拉一辆板车挨家挨户地送煤球。马上就要高考了,父亲却累病了,他不得不回到家里。
这天一早,母亲来到他屋里,几次欲言又止,但还是说了,你父亲感冒了,你就替他出一天工吧,有两户人家等着用煤球。他没有说话,心里感到一阵刺痛,起身去了厂里。
他拉起板车,装上了1000块煤球,又从老板那里问了用户的地址和姓名,就上了路。地点在邻村,也就五里多路,用不了半天就可以回来了。出村时,他始终低着头,担心会遇到村里的熟人。他甚至感觉到有人想和他说话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自己,背上如针刺一般。
出了村,他长出了一口气。这时才感觉拉板车有点费力,路上坑坑洼洼,他需十分小心才行,因为刚出厂的煤球不结实,如果颠一下,很容易破碎。父亲就是成年累月地干着这样的活儿,才挣出了自己的学费,他突然感到深深的愧疚。
进了邻村,前面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坡,他犯起难来,自己能上去吗?如果万一上不去或者再倒回来,煤球岂不全部要摔坏吗?他在坡前停了下来,张望着,很想求助路人推一下,但又不认识他们,如果人家拒绝,该是多么难堪啊!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有些焦急起来,这样等下去不是办法,只能求人帮忙了。这时,从对面坡上走来一位上年纪的老人。他心头一阵欣喜,有年纪的人都很善良的,就求他吧。可等那人走近了,他却猛地转过身并蹲下了身子,深深地埋下了头。
来人是他的初中老师!他清楚地记得,老师对他很好,在读初三时,他曾一度失去信心,连学都不想上了,正是老师经常找他谈心,鼓励他说,你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学生……
他明显地感觉到老师已经来到了身边,尽管他低着头,肯定被老师认出了。但是,老师什么也没有问,只是说:“上吧,我帮你推。”他只好站起身,冲老师笑了一下,心底充满了感激。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把板车的拉带挂在肩上,运足了力气。有老师帮忙,他心里有底了。
上坡到一半的时候,他明显感到了吃力,每迈一步都很费劲,但他咬着牙,憋足了劲儿,一步步艰难地爬行。他想,幸亏有老师给推着,靠自己是无论如何也上不去的。
快到坡顶的时候,坡也陡了,都有些迈不动步了,甚至板车要停下来。就听老师喊,加油!用力!拉带深深陷进他的肩膀,豆粒大的汗珠子不停地落下,他又俯低了身子,咬了咬牙,终于把坡上去了。
上坡后,他先是喘了一阵子气,才稳下心神。然后,他感激地道谢:“謝谢老师!”老师很平静地对他说:“我根本没有帮你,是你自己拉上来的,我只是在车后跟着而已。”他吃惊地望着老师,老师冲他摊开双手。果然,老师的两只手上居然连一点煤灰也没有。
“你能行,要相信自己!”老师对他说完这句话就走了。望着远去的背影,他反复咀嚼着老师的那句话,不由得泪眼蒙眬起来。
(摘自《润·文摘》2017年第7期)
【1】文章围绕拉煤展开叙述,根据文意,在空白处依次补充相应的内容。
母亲让儿子拉煤→______→拉煤遇坡老师主动帮忙→______
【2】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1)他甚至感觉到有人想和他说话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自己,背上如针刺一般。
(2)可等那人走近了,他却猛地转过身并蹲下了身子,深深地埋下了头。
【3】结合选文,分析标题“上坡”的含义。
【4】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老师的形象。
【5】生活中,你也曾得到老师的帮助和鼓励,请写出你的一次经历。(提示:不能选用文中语句,字数不超过75字。)
11、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上海来的外婆
路明
(1)那时外婆还不老。她时常倒几部车,来小镇看我和我妈。记忆中,她爱穿一件灰色咔叽布外套,冬天是驼色呢大衣、“料作裤”,裤线挺括。非但不老,还有点时髦。下雨天,裤脚会沾一些泥。我很少去汽车站接她,她总是突然出现在我面前,亲热地叫我“囡囡”。
(2)我很开心,外婆从不空手来。“上海”旅行包里装的,是外婆厂里做的鸡蛋糕、苔条酥和苏打饼干。酒心巧克力一般日子是吃不到的,除非我生病了,或者是我和我妈的生日。还有方便面,那时叫“梭子面”,是高档的食品,我捧在手上干啃,又脆又香,比麻花好吃。听外婆说,解放前她在美国佬开的“沙利文食品厂”做工,五十年代初,沙利文和苏格兰人的“义利食品厂”、香港人的“马宝山糖果饼干公司”合并为上海益民食品四厂。1970年,新中国第一袋油炸方便面,就诞生在外婆的手底。
(3)我见过外婆年轻时的照片,短发清爽,眼睛明亮,面颊有两朵红晕。外婆笑着说,那是后期上色的。外婆喜欢唱沪剧,唱越剧,唱黄梅戏,是厂里的文艺积极分子。后来说不让唱,她就不唱了。外婆能写会算,又出身贫苦,根正苗红,很快被委以重任。八十年代,外婆负责厂里的外调工作,碰到去安亭、黄渡那个方向,她就早早办完事,花一角六分买张长途车票,跳上开往小镇的班车。
(4)外婆通常在下午抵达。我妈说,姆妈你坐,我去弄碗面吃。外婆摆手,说静芝你别忙,我吃过了。据外婆说,汽车站下来有一家饮食店,小馄饨做得好吃,每次她来都要点一碗。外婆说得那么诚恳,配合着喝蛋皮汤的声效,以至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外婆是真的喜欢吃小馄饨。
(5)镇上有两家国营招待所,外婆嫌不卫生,住在家里又添麻烦,往往没说几句话,就急着赶末班车回上海。我妈领着我送外婆,往她旅行包里塞几个咸鸭蛋,有时是一段青鱼干。一角六分坐到安亭,三毛钱乘“北安线”到陆家宅,再换40路电车回家。
(6)来过几次后,外婆的小镇方言就说得有模有样,比我妈地道多了。她笑着跟我们的邻居打招呼,扯些有的没的,临别时再送上一把大白兔,拜托他们多多照顾我。邻居们都说,这个上海老太太真好,和气。我心疼大白兔,对外婆的社交不以为然——我妈平时买菜都讲上海话的。外婆就说我妈笨,死心眼,不懂人情 故——到人家的地方,客气一点总没错的,你说阿是?
(7)有一次我跟我妈上街,大热天,我吵着要吃奶油雪糕。我妈没同意,我就赖在地上不肯走。我正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一支雪糕送到面门前,“囡囡吃”。我睁眼一看,是外婆。原来方才我满地打滚时,外婆就坐在马路对面的公交车上。她都看见了。
(8)更多的时候,我跟我妈去院部打电话。整个小镇医院只有一部长途电话,装在院长办公室外边。电话打到弄堂口的电话亭,接线阿姨去楼下扯一嗓子,外婆再跑出来接。外婆在电话那头讲,囡囡乖吧。我说,乖的。外婆说,囡囡想吃啥。我说,酒心巧克力。外婆就笑了,酒心巧克力哪能天天吃,要吃出酒瘾的。
(9)那时我爸妈常为一些琐事争吵。我不愿听他们吵架,就选择离家出走。不会走远,在医院宿舍区范围内,找一个冷僻角落坐着。我爸妈吵着吵着发现我不见了,赶紧下楼来找我。他们东张西望,焦急地喊我的名字。我一声不响,把头埋进自己的膝盖里。等我爸妈终于找到我,埋怨几句,或是安慰一番,也就忘了刚才吵架的事。后来我长大一点,这招就不太好用。通常会有两种结果:要么吹半天冷风,实在冻得受不了,自己灰溜溜地跑回家;要么我爸妈发现小赤佬又来这套,两人尽弃前嫌,团结起来对付我。家庭矛盾是解决了,男女混合双打的滋味不太好受。
(有删节)
【1】看拼音写汉字:人情shì( )故
【2】第(2)段的划线句属于记叙顺序中的______,作者写这段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
【3】第(1)段的划线句是______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
【4】第(6)段写道:来过几次之后,外婆的小镇方言就说得有模有样,比我妈地道多了……外婆为什么要学小镇方言呢?文章中和外婆学小镇方言类似的事件你还能概括出一件吗?
【5】下面表述中符合文意的是( )
A. 外婆每次来我家,都会在汽车站旁边的饮食店吃小馄饨。
B. 外婆很喜欢和我们小镇上的邻居聊天,因为外婆年轻时是文艺积极分子性格很活泼。
C. 离家出走是我解决爸妈吵架的有效手段而且屡试不爽。
D. 虽然外婆说我妈死心眼,但这也是她表达爱的一种方式。
12、题目:________,让我欢喜让我忧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语言通顺,叙事清楚;③不少于5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